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從北京寄來武昌的官方信件,郵戳為三格圓戳。
漢口代辦所於1893年5月20日第一次發行郵票上的海關戳。
長江商報消息 民間收藏家朱漢昌用郵戳「拼接」武漢郵政史
近日,家住武昌的一位民間收藏家朱漢昌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珍藏——郵戳。八卦戳,海關戳,三格式圓戳……從清朝末年開始的武漢郵政史,在這些或大或小、形態各異的郵戳當中生動呈現出來。
一枚印有「等候空運有延遲,郵局得改水陸路運寄」的「提示戳」引起了記者注意。據朱漢昌介紹,這個戳印的日期是1953年,因為韓戰時期飛機都去戰場「服役」,空運物資,郵路緊張,為了配合當時的狀況而臨時實施了這項郵政政策,為期一個月左右。期間,只要收件人拿到包裹,不管晚了多久,都不予退還郵資費用。
郵戳除了能夠間接記錄一段歷史,這些特殊時期留下的稀罕郵戳,也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據朱漢昌介紹,這件藏品的市場價值大概有一兩千元。
真正的郵政史,在郵戳上
60歲的朱漢昌家住老社區水陸小區。他出生的地方,是附近一帶由夏口驛驛站馬棚改建的房屋,那是古人傳遞信件的「中轉站」,所以他對郵局一直有著別樣的感情。
上世紀六十年代,朱漢昌逐漸喜歡上收藏,他喜愛收藏郵票。與其他藏家不同的是,他還收藏民國時期的湖北稅收單據、郵政戳據單、郵政附加費、漢口老字號的票據等。其中最有說頭的,還是郵戳。
「說郵政,不得不說郵戳。」 看到此前媒體報導彭劉楊路郵局,朱先生以為,研究武漢的郵政史,光看一座與其有關的建築是不夠的,尤其要關注郵政史,還有那些信過留痕的戳印。他說,那些普通的郵戳,單個看或許沒什麼,「但多了,也會累積出一條郵路,一個故事。」
在這位超級藏友家中,收藏了很多已經泛黃的票據。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愛好者,時不時想從他這裡買一件藏品回去。因為藏品太多,別人需要借用或者查看資料,都至少需要提前一天給他準備時間去找。
為了弄明白一些藏品的來龍去脈,他特意花近千把塊錢,買了《中國郵政史》對照學習。在他看來,「真正的郵政史,在郵戳上。」
「國家郵政」始於清末
郵戳是郵局蓋在實寄過的郵件包裹上的各類戳記,包括普通郵戳、紀念郵戳、宣傳郵戳等。中國的郵政史伴隨著西方國家而來,其存在形式多樣,郵戳也變遷較大。
據朱先生介紹,1896年,大清郵政設立後,進入國家郵政時期,先後產生了為官文服務的免費戳、八卦戳,1904年按照中國人的計時法幹支紀年郵戳,沿用海關戳的大圓戳、橢圓戳,以及漢英文單線戳等。
「當時的郵資已付戳為三格式長方形木戳,最上面為『大清郵政』,中間刻有『信力已付,勿索勿給』,最下面為各局名,比如『漢口局』、『武昌局』等地名。」朱先生補充說,武昌第一家郵局誕生於1897年9月1日,是一個相當於代辦點的四等局。現存最早能證明郵政文明進入武昌的郵戳,是1899年6月22日印在信箋上的外圓單線小型印戳,直徑約25釐米。
1911年,大清滅亡後,中國郵政進入中華郵政時期,大清郵政時期郵戳的外形被沿用,啟用民國紀年郵戳,一直使用了38年。
到了新中國時期,依舊沿用三格式圓戳。1955年,英漢文郵戳全部停用,使用全漢文郵戳。直到1957年,啟用「三七式戳」,一直使用至1999年。此後,啟用了新式郵戳,一直使用至今。
寄一份包裹,23100元
郵戳是郵件傳遞時間和時限的查詢依據,當然,也是集郵價值判斷所在。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個印著11個戳印的信封。據他講,這封信隨著一位大人物,從四川到重慶,再到湖北,中途轉換了11個地方,信也周轉了11個地方,留下了11個戳印。
郵戳之於郵政,在朱漢昌看來,「就好比是政府大印一樣,印戳印到紙上時,才能真正證明郵政存在於這裡。」
在朱漢昌的郵政藏品中,還有一個1953年5月11日從上海江西路郵寄到武昌四馬路的航空包裹單。單據顯示,郵寄的是價值936000元(相當於現在的93.6元人民幣)的絲線。
因為是航空運輸,郵費為23100元。「相當於當時一個上班族一個多月的工資。這在當時已經高得嚇人了。」
朱先生笑稱,「這份包裹,非有錢人是寄不起的。」
本報記者 王巧愛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