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近日高調強調的「第一國宴用酒」身份,引起了白酒業內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據了解,這是繼去年6月以來,汾酒公開質疑茅臺宣傳的「巴拿馬金獎」以來,再次公開和「行業老大」叫板。
在汾酒集團召開的「第一國宴用酒62周年紀念大會」上,除了出席的山西省委、省國資委、商務部等有關政府部門,還有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白酒專業協會等。
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在大會上表示,62年前的今天,第一次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開幕,當時的開幕、閉幕日及開國大典日,舉行了隆重的3次國宴,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伊始的最早國宴,當時國宴用的白酒,也即「第一國宴用酒」。
雖然會議時隔60多年,人們眾說紛紜,但是史料可以說明一切。我們走訪了一些當時在場的目擊者,走訪了對此有研究的專家學者汾酒還找到了周恩來總理關於國宴用酒的批示,也找到了當時汾酒廠恢復生產負責人楊漢三的筆記。
各種資料證明,當時國宴採用的白酒就是汾酒。
近日,紀連海也表示,當時的第一國宴用酒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為中國名酒;二足量供應;三能解決運輸問題。而當時以這3個條件來看,「只有汾酒具備」。
據史料記載,當時茅臺和瀘州等大部分地區仍處未解放狀態,企業都沒恢復生產。
而國營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在1948年6月就已正式成立恢復生產,可以滿足當時據傳的「第一國宴用酒用量」約500斤。而茅臺、瀘州等地區離京路途遙遠,不可能長途運輸。
而貴州茅臺表示1949年開國大典前夜,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確定茅臺酒為開國大典國宴用酒,並在北京飯店用茅臺酒招待嘉賓。從此每年國慶招待會,均指定用茅臺酒。」
另外從1950年10月1日啟,周總理指定茅臺酒為國宴用酒,並且在以後很長的年代裡沿襲了這一慣例。
因為當時北京城茅臺酒稀少,中央辦公廳還親自電告當時的貴州省委書記蘇振華,要他急調一批茅臺酒進京。
1952年的國慶節國宴,有2500人出席。由於當時的國宴地點設在中南海懷仁堂,場地不夠容納這麼多餐桌,當時承辦國宴的北京飯店,便決定採用中餐冷餐會的方式來舉辦國慶宴會。結果,這種自由輕鬆的宴會形式大受好評,而茅臺酒也在國宴上大放異彩,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