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寺大雄寶殿
筇竹寺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北郊的玉案山,是滇中著名古剎,為中原佛教禪宗傳入雲南的第一寺。玉案山距市區約10公裡,這裡山壑深幽,林木秀拔,古道盤旋,山澗宛轉,小溪潺潺,景色秀美。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關於筇竹寺的建造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代南詔的善鄯闡侯高光、高智弟兄狩獵,追趕一隻犀牛至玉案山腹不見蹤跡,只見雲中有異僧,近前則僧亦不見,僅見筇竹入地。高氏兄弟在此募資創建梵宇,取名紹竹寺。另一說認為,紹竹寺建於元朝初年,是內地佛教傳到雲南的第一個禪宗寺廟。據寺內《雄辯法師大寂塔銘》載,雄辯法師(1228—1301年)是筇竹寺的創建人。
昆明筇竹寺華嚴閣
筇竹寺的興盛是與元朝政府的保護分不開的。元朝至大三年(1310年),玄堅赴京朝聖,元武宗賜他《大藏經》,他運回昆明後,分藏在筇竹寺和圓通寺。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又頒賜聖旨給玄堅,對筇竹寺的殿堂、土地、財產予以保護,令地方官府豁免徭役,不徵賦稅。玄堅以蒙、漢文字將它刻於石碑,名《聖旨碑》。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年),筇竹寺毀於火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復。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並請來四川傑出民間雕塑家黎廣修,用6年時間,完成了馳名中外的五百羅漢泥塑像。
筇竹寺現有三重院落,依山勢而建。依次是山門、大雄寶殿和華嚴閣。五百羅漢塑像就分布在大雄寶殿兩壁及大殿兩側的梵音閣和天來閣中。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無鬥拱,殿內正中供元塑三世佛,西側有一通元延三年(1316)所立折話聖旨碑。碑陽刻漢字,碑陰刻蒙文,內容為元仁宗敕封筇竹寺住持玄堅。
昆明筇竹寺五百羅漢堂內景
筇竹寺所以聞名遐邇,吸引八方遊客,除是昆明最早古剎外,更在於那技藝精湛、栩栩如生的五百羅漢。這五百羅漢的塑像採用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突破了傳統的五百羅漢刻板模式和造型公式,是一獨具特色的五百羅漢雕塑群。所塑的羅漢,絕大部分接近人的身體比例,面部和手腳的外形結構和肌肉筋節基本符合人體的解剖結構,看起來真切動人,形象逼真。如第49位增廣天王,手彈琵琶,邊彈邊唱,表達了一種健康、歡快的心情。第8位羅漢,雙眉緊蹙,怒視前方,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第50位中濟顛和尚像,衣履不整,儀容瘤瘦,雙眼細眯,把一種不滿現實而又自我陶醉的神情,塑造得栩栩如生。在我國諸多羅漢雕塑中,像這樣生活化的生動造型,十分罕見,確屬藝術珍品。更有趣的是,筇竹寺五百羅漢中,還有位「耶穌羅漢」。它反映出,19世紀末葉,西方傳教士已在雲南地區傳播基督教,中國匠師便把耶穌的形象塑入中國佛教的殿堂。
華嚴閣位於大雄寶殿之後,是昆明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鬥拱建築,內有清代文人錢南圖書寫的對聯和黎廣修的壁畫,可惜1984年4月毀於意外火災。為了恢復這一歷史文物古蹟,筇竹寺在政府和信徒的支持下,集資進行了重建。1989年10月18日,筇竹寺隆重舉行了「華嚴閣開光儀式」。新建的華嚴閣保持原來風貌,殿堂內部分兩層。下層正中供奉漢白玉的「華嚴三聖」,上層供奉緬甸玉雕釋迦牟尼佛像,高約2米。華嚴閣正中,懸掛著趙樸初先生所書「華嚴閣」巨匾。
1985年,筇竹寺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1990年12月25日至26日,筇竹寺隆重舉行了方丈升座儀式,明道法師榮膺筇件寺方丈,這是建國以來昆明舉行的第一次方丈升座儀式。筇竹寺修復大殿工程1992年開始,經二年時間,恢復明清時代重簷鬥拱的建築風格。1994年10月12日,雲南昆明筇竹寺隆重舉行重修大殿落成和佛像開光慶典。筇竹寺方丈明道法師主持了開光法會。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