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寺之變後,為什麼織田信忠要自殺?如果逃回織田的大本營尾張,不就能捲土重來嗎?
「敵人就在本能寺!」,喜歡日本戰國系列的一定熟悉這句話。
本能寺之變可謂是日本戰國轉折性的事件。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1582年6月21日),有著「第六天魔王」之稱的織田信長居住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誰也沒料到其得力部下明智光秀突然起兵謀反,率軍衝入本能寺,致使其主君信長自殺身亡,後信長的繼承人織田信忠隨後衝入敵陣討死而亡。幾近統一日本,結束戰國亂世的織田信長自此殞命,織田家也因此沒落,日本歷史也由此被改寫。
雖然歷史上是這麼寫的,但近幾年日本的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說法也許是錯誤的。因為沒有理由證明光秀為何要叛變信長,再者在目前日本戰國的正史之中,並沒有光秀出現在本能寺的記錄。因此這些學者認為明智光秀或許是背了黑鍋,而真正的主謀是柴羽秀吉(豐臣秀吉)或德川家康;並且千利休、蜂須賀等人也有參與。
按照目前史料的演繹,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時,織田信忠並未在本能寺中,而是居住離本能寺不遠從妙覺寺。當知道光秀已經殺入本能寺後,信忠本來可以逃走,而後攢足勢力,為父親報仇。但是信忠卻沒有這麼做,他率領手下武士衝入本能寺中,與叛軍展開激戰,但是寡不敵眾。在父親信長死後,信忠本來有逃命的機會,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而然選擇了隨父親一起赴黃泉,用討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26歲的生命。
為何信忠明明可以逃走,但卻非要拼殺而死呢,這無疑就是自殺。其中不乏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織田信忠是真正的武士,是大和民族的英雄。對於武士來說,戰死沙場是榮譽,而逃走是可恥的,這是對武士道的褻瀆。武士寧肯死,也不能苟活,因此信忠選擇了笑著衝入敵陣,戰鬥到最後而死。
第二個原因:信忠對敵我力量的對比情況不明確,因此認為還有一定的勝算。這也就是所謂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織田信忠在此之前,已經經歷過數次戰役,並且多數以勝利終結。信忠對自己非常有信心,更不畏強敵,因此才放棄逃走的機會,選擇了戰鬥。
第三個原因:信忠與父親信長的感情深厚,他不能丟下父親,哪怕是父親的屍體也不能丟下,因此信忠選擇了這種自殺方式。
織田信長是個戰國英雄,織田信忠如同父親一樣,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