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除夕,在中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冬春交替,是病毒病菌的高發期,古人對待防疫有著獨特的方式,就是在過年的時候飲屠蘇酒和燃放鞭炮。
除夕吃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闔家團聚,圍坐桌旁,滿桌的美味佳餚,少不了的就是一杯酒。
屠蘇酒起於晉,昔人有居草庵,每歲除夕,遺閭裡,藥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飲之不病瘟疫。
火藥起源於唐朝,《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闢溼氣、瘟疫。
火藥的成分是硫、硝、碳這些都能殺死空氣中的病毒病菌。自宋朝之後飲屠蘇酒的習慣就沒有了,代替的是燃放鞭炮。明清兩朝中國基本很少發生瘟疫。春節燃放鞭炮就是一次全國大面積的消毒殺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詩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古時過年的歡樂景象,也道出了古人過年飲屠蘇酒之風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其俗至宋代猶存。陸遊《除夜雪》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即詠其俗。
飲屠蘇酒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下面是幾首有關除夕的古詩詞,和大家一起欣賞。
卜算子 除夕(宋·朱敦儒)
江上見新年,年夜聽春雨。有個人人領略春,粉澹紅輕注。
深勸玉東西,低唱黃金縷。捻底梅花總是愁,酒盡人歸去。
南鄉子 除夕又作(宋·李處全)
和氣作春妍。已作寒歸塞地天。歲月翩翩人老矣,華顛。膽冷更長自不眠。
節物映椒盤。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勸大家相祝願,何言。但願今年勝去年。
絕句(宋·楊萬裡)
冰壺底裡步金沙,真到林逋處士家。
未辦寒泉薦秋菊,且將瘦句了梅花。
除夕(宋·陸遊)
熾炭爐中百藥香,屠蘇煎酒代椒觴。
明朝賴是無來客,雪後泥深一尺強。
雙雁兒 除夕(宋·楊無咎)
窮陰急景暗推遷。減綠鬢,損朱顏。利名牽役幾時閒。又還驚,一歲圓。
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沈醉對芳筵。願新年,勝舊年。
鷓鴣天 丁巳除夕(宋·趙師俠)
爆竹聲中歲又除。頓回和氣滿寰區。春風解綠江南樹,不與人間染白須。
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後飲屠蘇。歸歟幸有園林勝,次第花開可自娛。
除夜(宋·戴復古)
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
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玉樓春·己卯歲元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沉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默梅軒給大家敬一杯酒,拜個早年,祝福所有的朋友們闔家歡樂,幸福美滿。歡迎轉發本文,福到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