最近,一個一年級小學生火了。
今年才七歲半的張龍隱在奶奶生日當天大顯身手,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飯菜為奶奶祝壽。
紅燒肉、茄子炒豆角、魚、清炒西蘭花……每一道都出自小龍隱之手,孝心滿滿,色香味俱全,讓網友們紛紛垂涎欲滴,對小龍隱大加盛讚。
更是讓無數老父親老母親們羨慕不已,當我們還在和困在家裡的神獸鬥智鬥勇時,別人家的父母已經吃到了孩子親手做的菜。
同樣都是娃,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疫情期間,學校布置的一份特殊作業。
張龍隱所在的河南焦作沁陽一小學別出心裁,要求學生們每周學做一道菜。
於是,在媽媽的指導下,小龍隱從一個廚房小白逐漸成為了一個小廚神,至今已會做10個菜,廚藝不輸成年人。
而且早在六歲時,小龍隱就已經開始學著幫媽媽切菜了。
媽媽說:「孩子從小培養生活能力,長大離家就不至於只會點外賣,生活會更有滋味。」
深以為然。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所以不惜一切,想要給他創造最好的條件,讓他過最舒適的生活。
可是,最後我們會發現,越是事無巨細為孩子包辦的父母,往往越容易將孩子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巨嬰;而越是注重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父母,則往往能讓孩子收穫一個更有出息也更快樂的人生。
女星蔡少芬曾說過:「做飯是最簡單的鍛鍊,柴米油鹽也是一種修行」。
的確,做不做家務,能不能吃苦,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捨得用孩子。
1.捨得用孩子,孩子才會有更有自信易成功
1993年,一個叫莎拉的母親將她的三個孩子帶到了以色列。那時老大14歲,老二13歲,小女兒才3歲。
莎拉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媽媽,雖然自己身世悽慘,從小到大吃了不少苦,但她一直秉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即使工作再累,也不忍心讓孩子們幫一下。
她經營著一個很小的攤位賣春卷。孩子們上學時,她忙著做春卷賣。孩子們放了學,她就停止營業,給孩子們做飯。
莎拉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合格的好媽媽,直到鄰居的一番怒斥罵醒了她。
那天,當三個孩子像往常一樣坐在一旁等著莎拉做飯時,鄰居衝過來對老大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年輕時的薩沙
她又轉過頭開始訓斥莎拉:
「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實在太傷人,但卻讓莎拉和孩子們受到了啟發。
第二天,孩子們開始主動幫著媽媽做春卷,他們還將做好的春卷帶到學校去賣。
才開始做家務幾天,當初只會黏著媽媽撒嬌的孩子們就搖身一變成為了精明的小商人。
從此,他們的人生就如同開了掛,大兒子和二兒子不到三十歲就已經是億萬富翁,小女兒也成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莎拉和她的孩子們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
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在美國有一個「最牛華人家族」,三代皆教授,一門12個博士,朱棣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第12任美國能源部部長,談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朱棣文指出媽媽要求他們必須學會做飯。
他說:「很難想像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
確實如此,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孩子的相比,就業率為15: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廚房也是一方小社會,做菜和做人一樣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在煎炸烹煮之間,孩子們收穫的不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人生的真諦和成功的密碼。
2.經歷過生活的苦
孩子才會更懂得感恩和珍惜
去年,濟南一個14歲的賣菜少年曾紅遍全網。他叫王龍澤,從5歲開始,就跟著父母在歷城區七裡堡蔬菜批發市場賣菜。
常年的耳濡目染,讓王龍澤很早就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節假日和閒暇時間,他都會去主動幫助父母看攤賣菜,還包攬了家裡的一切家務。
沒有顧客的時候,王龍澤就在旁邊抓緊時間看書補習功課。
從九歲獨立賣菜至今,王龍澤吃過不少苦,他曾最多一次賣過1000多斤蔬菜,忙到凌晨兩三點鐘再回家更是常有的事。
但王龍澤從來沒有抱怨過,當記者問他:「別的同學都出去玩,你羨慕他們嗎?」
王龍澤回答:「我感覺幫父母賣菜,比出去玩、旅遊和打遊戲更有意義。」
多麼懂事孝順的孩子!
前段時間,霍啟剛曬出一段和兒子一起做飯的視頻,父子倆合作,烹製出了一頓美味的晚餐,和媽媽妹妹一起分享,這一暖心行為收到了無數網友的點讚。
霍啟剛和郭晶晶夫婦的育兒觀一直為眾多父母讚賞和推崇,他們會讓兒女們幫忙洗車賺取零花錢,明白掙錢的不易;會帶兒子去農村插秧幹農活,懂得珍惜糧食的道理。
一個是豪門貴公子,一個是世界級跳水冠軍,兩人完全有能力讓孩子們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輕鬆生活,但他們沒有。
因為他們深知比金錢更重要的,是一顆知道感恩的心。
都說「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能主動幫助父母做飯分擔家務的孩子,心中一定充滿了愛,這樣的孩子未來肯定不會太差。
3.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更加獨立
曾經看過一個感人的故事。
在日本福岡市,有一個叫阿花的小女孩。在阿花九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千惠乳腺癌復發,醫生告訴她最多還能活四年。
面對年幼的女兒,千惠心如刀割。她多麼想陪伴女兒長大,但她明白這已是不可能。所以,她想把最重要的東西教給女兒。
那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是錢嗎?還是房子車子衣服?
千惠最後想到了教女兒做飯。
她告訴女兒:「做飯這件事和生存息息相關,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在女兒四歲生日這天,媽媽送給阿花一條圍裙,爸爸送給她一把兒童菜刀。
從此,大大的廚房裡多了一個小小的身影。
在媽媽的鼓勵下,阿花學會了做各種美食。
她的廚藝越來越精湛,可是媽媽的身體卻越來越虛弱了。
在生命的最後,千惠說:「我沒錢,沒權,沒地位也沒財產,什麼都沒有,完全不知道該留下什麼給女兒。我想,認真過每一天,好好地活下去,才是最好的選擇。」
古語有云: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捨得放手的千惠,給了女兒一生最寶貴的財富,就是獨立生活的能力。
而反觀那些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則只會將孩子在巨嬰的道路上越推越遠。
想起之前看到過一則母親為大一女兒招聘保姆的新聞,讓人瞠目結舌。
孩子都上大學了,還要保姆到學校裡去照顧,聽起來實在可笑。
對此,母親劉女士說,女兒從小就沒有做過家務,自己工作太忙,花錢圖個安心,很多人都這樣。
看了這位母親的回答,也就不難想像女兒會被養成什麼樣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裡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作為父母,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無論我們多麼愛孩子,都不可能陪伴他們一輩子。
所以,教會孩子獨立生活,才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
4.
父母最大的幸福
是養出一個這樣的孩子
寒假期間,一則兒子吐槽賴床媽媽的視頻火了。但這個「懶」媽媽,卻成了被全國父母羨慕的對象。
男孩說:「我都不知道我媽命怎麼這麼好,每天可以睡到十一點才起。而我和弟弟得早早起來寫作業,做家務,搞得好像放假的是我媽」。
聽起來是吐槽,但句句都是寵溺。
在他們家裡,廚房成了爸爸和兩個兒子的天地,媽媽只負責享受美食。
媽媽說,只要孩子放假,她就可以睡到自然醒。
這才是父母最高級的炫富啊,有如此懂事又勤快的兒子,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演員胡可曾曬過一段兒子安吉洗衣服的視頻,在微博中,她寫道:
「我們時常不願意讓小朋友做家務,一是覺得他們不想,二是覺得他們不會, 其實孩子對做家務這件事兒是有著極大的興趣的,一是覺得好奇,這對於他們是新鮮的,二是可以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成就感~看,我很棒吧?!~所以不要自上而下的就認為他們不行,也不要怕麻煩不想給他們收拾在最初完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凌亂,更不要扼殺他們勤勞的本性,大人做的越多,孩子會做的就越少,給他們一些空間,你會看到一個勤勞、勇敢、有責任心的寶貝!」
深以為然。
陶行知先生說過:
生活即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做家務就是最低成本的教育方式。
不要擔心孩子會受傷,也不要害怕他們會失敗。給他們一個機會,孩子們就會還我們一個驚喜。
捨得用孩子,這才是一個父母最聰明的做法!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青欖家長地帶,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讓教育變得更科學更輕鬆。原創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