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郵戳背後都有一條郵路和一個故事

2020-12-25 長江商報

1952年從北京寄來武昌的官方信件,郵戳為三格圓戳。

漢口代辦所於1893年5月20日第一次發行郵票上的海關戳。

長江商報消息 民間收藏家朱漢昌用郵戳「拼接」武漢郵政史

近日,家住武昌的一位民間收藏家朱漢昌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珍藏——郵戳。八卦戳,海關戳,三格式圓戳……從清朝末年開始的武漢郵政史,在這些或大或小、形態各異的郵戳當中生動呈現出來。

一枚印有「等候空運有延遲,郵局得改水陸路運寄」的「提示戳」引起了記者注意。據朱漢昌介紹,這個戳印的日期是1953年,因為韓戰時期飛機都去戰場「服役」,空運物資,郵路緊張,為了配合當時的狀況而臨時實施了這項郵政政策,為期一個月左右。期間,只要收件人拿到包裹,不管晚了多久,都不予退還郵資費用。

郵戳除了能夠間接記錄一段歷史,這些特殊時期留下的稀罕郵戳,也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據朱漢昌介紹,這件藏品的市場價值大概有一兩千元。

真正的郵政史,在郵戳上

60歲的朱漢昌家住老社區水陸小區。他出生的地方,是附近一帶由夏口驛驛站馬棚改建的房屋,那是古人傳遞信件的「中轉站」,所以他對郵局一直有著別樣的感情。

上世紀六十年代,朱漢昌逐漸喜歡上收藏,他喜愛收藏郵票。與其他藏家不同的是,他還收藏民國時期的湖北稅收單據、郵政戳據單、郵政附加費、漢口老字號的票據等。其中最有說頭的,還是郵戳。

「說郵政,不得不說郵戳。」 看到此前媒體報導彭劉楊路郵局,朱先生以為,研究武漢的郵政史,光看一座與其有關的建築是不夠的,尤其要關注郵政史,還有那些信過留痕的戳印。他說,那些普通的郵戳,單個看或許沒什麼,「但多了,也會累積出一條郵路,一個故事。」

在這位超級藏友家中,收藏了很多已經泛黃的票據。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愛好者,時不時想從他這裡買一件藏品回去。因為藏品太多,別人需要借用或者查看資料,都至少需要提前一天給他準備時間去找。

為了弄明白一些藏品的來龍去脈,他特意花近千把塊錢,買了《中國郵政史》對照學習。在他看來,「真正的郵政史,在郵戳上。」

「國家郵政」始於清末

郵戳是郵局蓋在實寄過的郵件包裹上的各類戳記,包括普通郵戳、紀念郵戳、宣傳郵戳等。中國的郵政史伴隨著西方國家而來,其存在形式多樣,郵戳也變遷較大。

據朱先生介紹,1896年,大清郵政設立後,進入國家郵政時期,先後產生了為官文服務的免費戳、八卦戳,1904年按照中國人的計時法幹支紀年郵戳,沿用海關戳的大圓戳、橢圓戳,以及漢英文單線戳等。

「當時的郵資已付戳為三格式長方形木戳,最上面為『大清郵政』,中間刻有『信力已付,勿索勿給』,最下面為各局名,比如『漢口局』、『武昌局』等地名。」朱先生補充說,武昌第一家郵局誕生於1897年9月1日,是一個相當於代辦點的四等局。現存最早能證明郵政文明進入武昌的郵戳,是1899年6月22日印在信箋上的外圓單線小型印戳,直徑約25釐米。

1911年,大清滅亡後,中國郵政進入中華郵政時期,大清郵政時期郵戳的外形被沿用,啟用民國紀年郵戳,一直使用了38年。

到了新中國時期,依舊沿用三格式圓戳。1955年,英漢文郵戳全部停用,使用全漢文郵戳。直到1957年,啟用「三七式戳」,一直使用至1999年。此後,啟用了新式郵戳,一直使用至今。

寄一份包裹,23100元

郵戳是郵件傳遞時間和時限的查詢依據,當然,也是集郵價值判斷所在。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個印著11個戳印的信封。據他講,這封信隨著一位大人物,從四川到重慶,再到湖北,中途轉換了11個地方,信也周轉了11個地方,留下了11個戳印。

郵戳之於郵政,在朱漢昌看來,「就好比是政府大印一樣,印戳印到紙上時,才能真正證明郵政存在於這裡。」

在朱漢昌的郵政藏品中,還有一個1953年5月11日從上海江西路郵寄到武昌四馬路的航空包裹單。單據顯示,郵寄的是價值936000元(相當於現在的93.6元人民幣)的絲線。

因為是航空運輸,郵費為23100元。「相當於當時一個上班族一個多月的工資。這在當時已經高得嚇人了。」

朱先生笑稱,「這份包裹,非有錢人是寄不起的。」

本報記者 王巧愛


責編:ZB

相關焦點

  • 信封上的棗莊②:老郵戳見證薛城地名變遷
    實寄封對於研究和印證地域行政劃分的史實有著重要的作用。近日,集郵愛好者的一枚蓋有「臨城」郵戳的實寄封佐證了棗莊薛城地名的變遷。  臨城位於山東棗莊市轄區,是現薛城的舊稱,是鐵道遊擊隊的發祥地之一。棗莊臨城(現薛城區)在夏商時期稱薛國,春秋戰國時期,田文治薛期間大規模築城,得名薛城;北魏曾為永興縣治,後歷屬滕縣區。清乾隆49年(1784年)造衙署,數年後撤署,滕縣遂在臨城設分縣衙門。
  • 信封上的棗莊①:老信封承載嶧城郵路歷史
    從信封背面的郵戳可以看出,從嶧縣寄出經徐州(6月20日)到上海(6月22日)中轉,說明當時的郵政傳遞之快捷。  以上三枚郵戳為信封上加蓋的郵戳。  大眾網棗莊11月28日訊(見習記者 孟令洋)近日,有集郵愛好者從網際網路上拍買到一枚民國時期嶧縣的信件。
  • 鼓浪嶼上有條愛心郵路 郵遞員用不停歇的雙腳丈量出來
    一條風雨無阻的郵路  鍥而不捨  一定要為所有信件找到家  「每一封信件都很重要,一封信就是一份牽掛,我們不願意這份牽掛落空」  「我們是福建唯一的城市步班郵路,所有郵件都靠步行投遞。」肖梅濱說,自己的郵遞員生涯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背著兩個雙肩包、手裡捧著厚厚一疊信件出門的樣子,「後來有了小拖車,可以把信件裝在車上拖著走,但還是要背一個七八十斤的雙肩包」。作為投遞部裡最年長的員工,林榮偉說,步行投遞的路上,汗水溼透衣衫是常事,出門都得隨身帶上幾件替換衣物;肖梅濱還補充說,以前穿的那種小白鞋,不到兩個月就磨破一雙。
  • 挖掘「鼠」故事 特製小郵戳
    據介紹,在傳統觀念中,老鼠是令人討厭的小動物,百姓都不喜歡用老鼠作地名。在全國,以鼠為地名的的確不如以其他生肖為名的地名多。在惠陽,集郵愛好者們查閱了許多資料,也沒有發現以「鼠」為名的地方。 「眼看以惠陽地名進行開發的十二生肖系列紀念郵戳就要遇『鼠』而斷,正當大家愁眉不展之際,事情出現了轉機。」
  • 趣事兩則,郵戳的法律效力和紀念意義
    第一個故事,某集郵愛好者,為了給女兒蓋生日戳未果,竟偷了郵局的郵戳。為了紀念,想在水果郵票上蓋相關日戳,農場的郵戳再合適不過了。但郵局工作人員不答應給他蓋。過了差不多一年,他背小孩來到農場買菜,由於當時太陽比較大,便想到郵局轉轉。其間發現郵局沒人,而郵戳恰好放在櫃檯邊上,心生邪念的他便側著身子慢慢靠近櫃檯,在確認周邊沒人後迅速拿起了郵戳,放進自己的口袋揚長而去。結果給自己換來被行政拘留的處罰。
  • 臺北郵政博物館:講述兩岸一甲子郵路跌宕坎坷
    中新社臺北9月16日電 題:臺北郵政博物館:講述兩岸「一甲子」郵路跌宕坎坷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中華郵政團體聯合會理事林昌龍,兩鬢霜白,彎腰俯身,在臺北郵政博物館圖書館書桌上,取放大鏡,翻看郵戳,明信片鋪滿一桌。  「今天的郵戳,明天的郵史。」
  • 「雪線郵路,我一生的路」——記四川省甘孜州甘孜縣長途郵運駕駛員...
    自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車以來,這條郵路就全年無休,因為這是一條連接祖國內地與西藏的「生命線」,舉世聞名的川藏公路G318和G317國道從成都出發,形成了南北兩條四川進藏線路。甘孜-德格郵路和連接甘孜全州18個縣的12條三級郵路,成為溝通藏區與全國、全世界的信息、物流傳遞大通道。
  • [縉雲]新川雙川,一個女人的郵路
    從2008年至今,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在寒冬酷暑的徵程裡,一個人的孤獨郵路,見證了她不變的忠誠與愛心。  她叫施金珠,今年47歲,是縉雲縣郵政分公司新建支局一名普通的投遞員。除了周日,她每天交替穿行在新川、雙川兩條郵路的村落之間。這兩條郵路長度不差上下,都有100多公裡。  3月3日下午3時許,雨淅淅瀝瀝。大山深處的馬嶺村頓時煙雨濛濛。
  • 一枚蓋有「湛江市」郵戳的實寄封被發現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近日,湛江古商埠郵局淘到一枚日戳日期為三十四年十月二日(即1945年10月2日)實寄封,信封的表面信息顯示,這是一枚掛號紀念實寄封,背面有陽江
  • 蓋過郵戳的郵票也是寶
    大眾所認為的實寄封、實寄片(即已經用於郵寄蓋上郵戳的郵票和明信片)無人炒,不值錢的觀點實則片面。對於部分郵票或郵資片來說,實寄封、實寄片的收藏價值遠高於郵票本身或者嶄新的首日封,郵資封、片。  實寄片記錄著歷史和時代  例如計劃於1990年5月17日發行的業內俗稱「一片藍」的「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面值4分。
  • 夜讀|一枚老郵戳
    盛放它的鐵盒已經變得鏽跡斑斑,蓋子上「軍用郵戳」的字樣也已氧化得不成樣子。年輕的戰友可能不知道他的用處——發自軍營的信件,只要印上這枚三角形的印章,不需要貼郵票便可以寄出去。看到它的第一眼,我便感到很親切。義務兵時期的我沒少往家裡寫信,每次都不好意思地敲開指導員辦公室的門:「書記,我想往家裡寄封信。」
  • 「豬行街」上了郵戳
    「這張信封太有紀念意義了,『豬行街』的紀念郵戳太可愛了。」1月5日上午,從市區趕往惠陽區圖書館的集郵愛好者周先生樂呵呵地在現場為親友們蓋印了50多張信封,準備寄給他們。
  • 淡水「豬行街」上了郵戳
    1月5日,《己亥年》紀念封、紀念郵戳首發。南都訊 記者陳海燕 通訊員鍾其準 「這張信封太有紀念意義了,『豬行街』的紀念郵戳太可愛了。」1月5日上午,從市區趕往惠陽區圖書館的集郵愛好者周先生樂呵呵地在現場為親友們蓋印了50多張信封,準備寄給他們。
  • 每個春節在家玩遊戲的人 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無論對誰而言,今年的春節都尤為困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措手不及,也讓大部分人開啟了「宅家」模式,以實際行動響應號召、為抗疫做貢獻。作為兼具便捷性和社交性的娛樂方式,遊戲便成為了許多人在漫長假期的友好陪伴。在這段特殊時期裡,遊戲的輸贏也變得不那麼重要,許多玩家正藉助遊戲傳遞著內心的溫暖與信念。「突然斷電的除夕夜,我們玩起了鬥地主。」
  • 路上的美國史︱「一號公路」的前身:波士頓郵路
    其中,它有兩條比較重要的分支:一條是從紐約出發,沿海岸線往東,經過紐哈芬和普羅維登斯後,北上到達波士頓的南線;另一條是從紐約出發,到達紐哈芬後折向內陸,經過哈特福德到達波士頓的北線。波士頓郵路南北兩條主線及重要支線示意圖自從1620年滿載清教徒的「五月花號」帆船在普利茅斯靠岸後,新英格蘭的幾個英屬殖民地便開始發展,一些重要的城鎮紛紛在沿海地區形成。
  • 壺瓶山裡「綠巨人」一雙腳趟出來的愛心郵路
    石門縣郵政局壺瓶山支局服務區域1113平凡公裡,服務人口5萬多人,郵路全長1165公裡,一共分為七個段,其中步班郵路7條,總長度319公裡,1個鄉郵員負責一個或者幾個段,一個星期才能跑完。  康心勇,是壺瓶山郵局年齡最小的一位鄉郵員了,今年29歲的他已經有了6年的工作經驗。
  • 七旬翁要制首張全國郵戳地圖
    由於從小酷愛集郵,用全國各地的郵戳製作成地圖,並申報金氏世界紀錄是汪老多年的夙願。經歷了兩次走全國的壯舉後,汪老再次萌發了走全國收集各地郵戳的想法。經過簡單休整,2000年元旦,汪老從渝中區上清寺出發,開始第三次走遍全國的徵程,這次他的目標是搭乘長途車和郵車到全國的每一個縣,收集並製作一張真正的中國郵戳地圖。
  • 什麼是郵戳,郵戳與郵政日戳一樣嗎
    郵戳是郵政使用的各種戳記的總稱。指郵政部門加蓋在郵件或業務單據上的戳記。一般所說郵戳指的是蓋在郵票上的戳,但實際上郵政部門使用戳記的種類很多。包括欠資戳、信箱號戳、掛號戳、郵政日戳等。掛號戳掛號戳,郵局在收寄掛號信件時加蓋在信封上的郵戳,郵戳上多有掛號字樣。
  • 新郵戳欣賞
    4月20日中國郵政發行《網絡生活》郵票一套,上海市集郵總公司同日推出同名郵戳與郵迷見面。
  • 一個信封蓋了17個郵戳
    1957年從菲律賓寄往晉江輾轉20多天找到主人  早報記者陳明華文/圖  「這個信封上有17個郵戳。」集郵愛好者蘇先生昨日給記者出示了一張陳舊的信封(如圖)。他說,這是一封1957年從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寄到晉江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