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惠靈頓、哈羅、德威多家英式國際學校紛紛進駐中國。它們基於英式傳統的國際教學,如何融入中國本土教育?
近日,德威教育集團的學校總監Brian McDouall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細緻分享了多年在華的教育管理經驗和思考。
1619年創辦於倫敦的德威,是英國富有盛名的私立學校之一。深耕中國12年後,今年8月,德威預備在上海開啟第二個校區。
為何選擇在同一城市建第二所學校?Brian說,「雖然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向希望我們在當地開拓,但我們還是比較謹慎,不想擴張過快。對我們來說,上海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浦東金橋和閔行馬橋之間的距離頗遠,閔行區政府引進學校的誠意和條件打動了我們。」
作為老牌的英式學校,卓越教育是德威自傲的傳統,也是其區別於其他國際學校的特色。在2015年IB大學預科文憑全球統考中,集團平均分為37.2,全球平均分僅為30.1。
IB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為高中生設計的為期兩年的課程。學生獲得這個證書後就取得了直接進入英國大學及大多數其他國家大學學習的資格。
「能取得如此出色的IB考試成績絕非偶然。我們的課程設計以在 IB 學習中的成功為目標,整個理念滲透到早教階段,核心是探究式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Brian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韌性和自律正是學生在IB學習中得高分的秘訣。
此外,每個德威的學生11 歲之前必須要選學一種樂器,也要參與競技性的運動。對於孩子們來說,不僅要學會追求勝利,也要學會接受失敗。
在中國的德威國際學校,每個學生都要上中文課,不只是教授漢語的聽說讀寫,也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感和理解深度。整個集團有170多名漢語教師。
Brian生於香港,1986年開始投入於英國、香港和大陸的教育事業。他回想起來,對於校園最深的記憶是遇到有趣的人、有趣的經歷。他說,「教育的產品是人,教育的成功也取決於人。21世紀的教育是關注個體的發展,教育也需要個性化途徑。」
【對話Brian Mcdouall】澎湃新聞:德威保持學生學業高分的奧秘是什麼?
Brian:首先,我們的老師都是非常資深的IB專業教師。從早教階段開始,我們的教學其實就是以培養IB學習者為最終目標的。
學術上的高標準嚴要求是德威教育的基石,該宗旨貫穿幼兒園到高中。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我們採用的是加強版的英國國家課程,根據國際學生的需求提高了要求和難度,以確保學生在感興趣的科目上獲得充分的鑽研機會。而這種充滿挑戰的學習也能磨練學生百折不撓的毅力和自我約束和管理的能力。
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步成長為充滿自信的獨立學習者,等到升入高中時,無論是在學術能力、專業知識,還是學習習慣上,都已經為IB文憑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因此學習起來也就駕輕就熟,事半功倍。
澎湃新聞:你提到學校的課程設計中注意深度和廣度,幫助孩子發展各項技能。具體有哪些考量和特色?
Brian:我們的課程廣度不只體現在教學科目上,更體現在課堂內外提供給學生的一系列學習和實踐機會上。
比如體育和表演藝術不可或缺。小學開始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一門樂器。另外每個學生都要代表他們不同的學院(House)參加一系列的體育競技。每年學校也都提供各種國內外實地考察的機會,學生們還有很多跨校合作交流的機會。
同時,
我們的教育核心理念之一是要培養韌勁和毅力,引導學生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進行不斷的鑽研,克服逆境,從失敗中學習,逐步達到非常高超的專業水準。澎湃新聞:以你的經驗來看,英美國際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育理念有哪些差異?英式學校有哪些側重和優勢?
Brian:美式學校和英式學校各有所長。我想很多家長選擇英式學校,是因為我們對學生有著完善的品性培養體系——既關照學生身心健康,也鑄造學生的精神氣質品格。
英式學校裡的學院制度就是品性培養體系裡的關鍵一環。學院是一個跨年級的學生集體,很多體育競賽以學院為單位展開,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在學院裡,高年級的學長會照顧低年級,也為他們作出榜樣。
而家長選擇英式學校的另一個原因,也是看重課程難度上的高標準和學術上的嚴格要求。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內的教學方式和應試教育理念?
Brian:以我的個人經驗來對中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進行評價很難做到不以偏概全,我只能強調,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激發學生的個人發展和自主學習為目標。我們也有很嚴格的學業要求,老師也經常讓學生參加各種測試和評估,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挑戰自我,同時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
我們也談論我們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但這只是檢驗我們教育成果的標準之一,並不用於給學校或學生排名。我們不是為了考試而教育,而是為了教育而考試。另外,我們的很多家長,同事和同行以及不少學生都是從中國本土的學校而來。他們都既聰明又好學,思想也非常開放,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所以我相信中國的傳統教育也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澎湃新聞:在探索英式教學與亞洲文化教育背景的融合中,德威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Brian:德威公學進入亞洲市場已經20年了。我們從亞洲教育中看到很多非常優秀的傳統,我們也在被改變。
比如,在包括英國在內的很多西方的學校裡,「學霸」不一定是一個好詞,體育好的學生才更受歡迎,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時候反而遭到嘲笑,被看做書呆子。
但是在這裡,
我們可以很驕傲地宣布,德威就是一個鼓勵和培養學霸的地方。當然我們的學霸往往也是具有出色創新能力和卓越體育表現的全才,因為他們熱愛所學的東西,懂得如何鑽研,也有足夠的條件和指導。
澎湃新聞:作為一所英式學校,金橋校區在上海已經有了12年的辦學經驗,在與中國教育的結合中,學校有哪些針對性的改變?
Brian:在北京和上海的德威英國國際學校,中文部每年都組織學生表演一場中國話劇,去年是《雷雨》,今年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此外我們各校區的課外活動也會最大限度地利用本社區的優勢資源。
此外,近年有越來越多亞洲家庭背景的學生加入,為此學校專門聘請了針對美國大學申請的升學指導老師,從七年級開始就為學生開設大學升學指導課程。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什麼是成功的教育?對於未來教育的前景有何看法?
Brian:我認為成功的教育是能夠把孩子最大的潛能激發出來,引導他們追尋自己的夢想和志向,不管那夢想是什麼。好的教育給學生提供發展天賦的機會,也幫助他們獲取很多生活技能和學習體驗。
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特別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在一個變化才是常態的社會裡,適應能力和把知識和技術運用到不同環境中的能力是優勢。
現在在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會一直生活到22世紀,他們不但要能夠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高科技社會中爭取成功,同時維持積極的人際關係,還要應對諸如日益普遍的心理疾病、巨大的氣候變化等社會問題。所以,全人教育對於未來社會顯得尤為重要。那些長於創造、溝通與合作的學生,比起那些僅僅能取得考試高分的同輩也更有前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