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法祖,這裡是北京之皇家太廟

2020-12-20 老豬的碎碎念

太廟

「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

北京的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佔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簷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

今天老豬帶大家去曾經的皇家禁地一探究竟,

細細的品讀在這裡的歷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坐標:北京市,紫禁城。

這裡是北京系列之太廟。

在太廟的頭道圍牆內,層層松柏濃蔭蔽日,將整個建築群團團圍繞。

第二道牆的南牆正中是三間七樓牌坊式琉璃門,門內有七座帶護欄單孔漢白玉石拱橋一字排開。正中為皇帝行走的御路橋,兩旁依次為王公橋、品官橋和普通人行走的橋,真可謂等級森嚴。

.它的南門稱戟門,以門外原列戟120桿作為儀仗而得名.戟門的屋頂曲線平緩,出簷較多,與一般清代建築相比,具有明顯的明代特點。

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穿過戟門就是雄偉的前殿,也叫享殿,這裡是皇帝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它建築於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之上,殿內地鋪「金磚」,68根梁柱及主要的梁柱皆為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它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還要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順治年間重修太廟大殿,完工後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簷列脊,殿額有滿漢文對照的「太廟「。殿外的三重臺基用漢白玉石欄環繞,月臺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龍文石、獅紋石和海獸石。

殿內的大梁為沉香木,其餘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殿內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後座雕風。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大殿的68根梁柱及主要的梁柱皆為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它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還要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向後走便是中殿,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臺連接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殿內正中室供太祖,其餘各祖分供於各夾室。神龕之外陳列著與神牌數目相同的帝後神椅,對於皇后的祭祀,明代僅供原配,清代兼祀繼配。始建於1420年,黃琉璃瓦 單簷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2.31米),進深四間(寬20.54米),殿內祖宗牌位同堂異室。各夾室內陳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於褥上,象徵祖宗起居安寢。清未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曆等十一代帝後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把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畢奉回。

後殿,四周圍以紅牆,有門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階中刻龍紋石,殿內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後神牌。又稱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

太廟的建築特色與紫禁城極為協調,它的四周以三道覆蓋黃琉璃頂、紅色牆體的圍牆,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周圍遍栽松柏,襯託著金碧輝煌、錯落有致的建築,營造出神秘肅穆的氣氛。

如今的古樹依舊參天,美不勝收。

漫步在這古色古香、松柏參天的昔日皇室太廟中,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正好借用弘曆的一首詩文:

《太廟》

左廟遵古制,未遑右社籌。

入京神主奉,於沈故宮留。

別現三官祀,閟堂一律修。

五朝藏冊寶,名實正相投。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

下一季將有更好的內容呈現

相關焦點

  • 最美中軸線 | 太廟與社稷壇:左祖右社,敬天法祖
    祧廟(圖片來源:網絡)縱觀太廟全局,布局嚴謹,形制尊崇,紅牆、黃瓦、漢白玉階基,為皇城內僅次於紫禁城外朝三大殿的建築群,規模甚至在後三宮之上。建築群環以柏林,林間古柏參天蔽日,增添了太廟作為皇家最尊貴的祭祀建築群的莊嚴沉穆之氣。
  • 這裡是北京-太廟
    太廟北京太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主體建築為三大殿,同時有其他配套建築。天安門內御路東側的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與天安門內御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也是太廟原本的正門。
  • 北京--太廟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院。
  • 故宮太和殿明明比太廟高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讓人振奮
    太和殿是北京故宮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古代中國最高的建築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棟建築「超越」了。自古以來,北京城的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太廟要比太和殿還要高三尺。」太廟是明清皇帝用於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永樂十八年,按照古代「敬天法祖」的禮制來修建。
  • 故宮太和殿比太廟高出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振奮人心
    它位於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上最顯眼的位置,始建於永樂十八年。起初,這裡叫奉天堂。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堂。清順治二年改為今名。太和殿是北京故宮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座建築「超越」。北京自古就有「太廟比太和殿高三尺」的說法。祠堂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用的家廟。
  • 故宮人太多 可以去北京太廟看看 景觀差不多
    這個地方就是北京太廟,太廟是過去皇帝們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築、形制和故宮差不多,也有類似太和殿的大殿。但是這裡人不多,太廟也叫做勞動人民文化宮,這裡門票也比較便宜,也比較幽靜。人少,你才更能品味出皇朝和歷史文化的底蘊和氣息。
  • 其實,紅樓夢裡的「賈氏宗祠」,乃大清皇家的「太廟」也!
    --悼紅軒重憶紅樓夢★脂硯齋再問石頭兄--「踢館函」扔在「中國紅學會」已第150天;「約戰函」扔在「北京曹雪芹學會」已第92天。作者通過薛寶琴之眼,再次讓我們領略了賈府的皇家氣勢:且說寶琴是初次,一面細細留神打諒這宗祠。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子,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上懸一塊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字,旁書「衍聖公孔繼宗書」。兩旁有一副長聯,寫道是:肝腦塗地,兆姓賴保育之恩;功名貫天,百代仰蒸嘗之盛。亦衍聖公所書。
  • 北京城內的明代古蹟—太廟、社稷壇
    北京城內的太廟位於天安門東側,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改建,為明朝皇家祖廟。其位置是按照中國古代典籍中國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規制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之處,即太廟。
  • 前門太廟國子監,再去四阿哥的雍和宮,閒逛北京的美好時光
    太廟天安門廣場東北側,被很多遊客遺忘的景點了。太廟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重簷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
  • 風雲際會話太廟
    廟的本義為宗廟,即供奉祭祀祖先的處所,有「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說。在中國的大地上,廟大概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多的地面建築遺存了。中國人講究敬天法祖,是受傳統禮教宗法性和宗法制的影響。於是全國各地家廟、宗祠林立,香火不斷,祭祀不停。凡有人群定居的地方,就會有宗祠、宗廟存在。   在這些宗祠、宗廟中,等級最高、建築最好的當然是皇帝的家廟——太廟。
  • 2016國慶遊北京(4):天安門廣場必來,太廟也不錯
    (題圖:國慶期間的天安門廣場)在北京的第三天上午,我們從旅館附近乘車前往天安門廣場。北京的公交車很方便,有些車司機旁邊還有個門,確保不被打擾。車上的乘務管理員既服務乘客,也維持秩序,贊。到了前門終點站,開始下小雨了。幸虧我們帶了一把傘,公交站旁有很多賣雨衣雨傘的大姐,敏銳地捕捉到市場需求。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這座大殿就是——太廟。太廟位於天安門東側,是一座重要的皇家建築。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而修建,右邊就是社稷壇。右邊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老百姓家叫祠堂,而皇家呢?就叫太廟,最大的廟!看出來了吧!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
  • 新年倒計時今晚太廟上演 四組節目凸顯北京特色
    新年倒計時今晚太廟上演  「金色夢想·福滿京華」主題祝福冬奧  今天晚間,2016北京新年倒計時活動將在太廟隆重上演。  主舞臺以「京」字為造型,整體活動燈光色彩以金色為主,與中國傳統古典建築的色彩形成和諧之美,相得益彰。同時在視覺上,以「萬福」為設計理念,將傳統的中國「福」字落滿全場,祈願來年一切順利安康,祝福北京、祝福京城人民擁有更好的明天。  本次倒計時活動的場地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設在太廟享殿內,一部分在殿前廣場內,另一部分則為五色琉璃門北側的觀眾互動區。
  • 北京太廟圖集:光榮榜、琉璃橋、戟門橋、太廟正殿、寢殿包羅其中
    北京太廟(南門遠景)北京太廟(南門金水橋)北京太廟(南門入口)北京太廟北京太廟(光榮榜)北京太廟(光榮榜右側)北京太廟(光榮榜左側)北京太廟(琉璃門遠景)北京太廟(寢殿門前)北京太廟(正殿左側)
  • 北京一男子跨越太廟欄杆,踩文物御道取景拍照
    近日,多位北京市民爆料稱,有攝影師強行跨越太廟護欄拍婚紗照,網友紛紛譴責這一破壞文物的行為。從網友拍攝的現場照片可以看出,這位攝影師越過了非常顯眼的黃銅色欄杆,站在了御道突起的石雕上進行拍攝。旁邊多位行人都目擊了這一過程。
  • 衝上「熱搜」的北京太廟,交通便利門票10元,與故宮僅一牆之隔
    ,我還是習慣稱它為北京城,作為咱們國家綜合實力最強大的直轄市之一,一直以來就具有濃重的「皇家」風採。但是遊玩歸遊玩,任何人不準擅自移動,破壞太廟的一點一滴,不然,下一個上熱搜的的就是你了,就和在御道拍照的那位男子一樣。太廟,是古代皇族的「家廟」,這裡供奉著皇族歷代祖先,在古代的地位十分重要,當然,現在也很重要。
  • 衝上「熱搜」的北京太廟,交通便利門票10元,與故宮僅一牆之隔
    「皇家」風採。最近莊嚴肅穆的北京城最近又上了熱搜,原因有兩:一是今天北京城出現了「祥瑞」,天空驚現金粉色的朝霞,美輪美奐,網絡上一片祝賀,網友紛紛在評論區裡喊話「一起去北京看朝霞」,不過,現在這個點,估計只能在網上看視頻和圖片了,朝霞已經「下班」了。一個就是某位男子在太廟「御道」拍照被拘留,引發了網友熱議,是一頓批評。那太廟究竟是何真容呢?我們一起來看。
  • 北京最良心的景區,門票只要2元,與故宮僅一牆之隔
    故宮是很多遊客來北京的第一站,但多年不變的60元票的性價比在北京的物價上很好, 只有故宮才能看一整天, 但是,在只和故宮隔開牆壁的觀光地,票是2元,有名得不亞於天安門。故宮旁邊的這個景點是北京太廟,很多人都很困惑, 既然在故宮旁邊,為什麼票價這麼大? 票兩塊錢就行了,先知道太廟是什麼吧,現在太廟是重點文物保護機構,幾百年前,我想知道這裡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家廟, 北京太廟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設的, 太廟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的庭院。
  • 由《新世界》,再看北京的「左祖右社」不愧中國建築史的濃墨重彩
    通常臺而不屋為壇,設屋而祭為廟,壇廟建築的精心之處絕不亞於皇宮重地,也同樣是中國建築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劇中不止一次拍到過前門箭樓,而這北京內城九門,每道城門走什麼車可都是各有各的說道!其中這正陽門(前門),因位於中軸線之上,皇帝龍車出入此門,又被稱為「國門」,歷朝帝王每年兩次出正陽門是必不可少的,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
  • 遊故宮東側的太廟
    今天遊了太廟,天安門東下車,先過嚴格的安檢,太廟門票兩元,進大殿一共十元,刷了健康寶買了票進入景區。按皇家左祖右社規制,這裡是祭祖的地方,太廟佔地200畝,朱棣親手植的松樹與千百棵松柏讓這裡肅穆莊嚴,三大殿之一的太廟高大宏偉,進到殿內,80根金絲楠木支撐使得殿內宏大開闊,殿頂東西兩側是彩繪,中間是包金繪,正面是中華和鍾,有江澤民題字。與故宮隔著玻璃和欄杆在外邊往各殿張望比,這裡能讓遊客進到殿裡參觀,感受恢宏氣勢,太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