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嚴復故居:看見一個家族的兩岸情懷

2020-12-15 網易財經

(原標題:走進嚴復故居:看見一個家族的兩岸情懷)

嚴復故居花廳中,一座嚴復銅像靜靜立於其間。(新華社記者尚昊攝)" style="display:block;color:#337fe5;">  嚴復故居花廳中,一座嚴復銅像靜立其間。(新華社記者尚昊攝)

新華社福州12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尚昊 許雪毅)走進福州市三坊七巷,如果你不跟著熙熙攘攘的人潮在南后街上逗留,而是轉入東側有些僻靜的郎官巷,就能看到一座佔地600多平方米的院落,門上匾額書寫四個鎏金大字——「嚴復故居」。

這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嚴復落葉歸根的所在,是福建省重要涉臺文物。經過半年多閉館提升改造,於今年12月1日試開館。

嚴復有五子四女,還在世的直系親屬大多在臺灣,留下近百年滄桑的故居,無聲訴說著一個家族跨越兩岸的情懷。

寬廣的天井、清式規制的結構、仿西方建築紋飾的欄杆……這座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房屋,呈現了中國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風格的「無縫對接」,一如嚴復中西合璧的人生基調。

  嚴復像。(新華社圖片)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嚴復」二字的分量。《天演論》、京師大學堂、「信、達、雅」的翻譯標準……談到嚴復,這是大多數人常用的標籤。但很少人知道,他一生曾多次和臺灣有過交集。

走進故居主落,廳堂高敞,一副對聯「有王者興必來取法,雖聖人起不易吾言」懸掛正中,顯示著嚴復在歲月流轉中沉澱的智慧。幾經修繕和布置,主落兩側如今已被闢為展廳,圖文並茂地向觀眾介紹這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

展覽之中,一幅肖像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青年時代的嚴復,目光如炬,意氣風發。1871年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這位年輕人登上水師軍艦,巡航沿海,開始與臺灣「結緣」。

「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嚴復隨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臺灣調查測量,為臺灣海岸版圖的界定作出歷史性貢獻。」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副會長嚴以振說。

「測量臺東旗後各海口……歷時一月有餘……繪圖以歸。」——那一年,嚴復20歲。

  嚴復故居主落,這裡已被闢為展廳,用以向觀眾介紹嚴復。(新華社記者尚昊攝)

驅除日本侵略者、保衛臺灣,這是嚴復的夙願。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臺灣被迫割讓,令他極感屈辱和激憤,忍不住在翻譯和著述中發出「吶喊」。當時身處華北的嚴復以筆桿為武器,間接投入反割臺的鬥爭中。「能群保種」——這是面對臺灣被割讓、中華民族危亡時嚴復的回答。他在報紙上高呼「人之貴於禽獸」就在於「能群」,激勵國人增強團結、共同抗敵。

嚴復去世迄今已95年,但仍在海峽兩岸同胞心中擁有跨世紀的影響力。「希望嚴復先生的思想遺產,能夠促進兩岸和諧互動,建立兩岸的思想共識。」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克武說。

嚴復是一位有著兩岸情懷的赤子,而談及嚴復與臺灣的關聯,居住在郎官巷的「老福州」們最常聊起的還是嚴復與親家臺灣「板橋林」家族的往事。

1918年,嚴復抱病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福州,目的是給最鍾愛的三兒子嚴琥操辦婚禮。兒媳婦是「板橋林」家族的小姐林慕蘭。當時,「板橋林」居於城內的楊橋巷。為了使林慕蘭離娘家近一些,嚴復遷居城內郎官巷,便有了今日的這座故居。

  1993年4月,辜振甫(前排左)與嚴倬雲(中排左三)參加汪辜會談。(新華社圖片)

走過嚴復故居的迴廊,踏出一扇小門便是花廳。一座嚴復半身銅像靜靜立於其間,仿佛時光穿越。

從1920年底遷回福州到1921年病逝,嚴復在此居住時間不長,但這裡多次出現在他晚年的詩文中。他在給友人信札中提到「還鄉後,坐臥一小樓,看雲聽雨之外,有興時,稍稍臨池遣日。」

嚴琥與林慕蘭的兩岸姻緣,使得嚴復子孫後裔跨越海峽枝繁葉茂。如今,以「嚴復家族」為主題的展覽在花廳呈現,詳細介紹了其中的一段段往事。「震旦方沉陸,何年得解懸?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在長孫嚴僑出生之際,晚年的嚴復仿效陸遊的《示兒》寫下了這些詩句。

嚴復的赤子情懷為嚴僑所繼承。1950年,帶著「為了給國家帶來一個新的遠景」的期望,嚴僑來到臺灣,雖然後來被當局以「匪諜」為名關押在綠島8年,卻始終不改信念和堅持。1974年,嚴僑抱著「想回大陸去」而不得的遺憾辭世,後被追認為烈士。

嚴復在臺灣的孫女嚴倬云為兩岸民眾所熟知。開辦孤兒院、創立醫院、幫助貧病殘障……作為臺灣婦女界領袖人物,嚴倬雲熱心社會公益,積極推動兩岸婦女界的交流與合作。嚴倬雲的丈夫辜振甫曾任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與汪道涵先生一道留下了「汪辜會談」這一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位於福州市郎官巷的嚴復故居。(新華社記者尚昊攝)

嚴復的長孫女嚴倚雲則追隨祖父步伐,一生致力於為中西文化搭橋;孫女嚴停雲,出版20多部文學作品,以文字的力量促進兩岸互相理解;嚴復的孫女婿葉明勳在抗戰勝利後以「中央社」臺灣特派員的身份,第一個向全球發布臺灣光復的新聞……嚴復家族的後人們活躍在各自領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我總覺得嚴氏一門,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好的家傳資料。」臺灣作家李敖曾有這樣的評價。

在福州市,同郎官巷嚴復故居一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位於福州南郊陽岐村的嚴復祖居和嚴復墓。這是嚴復的後人們跨越海峽、尋根祭拜之地。

出生於1854年的嚴復曾擔任過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等。嚴復一生長期在外,很少回故鄉陽岐,但他對東海之濱的故土念念不忘,晚年寫下《懷陽岐》抒發鄉愁,並最終賣掉在北京和天津的住宅,遷回福州。

如今,新修建的嚴復紀念館和嚴復公園也在陽岐村落成並對公眾開放,靜靜講述著嚴復及其家族的往事。

「嚴氏宗親居於海峽兩岸,近年來彼此的交流越來越多。」嚴復紀念館館長、嚴復宗親嚴孝鵬說,「兩岸嚴復後人的心始終在一起,希望攜手為兩岸和平統一盡一份力量。」

(原標題:走進嚴復故居:看見一個家族的兩岸情懷)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這裡是嚴復故居:看見一個家族的兩岸情懷!
    走進福州市三坊七巷,如果你不跟著熙熙攘攘的人潮在南后街上逗留,而是轉入東側有些僻靜的郎官巷,就能看到一座佔地600多平方米的院落,門上匾額書寫四個鎏金大字——「嚴復故居」。  這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嚴復落葉歸根的所在,是福建省重要涉臺文物。
  • 探訪新完成保護修繕的嚴復故居和嚴復墓
    這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風光綺麗,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嚴復故居(祖居)、嚴復墓,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近年來,倉山區啟動嚴復故居和嚴復墓的保護修繕,目前已經完成。 發現檔案 嚴復故居(祖居)位於陽岐村幾道巷,現存為明末清初建築,共二進,由前後廳堂、左右廂房、前後天井、左右披謝、門廊等組成,佔地面積745平方米。
  • 陽岐嚴復故居修繕基本完工 內部將設嚴復生平事跡展
    陽岐嚴復故居修繕工程基本完工,目前正在進行掃尾工作。陽岐嚴復故居修繕後意蘊悠長。福州新聞網3月1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馬麗清/文 陳暖/攝)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是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的故裡。記者昨日獲悉,歷時一年多,陽岐嚴復故居修繕工程已經基本完工,目前正在進行掃尾工作。因為嚴氏遷閩始祖嚴懷英曾為唐朝朝請大夫,所以陽岐嚴復故居又被稱為「大夫第」。故居歷經嚴氏家族幾代營建,現存為明末清初建築。嚴復9歲時隨母回鄉居住,即居於該屋第二進西披榭。2006年,陽岐嚴復故居與嚴復墓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隱於古村裡的嚴復故居即將完工
    StartStopStartStop目前,位於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的嚴復故居主體修繕工作已基本完成。倉山區從2019年1月正式進場對嚴復故居進行修復,歷經一年多時間修葺,預計於下個月底完工。(記者 林志源)陽岐嚴復故居是嚴復的祖宅,這裡是嚴復名副其實的故鄉,故居歷經嚴氏家族幾代的營建,現存為明末清初建築,佔地面積745平方米。兩進均為面闊三間,一進進深六柱,二進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屋頂,兩邊設封火牆。嚴復幼年父喪之後舉家從臺江蒼霞洲遷回陽岐,即住此處,之後,他在榕回鄉期間,都常住於此。
  • 國內旅遊:福州「嚴復故居」——踉蹌歸福州,坐臥一小樓
    這處故居也就是晚年嚴復多次提到的住宅, 「踉蹌歸福州,坐臥一小樓」就是形容這座故居的。嚴復故居位於三坊七巷的其中一巷郎官巷內,佔地面積大約有六百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是典型的福州土樓建築風格,並且有著清末時期的傳統。
  • 來福州嚴復故居,領略濃厚的民國風情,了解中國歷史的彗星!
    來福州嚴復故居,領略濃厚的民國風情,了解中國歷史的彗星!我們穿過郎官巷來到嚴復的故居,宅院的大門是黑色的,門鎖是銅質的,看上去很古老,上面還刻有花紋的鎖,不過好像現在市場基本都找不到了,上面還有兩個活靈活現的門把,門上牌匾四個鎏金大字,「嚴復故居」。兩側的馬鞍牆向外凸起,巷牆蜿蜒高聳,快入口的地方有點往裡凹進去,神秘又不失莊嚴。
  • 【德育學堂】晉江市東石鎮各學校走進毓遼故居 重溫愛國愛鄉情懷
    這就是愛國華僑黃呈輝先生的故居。11月11日,東石鎮前埔小學「荷塘」文學社與六年一班師生在校領導的帶領下走進東石鎮湖頭村,探訪毓遼故居,聆聽旅菲華僑黃呈輝先生與黃金盾先生昆仲故事,感受一寸赤心桑梓情……晉江市東石鎮檗谷小學
  • 【小記者站】廷都中心:走進愛國僑領黃呈輝先生故居
    小記者站走進愛國僑領黃呈輝先生故居愛國僑領黃呈輝先生故居第一站:黃呈輝紀念林濛濛細雨中,黃書記帶領我們來到坐落於湖頭小學旁一個花團錦簇的小院子中間------黃呈輝紀念林。佇立在黃呈輝先生的雕像前,小記者們莊嚴地瞻仰著這位仁心善舉的長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 「國保」陽岐嚴復故居完成修繕 古建築專家邱守廉講述背後故事
    陽岐嚴復故居完成修繕。記者 吳暉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位於倉山蓋山的陽岐,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的故鄉,此處的嚴復故居與嚴復墓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福州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中,陽岐嚴復故居修繕被列為重點項目。近日修繕工作已完成,2日,迎來了修繕初驗,當日,記者隨初驗組成員、古建築專家邱守廉實地探訪,並請其講述修繕背後的故事。烏菸灰院牆有講究來到陽岐嚴復故居,記者看到這是一座穿鬥式木結構清代風格建築,佔地700多平方米。
  • 又見嚴復故裡!福州倉山古厝風貌大升級!
    陽岐河兩岸,至今還保留著古渡口和古代駁岸遺址。據專家考證,陽岐河與烏龍江相連,靠近陽岐村的這一段烏龍江,被當地人稱作「陽岐江」。從唐代到北宋,這裡是福州向南的主驛道重要節點。這段水道,江面寬闊,水流平緩,也是古人從永泰進入福州的必經之處。嚴復故居一進栽種了兩棵樹時過境遷,陽岐村目前的環境亟待整治。
  • 兩岸新媒體參訪團走進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兩岸新媒體參訪團走進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2017年04月07日 13:26: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參觀孫中山故居 感受「天下為公」的偉人情懷
    千龍網12月21日中山訊 今天,網絡媒體廣東行西線採訪團來到廣東省中山市,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故居。  走進故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棟二層紅色小樓,它就是孫中山先生在老家居住的地方。這棟房子完全由中山先生自己設計而成,與眾不同的是,小樓是座西向東的。
  • 通訊:嚴復家族的兩岸情緣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嚴復以及嚴復家族,在兩岸交流中作用突出。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7日下午在新加坡會面,在會面中皆強調繼續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擴大兩岸交流。參與締造「九二共識」的辜振甫,就是嚴復的孫女婿。  嚴以振說,嚴復在臺嫡親包括嚴復孫女嚴倬雲、嚴停雲及曾孫嚴正等人。
  • 逢甲村:愛國情懷今猶在 情牽兩岸聚培遠
    從村口一直往裡走,一座古色古香的傳統客家建築出現在眼前,屋前有一個半月形的池塘,每個門的兩邊都有表達屋主人情懷的楹聯。在正大門上,麻石條大門框邊上懸掛著「培遠堂」的牌匾,兩側楹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是由清未翰林溫仲和題寫的,大意為「精心栽培教育後裔子孫,努力繼承祖輩的優良傳統」。
  • 福州這座名人故居竟然變美了!4月底完工!
    清代建築風,快來瞧~不在三坊七巷,這座嚴復故居變美了!來源:福州晚報來過三坊七巷的小夥伴都知道,郎官巷裡有一座嚴復故居,成了必打卡地之一,但其實,位於倉山區蓋山鎮的陽岐村,也有座嚴復故居,如今它重新修葺,變得更美了。
  • 廣州花都洪秀全故居,一個有情懷的地方,回顧歷史的必去之地
    無巧不成文,兩年後,我在花都上大學,歷史課上再次提及這個歷史人物,一次的社會實踐,便是參觀洪秀全故居,原來,花都便是洪秀全的故鄉。在緬懷歷史的同時,我想,一些有人文或歷史情懷的文青都會來這。大學歷史老師告訴我們,他的一個大學同學從北方花一千多塊的機票來廣州,就為了看洪秀全故居一眼,看完了就又飛回北方了。「來了後悔,不來更後悔」是他同學的總結。
  • 北京閱讀馬拉松 帶讀者走進名人故居
    原標題:北京閱讀馬拉松 帶讀者走進名人故居  作為北京閱讀季「閱讀馬拉松」活動的一部分,由東方出版社主辦的「走進北京名人故居」近日在宋慶齡故居舉行出發儀式。東方出版社副總編輯黎松現場為大家講解了本次活動的意義和相關圖書《難忘舊時處:北京名人故居》的精髓概要,宋慶齡故居的李雪梅則向讀者們介紹了此地的歷史由來。
  • 臺胞參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重溫中山思想
    ­  中國臺灣網11月19日中山訊 (記者 郜利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走進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來自臺灣臺北市王津平情不自禁地哼唱《禮運大同篇》。孫中山思想的「天下為公」便是來源於此。­  19日上午,參加第十屆黃埔論壇的黃埔退役將領、黃埔學員後代代表等嘉賓學者參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敬獻花籃,吟唱《「國父」歌》和《黃埔校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深刻領會黃埔精神和中山思想的精髓。­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於1956年,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由孫中山故居和孫中山文物館兩個展示場所組成。
  • 福州三坊七巷之七條巷子一條街,嚴復,林覺民,冰心故居都在這裡
    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裡居住過,在《我的故鄉》中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 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悽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
  • 臺胞參觀孫中山故居 重溫中山思想(組圖)
    (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中國臺灣網11月19日中山訊 (記者 郜利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走進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來自臺灣臺北市王津平情不自禁地哼唱《禮運大同篇》。孫中山思想的「天下為公」便是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