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2020-12-14 城裡城外的那人那事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

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這座大殿就是——太廟。

太廟位於天安門東側,是一座重要的皇家建築。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而修建,右邊就是社稷壇。右邊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老百姓家叫祠堂,而皇家呢?就叫太廟,最大的廟!

看出來了吧!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對老百姓而言,皇帝是最大的,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和祖宗比起來,皇帝就小了。

從面積上來說,故宮的太和殿皇帝的金鑾寶殿。

太和殿從面積上來說,略大於太廟的大殿。但是太和殿的木材為東北的松木,而太廟的大殿是名貴的金絲楠木,材質上是天然之別。

太和殿最初也為金絲楠木,後來屢次被毀,現在的太和殿為清朝康熙年間重修的,那時,世間已無金絲楠木大料了,只好用東北的松木。而太廟雖然也多次重修,但是其主體依然是明代的金絲楠木。據說,太廟比太和殿還高一頭呢?咱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看到皇帝得了一個大兒子,皇帝特別高興,就都要到太廟去,把這個大喜事告訴祖宗。

大清朝完了,太廟的歷史地位逐漸的下降。1924年改成和平公園。建國後1950年,改成勞動人民文化宮。

今天就帶大家走進太廟,揭開太廟金絲楠木大殿的神秘面紗。

走進太廟的大門,兩旁到處都是古柏。

穿過古柏叢林,就來到了太廟的五彩琉璃門。

過門後就是三座漢白玉的拱形石橋。

後面就是大戟門,黃色的琉璃瓦。

前後各有一塊丹陛石,材質較差,上面刻著馬,獅子和龍。

不知道為什麼大廟如此重要的地方,這處丹陛石,為什麼不是漢白玉的。

站在門內往北,就看到太廟的大殿了。

太廟的大殿,在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面寬11間,黃色琉璃瓦,重簷廡殿頂。都是等級最高的,氣勢恢宏,有一種傲視天下的感覺。

殿前懸掛一塊大匾,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太廟」。

殿前的丹陛石為漢白玉材質。

雕刻馬、獅子和龍,都是代表了明朝初年的最高石刻水平。

走上臺階,走進大殿。立馬被眼前所見鎮住了。這就是傳說中的金絲楠木大殿。這就是天下最大的金絲楠木大殿。

裡面燈光昏黃,粗大的金絲楠木大柱子,支撐著整座大殿。

柱子有多粗呢?對比一下吧!大殿內木材足夠粗大和結實,殿內還減掉了中間一排柱子,顯得大殿內更加敞亮。

如今太廟內正中有一排編鐘。

現在太廟中有很多新人來這裡拍婚紗照。太廟大殿,這個背景太強大了。

太廟大殿太壯觀了。又趕上好天,藍天白雲的,多上幾張照片,好好欣賞吧!

這才是大殿,皇家出手就是不一樣,要的就是大氣,要的就是場面。

相關焦點

  • 故宮太和殿比太廟高出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振奮人心
    它位於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上最顯眼的位置,始建於永樂十八年。起初,這裡叫奉天堂。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堂。清順治二年改為今名。太和殿是北京故宮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座建築「超越」。北京自古就有「太廟比太和殿高三尺」的說法。祠堂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用的家廟。
  • 故宮太和殿明明比太廟高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讓人振奮
    眾所周知,北京故宮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的等級最高,俗稱金鑾殿。太和殿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木質結構大殿,它位於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最顯眼的位置,始建於永樂十八年。太和殿是北京故宮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古代中國最高的建築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棟建築「超越」了。自古以來,北京城的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太廟要比太和殿還要高三尺。」太廟是明清皇帝用於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永樂十八年,按照古代「敬天法祖」的禮制來修建。
  • 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故宮裡的太和殿只能屈居第三
    你一定會自豪地回答:故宮。如果再問你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第一的是哪個?你一定會再次自豪地回答:太和殿。作為東方三大殿之首,太和殿體量確實是國內最大的,咱們可以用數據說話。北京故宮太和殿東方三大殿分別是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
  • 聚焦故宮太和殿
    據悉,目前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     據介紹,「落架大修」是中國古建修繕工程常用的工序,但此次大修卻不會採用整體落架的方式,即不會採取將建築各部件按照嚴格順序拆下,然後再按拆時順序逐一「組裝」。     此次修繕工程會肩負一項調查任務,即將太和殿建築打開,查看各部件的損失情況。「這相當於為太和殿做一次外科手術。」
  • 與故宮同時建成,建築規制堪比故宮太和殿,是保存完整的祭祖建築群
    現在就就來下在我們的首都北京還保存完整的一座太廟,它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天安門東側,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面積13.9萬平方米,是明清兩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並正式對社會開放。
  • 故宮人太多 可以去北京太廟看看 景觀差不多
    這個地方就是北京太廟,太廟是過去皇帝們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築、形制和故宮差不多,也有類似太和殿的大殿。但是這裡人不多,太廟也叫做勞動人民文化宮,這裡門票也比較便宜,也比較幽靜。人少,你才更能品味出皇朝和歷史文化的底蘊和氣息。
  • 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是怎麼建成的? || Chin@美物
    因著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去故宮玩時,最多只能湊到太和殿大門口,遠遠地使勁往裡面瞅兩眼。  因此,我敢打包票,你肯定沒有見過這樣的太和殿↓    這些難得一見的圖片,皆出自一本叫做《太和殿》的書。  它從專業的建築視角,把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來了個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透徹分析。
  • 和故宮同歲、不用預約的太廟,卻只用來拍雪景和婚紗照?!
    但,打卡和拍照的同時,再多了解了解太廟的歷史和建築文化的話,不是更有意義和收穫嘛!琉璃門從南向北的順序,從琉璃門往北的戟門,和門內的享殿、寢殿、祧廟幾座位於中軸線上的大殿,是太廟的中心建築,具有古代中國最高建築等級和極高文物及藝術價值
  • 京華鈔譚 | 故宮(一)太和殿
    ▲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 故宮院刊 | 王子林:清代太和殿的兩次重建
    潘家口在今河北遷西縣境內,欒河水從此由關外流入關內,從喀喇沁部落、翁牛忒部落等採伐的木材可順流而下,方便運輸至京城[12]。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內,湖廣、廣東、廣西、福建等省採伐的楠木相繼運抵京城,郎中額席赫等於口外採伐的三百一十四根杉木,計劃明年春天運至通州木廠。查各省前後送到的楠木、杉木等,經估算,足以保證太和殿用料[13]。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奉旨依議。
  • 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若要在故宮建築群中擇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屬。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點亮歷史」原狀展陳照明方案,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幾百年來首次亮燈。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說,故宮博物院專門成立課題組,研究原狀陳列宮殿照明效果的提升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實驗、論證、多輪專家組的評審,並在養心殿樣板區試驗成功基礎上,故宮正式開始推動中軸線宮殿照明改造工程,最終確定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的原狀展陳照明方案。
  •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重開放 閉關兩年殿外長荒草
    墩接修補腐朽木柱 更換破碎琉璃瓦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今天重新開放  閉關兩年太和殿外長荒草  本報訊(記者李潔陳斯)今天上午,故宮太和殿在經過歷時兩年半的修繕後,恢復清朝鼎盛時期的面貌,重新向遊客開放。
  • 從五脊六獸說太和殿脊獸順序|歇山頂|故宮|奉天殿|三大殿|太和殿|...
    規格等級依次為: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重簷攢尖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單簷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對照故宮太和殿為:重簷廡殿頂故宮保和殿:重簷歇山頂祈年殿:重簷攢尖頂紫禁城太和殿六百年前,明成祖朱棣召令興建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體量最大的中國古建築群
  • 「走」進故宮太和殿,領略「老祖宗」的智慧
    有鑑於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木質結構的代表之作——故宮太和殿為例,從最基本的構造角度出發,來對隱藏在中國古建築裡邊的美及其「智慧」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由於其建築材料的特殊性(易燃),導致自建成之後屢遭焚毀,爾後又多次重建,今天我們在故宮有幸能看到的太和殿出自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作為紫禁城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在明清時期的地位可想而知,可以這麼說,它的存在不僅僅是用來舉行盛大典禮,更重要的則是象徵著帝王手中不可逾越的皇權。
  • 故宮太和殿蟠龍金柱上的神秘「釘眼」
    走進北京故宮外朝,宏偉的「三大殿」令人震撼(圖01),站在太和殿前丹陛「御道」上,通過「明間」大槅扇,都想看看昔日的金鑾寶殿(圖02),人們更多地關注須彌金臺上的九龍椅(圖03),雕龍髹金七扇屏和方圓藻井中央懸掛的「軒轅鏡」,也還會注意乾隆御筆的楹聯金匾,也許也會注意金臺四周的六根「蟠龍金柱」……圖01&
  • 故宮太和殿大修竣工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圖)
    昨天,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從2006年1月5日起,太和殿就被保護罩團團包圍,停止對外開放。歷時2年半的修繕時間裡,在高達35米的保護罩下,太和殿有什麼變化?  外簷彩繪原樣「拷貝」內簷  彩繪是此次太和殿大修的重頭戲。
  • 故宮太和殿屋頂的角落裡藏著什麼?
    故宮太和殿在明清時期是帝王舉行國家重要典禮的場所,其建築技術、藝術及文化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型代表。太和殿有著諸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位於屋頂裡的鎮殿符板就是其中之一。符板位於藻井之上,與帝王寶座上下呼應。
  • 故宮太和殿金鑾寶座 十年首次「搓澡」
    基本365天連軸轉的故宮一下子消停下來,很多員工甚至不太適應這種寂靜。「頭一回早起上班後沒看到遊客。」一位員工表示,每天8點上班後,大家就要嚴陣以待了,因為8點半遊客就會「湧」進來。  在往常早已熙熙攘攘的太和殿廣場,此時只有幾名工人在清洗地面。地上有不少遊客吐的口香糖,形成了一片斑斑點點。7點多就已到崗的院長單霽翔也來到太和殿前檢查,看到地上有遊客粘貼的小紅旗,他就彎腰去清理。
  • 故宮太和殿藻井的藝術與文化
    (本文部分內容經修改後載於《科技日報》2020年5月8日第8版,原題為《故宮藻井:需要仰視的最美天花板》) 我國古代重要建築的室內上方,通常會在正中部位做出向上凸起的穹窿狀的裝飾,這種裝飾稱為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