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竹博士與大關筇竹之緣

2020-12-26 澎湃新聞

在大關縣木桿鎮細沙村的大小羅漢壩和銀吉村徐家山的筇竹科研基地,時常見著一位戴著眼鏡、衣著樸素的學者,他就是西南林業大學亞太林學院院長、筇竹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董文淵。

艱難探索 與竹結緣

董文淵1962 年11 月生於貴州省惠水縣, 國家二級教授,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博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學博士後,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993 年以來,他憑著對筇竹研究的執著追求,長期從事竹類無性系種群生態、竹林生態高效培育、生態經濟教學科研和科技扶貧工作。

大關縣是國家重點開發扶持縣,也是雲南省27 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地處滇、川、黔三省經濟和文化交匯地,巍峨聳立的大山,曾經隔絕了許多人的致富夢想。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大關縣就成為西南林業大學的定點幫扶縣。

26 年前,剛過而立之年的董文淵被學校派到大關縣掛職科技副縣長,當地基礎薄弱、發展滯後的現狀,激起這位青年學者強烈的責任感,作為科技副縣長,他想用自己的所學,結合當地的資源,找到一條發展的路子, 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董文淵在大關經歷一件終身難忘的事,他在日記中寫道:「1993年8 月20 日下午3 時20 分,青龍鄉雙河橋頭, 一位年近七旬的大娘佝僂著身軀,背著滿滿的一背簍菸葉一步步向橋上走來,將金黃的菸葉一把一把撒入雙龍河,在激流中飄散的菸葉匯入渾濁的洛澤河中,老人深情凝視河中菸葉目不轉睛,我望著在兩河交匯處打旋的菸葉,視線也變得渾濁模糊了。大娘慢慢背上空空的背簍,一步步向著崎嶇的山路走去,一年的辛苦,沉甸甸的菸葉,下山時的希冀,全隨著拋入河中的菸葉付之東流了……」

等老大娘步履蹣跚走了以後,董文淵不解地向旁人打聽,才知道老大娘的烤菸因為達不到收購的等級,所以菸葉站不收,一家人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到頭來血本無歸。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董文淵的心。從此以後,他起早貪黑、不分周末,踏遍了大關的山山水水,用他的所學,為大關群眾找致富路。為了達到這一既定目標,董文淵先後研究了茶葉、白蠟、五倍子、核桃等產業,但這些產業要麼受地域的限制產業覆蓋面不大, 要麼受生長年限的限制,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群眾的收入問題。正在董文淵為發展什麼產業而發愁的時候,木桿鎮大山上一株株的筇竹引起了他的注意,從此他就與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

董文淵在鄉土植物資源調研中發現了筇竹突出的生態、經濟優勢,但查閱文獻才發現,一直以來,有關筇竹的生物學、生態學、退 化竹林恢復、人工林栽培理論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居然是空白。

沒有基礎數據,怎麼辦?董文淵決定從零開始,自己研究。然而,基礎研究工作的艱辛只有他自己知曉。研究之初,他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餓了就烤洋芋充飢。翻越山山水水、徜徉茫茫竹海,對大關縣各鄉(鎮)筇竹的生長分布和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初步掌握了筇竹資源的概況及其在山區生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短短的兩年掛職時間轉瞬即到,董文淵又回到了西南林業大學。人雖然回去了,但心還留在大關。他經常自言自語「:我著手研究的筇竹,才剛剛起步,這一回去,就意味著 筇竹研究到此結束?想為大關山區群眾找一條致富路的想法就難以實現?」董文淵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並說服家人,毅然決定回到大關繼續他未竟的事業。帶著對筇竹研究不倦的追求和對大關這片土地的摯愛,董文淵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斷地往返於昆明和大關之間,繼續他的筇竹研究。

20 世紀90 年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從昆明到大關要轉三四次車,歷時兩三天才能抵達。沒有電話、沒有手機,如果家裡或學校有什麼事要找他,也只能打電話到縣裡,然後鄉、村、社層層託人轉達。從1996 年開始,他克服了研究基地不通公路、不通電、無通信條件等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吃住在農戶家中;沒有項目經費,董文淵經常自掏腰包。那時工資一個月才幾百元,每次來大關都要從自己家裡拿一兩千元,錢用了要對家裡負責,所以每次付工錢給砍竹子、挖土的群眾後,他都要請他們打一張白條子,回去交給他愛人,也算對錢的用處有個交代。

為了做好研究,董文淵和學生經常在老

鄉家裡借宿,研究筇竹晝夜生長規律時,他們就整夜守在山上,餓的時候鹹菜就洋芋就是一頓飯,很多交通不便的鄉村,都要走路前往。董文淵專注於珍稀瀕危筇竹資源保護與利用, 聚焦筇竹實用技術的推廣,投身科技扶貧,充分發揮特色生物資源的協同減貧作用,不斷提高竹筍產量和質量。2008年6月,國際竹藤組 織總幹事古珍博士到大關筇竹研究基地考察, 對筇竹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減貧協同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艱辛努力 助推脫貧

26 年來,由董文淵率領的一支卓科研團隊,始終活躍在林區一線,先後完成了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ECBP)「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與示範基地建設」專題、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珍稀瀕危筇竹保護與退化竹林恢復技術研究」等10 多個有關筇竹的研究項目,取得的筇竹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生物多樣性保護、良種選育與竹苗培育技術、天然林改造與人工林高效培育技術體系等一系列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筇竹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處於國際 領先水平,為大關縣筇竹資源高效培育、可持續經營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多年來,董文淵共培養碩士和博士生100 多人,在大關做過科研的學生就有60 人, 很多學生畢業後到中科院、北京大學和林業生產第一線繼續深造和工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竹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董文淵共為大關縣貧困鄉村舉辦培訓班76 期,培訓竹農7000 餘人次;推廣筇竹低質低效林改造7.3 萬畝;強化輕基質容器育苗技術應用,建設苗圃410 畝,每年培育容器苗850 萬袋,年產值達1700 多萬元,人工造林10.7 萬畝,造林成活率從40%提高到98%。推廣筇竹生態高效培育技術,竹筍平均單體重量提高23%,發筍量提高20%,竹筍產量從平均每畝56 公斤提高到每畝450—550 公斤,年產筇竹筍8000 多噸,綜合產值達2.4 億元。

2017 年8 月以來,大關縣委、縣政府決定把筇竹作為「一縣一業」產業發展,董文淵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全縣9 個鄉(鎮),全力推進科技扶貧工作,編制了《大關縣「一縣一業」筇竹產業發展規劃》,2018 年2 月改規劃通過專家論證並實施。牽線引進著名圓竹家具企業落戶大關,牽頭組織筇竹圓竹家具在「2018 首屆世界竹藤大會」上參展,協調推進筇竹圓竹家具在「2018 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上參展並斬獲金獎。傾力打造「烏蒙源生 至尊筇竹」品牌,組織指導申報「中國筇竹之鄉」,2018 年11 月2 日,在浙江省義烏市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竹業學術大會上大關縣被授予「中國筇竹之鄉」稱號,為雲南省首個 「中國竹業特色之鄉」,實現了大關筇竹「異地孵化,垂直起飛」的跨越式發展目標。以筇竹研究成果為依託,通過農民合作社幫扶貧困農戶,高效培育筇竹,深化筍竹產品加工,全縣3.16 萬人穩定脫貧,14.8 萬人受益。

董文淵的科技扶貧事跡,被以《科技創新,促進生態效率雙豐收》為題,收入了教育 部《高 校定點扶貧典型案例 集(2012—2015)》。2018 年2 月7 日,《中國綠色時報》以《董文淵:潛心筇竹研究 走出「造血」扶貧路》為題,對董文淵教授科技扶貧的事跡進行了全面介紹。同年11 月9 日新華網又以《把論文寫在竹林裡的「農民」教授》為題進行了深度報導,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2019 年2月18 日,採用董文淵研究成果申報立項的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筇竹容器育苗造林與退化竹林生態高效恢復技術推廣示範》啟動會在大關縣召開。根據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總體目標,2019 年全縣要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穩定增收,儘管任務十分艱巨,但大關不等不靠,將充分利用珍稀瀕危植物筇竹保護與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互動發展的協同性和可持續性,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筇竹林變成「綠色銀行」,以此實現貧困山區造血式發展、康體式脫貧的精準扶貧目標。

堅守貧困山區 26 年的董文淵,用奉獻的力量書寫了精彩的人生,在科技扶貧的道路上初心不改堅韌不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先後主持和參與完成林業科研項目30 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各1 項,三等獎4 項,發表學術論文130 餘篇。2017 年12 月,董文淵被聘為大關縣「一縣一業」筇竹產業發展總顧問;2018 年10 月,董文淵被雲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全省脫貧攻堅獎「扶貧先進工作者」稱號。

熱點推薦點擊即可瀏覽

揭秘渝昆高鐵昭通段,鹽津至彝良將建國內最長高鐵隧道24公裡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hdwk2158200)丨《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德華 通訊員 廖啟俊

審核丨@晶姑娘

運營總監丨@俺是大笨蛋

運營副總監丨羅琴

責任編輯丨尹婕

投稿郵箱丨519045426@qq.com

@昭通日報 微信團隊

相關焦點

  • 小筇竹撐起脫貧大產業
    「全縣天然筇竹林達20.83萬畝,佔全球筇竹總面積的50%以上,可以大力發展筇竹產業,發展生態竹經濟」,黨員幹部向縣委提出建議。  致力於大關筇竹研究20餘年的西南林業大學教授董文淵博士認為,大關多陰雨溼霧,適宜竹類植物生長,筇竹屬國家三級保護竹類,筇竹筍肉質鮮嫩,是山中珍品,經濟價值較高,筇竹杆盤節突出,適合做手工藝品,可因地制宜發展筇竹產業,既能發展經濟,也有利於生態保護。
  • 大關縣發揮竹類資源優勢 全力助推產業脫
    ,有效打擊亂採、濫採和擾亂市場行為,維護竹農權益,實現筇竹資源的科學管護、竹筍銷售正常化。為推進「一縣一品」筇竹特色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竹材開發利用零突破,拉長竹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群眾收入,助推脫貧攻堅。引進全國唯一研究開發圓竹家具及工藝品的杭州所氏竹業有限公司(原杭州筠澤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在大關註冊全資公司,並於2018年6月15日在第5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簽訂了項目合作協議,該公司利用大關筇竹特有的材質、外形外貌,研究開發出了筇竹家具、新型筇竹杖等高端產品。
  • 醒著的夢囈——筇竹寺
    醒著的夢囈——筇竹寺昆明西郊玉案山上,有一寺院隱在青山叢林之中,是中國佛教禪宗傳入雲南的第一寺——筇竹寺。筇竹寺始建於唐宋年間。建立之初,並不為人所重。傳說在唐代貞觀年間,南詔的鄯闡候(昆明的最高統治者,昆明侯)高光、高智兄弟二人,到西山打獵,忽見一頭犀牛躍出,於是緊追不捨,追到玉案山北面,犀牛突然不見了,四處尋找,仰望山巔,只見山上雲霧繚繞,有一群鶴貌童顏,形像怪異的僧人立於雲上,他們急忙上山雲看,到那裡,僧人早已無影無蹤,只有幾支異僧拄的筇竹杖插在地上,高氏兄弟想拔起來看個究竟,但竭盡全力也拔不動。
  • 筇竹寺:遊記是徐霞客研究無法錯過的一段
    解讀徐霞客「筇竹寺遊記」的一些重點細節,結合歷史背景,可以一窺老昆明明末社會風情。真的魅力無窮、意蘊悠遠。筇竹寺:遊記是徐霞客研究無法錯過的一段徐霞客的西南「萬裡遐徵」,他到過的地方有廣西、貴州、雲南,獨獨缺少了四川!徐霞客西南之旅獨獨漏掉四川說不過去啊?
  • 雲南筇竹寺——讓筇竹寺聞名遐邇的,自然是寺中的五百羅漢雕塑
    讓筇竹寺聞名遐邇的,自然是寺中的五百羅漢雕塑。該群像出自四川民間雕塑家黎廣修和他的助手之手。據說,黎廣修在塑造過程中,常常深入昆明社會,觀察各種人物的神態表情,言談舉止。我國的佛教寺院中一般都塑有羅漢像,但達到五百尊的只有四川新都寶光寺,湖北漢陽歸元寺,浙江天台方廣寺,江蘇蘇州戒幢律寺,北京碧雲寺和昆明筇竹寺幾處。在這幾處寺院當中,筇竹寺的羅漢塑像被公認為藝術成就最高,被譽為「東方雕塑寶庫中的明珠」。最有趣的是,黎廣修把自己和四五個弟子的形象也塑成了羅漢,混人群像當中,遊客不妨留心觀察。
  • 佛塑明珠:雲南第一廟昆明筇竹寺
    筇竹寺大雄寶殿筇竹寺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北郊的玉案山,是滇中著名古剎,為中原佛教禪宗傳入雲南的第一寺。昆明筇竹寺華嚴閣筇竹寺的興盛是與元朝政府的保護分不開的。元朝至大三年(1310年),玄堅赴京朝聖,元武宗賜他《大藏經》,他運回昆明後,分藏在筇竹寺和圓通寺。
  • 筇竹寺:深山古寺中「藏」著一位吏部尚書的親孫子
    :深山古寺「藏」著一位吏部尚書的親孫子徐霞客的筇竹寺之旅,只不過短短的一天一夜時間,嚴格算來,可能還不到二十四小時。所以才有筇竹寺中的這次意外相遇。以至於,「餘感其意」 停筇竹寺一宿的徐霞客,想到了依依惜別的吳方生,動了」事情了卻之後「再回昆明城相會的念頭。正因為有這樣的念頭,甚至是答應了下來,所以才有後來的,築居、公趾輩交口曰:」善「,才有後來老和尚的「師乃聽別」,才準走,才得以離開筇竹寺。
  • 昆明刷花指南—西郊筇竹寺方向
    七月已經到來,每年七月下旬至十月前是昆明刷花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段物種相對集中且豐富多彩,稀有貨色存在不少,植物探索過程中總是會不經意發現意外的驚喜,本篇分享昆明筇竹寺方向山坡及溝溝下的植物
  • 名勝古蹟:昆明筇竹寺和昆明西山華亭寺
    本文主要介紹昆明的筇竹寺和華亭寺。這兩個地方十分有名,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歷史悠久。今天小編與大家一起去領略一下名山古寺的魅力。昆明筇竹寺筇竹寺坐落在昆明城西北的玉案山,這裡翠峰屏列,林壑幽深,古木參天,風景秀麗。
  • 文化藝術圖書《筇竹寺五百羅漢》昆明首發
    佛教在線昆明訊 2009年1月22日,由雲南藝術史專家和專業攝影人員共同完成的一部大型文化藝術圖書《筇竹寺五百羅漢》在雲南省昆明市首發,它將成為傳承昆明悠久歷史的又一著作。 與以往記錄筇竹寺羅漢相關資料的書目不同,《筇竹寺五百羅漢》中的圖片更為精緻,數據測量也更為精確。昆明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昆明市社會科學院院長、《筇竹寺五百羅漢》主編之一龍東林介紹,「這本書中對羅漢的外形數據測量非常精確,還包括很多衣服花紋、法器等細節圖片,對人物的介紹更加詳細。《筇竹寺五百羅漢》的編撰發行,對研究歷史和文物保護等方面的工作都很有益。」
  • 雲南省昆明市佛教聖地筇竹寺後山發生森林火災
    火災現場 森林官兵進山滅火 佛教在線雲南訊 2010年5月15日12時左右,雲南省昆明市筇竹寺後山發生一起森林火災,由於長期乾旱,風大缺水,撲救工作面臨困難。記者從昆明市五華區防火辦了解到,當天12時左右,昆明筇竹寺後山後龍洞和花紅洞之間發生森林火災。該區域的樹林較密,主要種植著桉樹和地盤松等。由於長期乾旱,植物易燃,風大且山上缺水,給撲救工作帶來難度。 火災發生後,五華區立即啟動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相關部門調集了數百名森警、專業撲火隊員、幹部群眾等趕往火場進行撲救。
  • 筇竹寺被刷了個「原諒色」?官方答覆:當然是為了保護它
    掌上春城訊昆明市西郊筇竹寺始建於元朝,經康熙年、光緒年重建,近日,不少市民都發現,筇竹寺的部分建築構件被塗上了一層綠漆,網友@沒頭腦與不高興5376也在新浪微博向昆明12345市長熱線提出疑問:「為什麼筇竹寺部分建築構件已被綠油漆覆蓋?」
  • 昆明近郊筇竹寺後山突發山火 上千人參與撲救
    中新網昆明5月15日電(記者 保旭 蔣晨)記者今日從五華區防火辦獲悉,15日中午,位於昆明市近郊的著名景區、佛教聖地筇竹寺後山發生一起森林火災。目前火勢仍未得到控制,撲救工作正在繼續。15日中午11時左右,昆明筇竹寺後山後龍洞和花紅洞之間發生森林火災。記者在趕往火災現場的途中見到,在昆明市區內就能明顯看到從筇竹寺後山冒出的滾滾濃煙。
  • 雲南筇竹寺方丈還俗完婚 傳新娘系26歲玉石老闆
    網傳筇竹寺方丈還俗完婚「千年古寺昆明筇竹寺掌門清賢大方丈,抵擋不住愛情的誘惑,放棄多年修行,於6月9日還俗離寺,於17日完婚。」 近日,一條名為《雲南昆明筇竹寺方丈清賢還俗完婚》的帖子在各網站流傳開來。
  • 明朝末年的精彩全在這裡,這就是昆明筇竹寺「徐霞客故事」(二)
    支持有過第四次的人,一般都會列舉徐霞客在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筇竹寺的一個「約定」,這個我們後面會專門介紹。徐霞客的筇竹寺之旅,就是在前面提到的第三次離開昆明城的時候。隨之,誤越澗南上圓照,至而後知其非筇竹也。圓照寺門東向,層臺高敞,殿宇亦宏,而闃靜無人。還下峽,仍逾澗北,令行李往候於海源,餘從峽內入。一裡半,澗分兩道來,一自南峽,一自北峽,二流交會處,有坡中懸其西。於是渡南峽之澗,即躡坡西北上,漸轉而西,一裡半,入筇竹寺。--《徐霞客遊記》之《滇遊日記》這一段記錄,就是完整的徐霞客離開順城街住所,抵達筇竹寺的整個過程。
  • 明朝末年的精彩全在這裡,這就是昆明筇竹寺「徐霞客故事」(三)
    而筇竹寺,就是徐霞客最後一次離開的最後一站。筇竹寺:佛門勝地還是有錢人的歡場?細心的朋友看了前面這一段,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徐霞客是跟隨著一個騎馬的婦人,先是誤入圓照寺,接著才到的筇竹寺。這個細節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筇竹寺並非人跡罕至的深山藏古寺,經常有香客到訪禮佛,都可以騎馬前往。
  • 名勝古蹟:昆明筇竹寺聖旨碑和曲靖爨寶子碑
    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昆明筇竹寺聖旨碑和曲靖爨寶子碑,希望你們能喜歡。昆明筇竹寺聖旨碑昆明筇竹寺大殿內左側,豎立著一塊石碑——聖旨碑。元延佑三年(1314年),仁宗皇帝從大都(今北京)發來一道「聖旨」給筇竹寺,寺僧便把它刻在石碑上,一面刻蒙古文,一面刻根據蒙文譯成的漢字白話文。此碑在歷史、地理、語言學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 大關「山海洞」景區初步定於元旦開業
    ,說明大關是投資興業的新沃土,發展潛力巨大;指出大關產業發展結合大關縣實際情況,緊扣「種竹養豬、 採矽抽氣、 康養文旅」的發展思路,加強一縣一品筇竹產業發展,做好矽礦和頁巖氣利用規劃,打造全新旅遊小鎮。
  • ...共謀生態產業化良策——西南林業大學與大關縣共同謀劃發展筇竹...
    1993年西南林業大學董文淵教授團隊從零開始,先後完成了中歐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ECBP)專題「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與示範基地建設」等課題項目10餘項,取得了筇竹人工林高效培育等技術成果10餘項,發表論文31篇,獲得發明專利1項,制定地方標準1個,奠定了大關縣筇竹產業化的理論與實踐基礎。2018年2月,大關縣政府與西南林業大學共同成立大關縣竹產業發展研究院、筇竹研究院。
  • 風景名勝,昆明悠久景點,筇竹寺耶穌當羅漢之謎
    在昆明西北郊的玉案山上,有一座遐邇聞名的佛寺—筇竹寺。炸竹寺建築宏偉,布局謹嚴,花木繁多,寧靜幽深。相傳它始建於初唐,在元代時就已十分聞名了,後來毀於火災,歷代有多次重修。現存殿宇是清光緒時重修的。筇竹寺知名度很高的原因之一,即是在清朝重修時,四川民間雕塑家黎廣修等在寺中彩塑了難得的藝術珍品五百羅漢。黎廣修,字德生,他既是能書善畫的雕塑高手,又是阪依佛法的佛門信士。在塑造五百羅漢時,他帶領五六個徒弟,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嘔心瀝血,大膽獨創,設計了這群羅漢的日常生活情態。借神的形象表現人類的精神面貌,人神融會,既有濃鬱的宗教意味,又有強烈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