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50年代的實寄封上的老郵戳見證了薛城的地名變遷。
老郵戳「山東臨城」。
見習記者 孟令洋
一封郵戳完整的實寄封就如一本令人回味無窮的書,讓你細細品味的同時,感受其社會大背景和時代的變遷。實寄封對於研究和印證地域行政劃分的史實有著重要的作用。近日,集郵愛好者的一枚蓋有「臨城」郵戳的實寄封佐證了棗莊薛城地名的變遷。
臨城位於山東棗莊市轄區,是現薛城的舊稱,是鐵道遊擊隊的發祥地之一。棗莊臨城(現薛城區)在夏商時期稱薛國,春秋戰國時期,田文治薛期間大規模築城,得名薛城;北魏曾為永興縣治,後歷屬滕縣區。清乾隆49年(1784年)造衙署,數年後撤署,滕縣遂在臨城設分縣衙門。抗日戰爭後期建臨城縣,1952年改稱薛城,1956年撤銷復為臨城,1962年始建棗莊市薛城區。
仔細查看信封發現,這是一件1957年山東臨城寄青島的實寄封。這枚實寄封正面貼普8(8分)一枚,蓋57年7月22日臨城郵戳,信封背面是青島機蓋宣傳落地戳。特別值得注意是,這是把山東濟寧國營第一磚瓦廠的公函信封臨時移為臨城使用,有明顯的修改痕跡:「濟寧專區」標註為「薛城」,「第一磚廠」修改為「第四磚廠」。
從眾多地名細節得知,建國後薛城的稱謂存在於1952年-1956年,此封在1957年採用 「山東臨城」郵戳,是在1956年撤銷復為臨城之後。由於郵戳地名的更正隨著行政區地名的更正而變化,這一點恰恰正說明了棗莊薛城地名的變遷。
據記者了解,郵政寄遞的實寄封,一般貼有郵票或其他郵資符志、免費標誌,蓋有收寄局日戳和投遞日戳。一枚郵票完整、郵戳完整的實寄封就是一個地方歷史小小的縮影,方寸之間凝聚著歷史的瞬間。通過郵戳上的字體、地名和時間,能看出一個地方的歷史變遷。尤其是郵戳地名的變更,在這封棗莊建國初期實寄封的郵戳中,就能窺見一二。
(本文所提及的信封由孫國剛先生提供,在此表示特別感謝)
名詞解釋:
實寄封
實寄封是經過通信寄遞後的信函封套或者其它郵政用品的總稱。按其不同的功能和寄遞方式,可分為多種類別。比如平信實寄封、掛號實寄封、快件實寄封、特快專遞實寄封、印刷品實寄封、航空實寄封、軍郵實寄封、聯行專用實寄封、收件人郵資總付實寄封和各種帶郵資的不同類別實寄封等。可以說,郵資票品有多少種類別,實寄封就有多少種類別;只能比其多,不會比其少,因為郵資票品中沒有的類別,實寄封中照樣有,比如在鐵路上遞送的車遞封等。 實寄封經過通信實寄後,上面常蓋有各種戳記,具有重要的歷史見證和史料價值,是研究郵政史和郵票史可靠的佐證,是組編郵集必不可少的重要素材。
相關連結:
信封上的棗莊①:老信封承載嶧城郵路歷史
近日,有集郵愛好者從網際網路上拍買到一枚民國時期嶧縣的信件。這件民國十五年6月19日(公元1926年)嶧縣郵寄美國的國際平信函件雖然簡單,但由於時間跨度大、所承載的文史資料和相關郵政史資料,自有一番歲月痕跡在其中。尤其是從信封背後得知民國時期棗莊與嶧縣的關係,特別是徐州郵戳提供了當時嶧縣郵路傳遞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