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這個日本人在大理自然農作與山水耕讀

2020-12-14 澎湃新聞

這個日本人週遊了世界,最後帶著妻子與三個孩子定居在大理,住在一座老房子裡。與農耕、音樂為伴,教當地農民用更自然的方法種地,給幼兒園的孩子上農業課。

10月20日午後,在上海黃浦區的俱舍書院開展了一場關於名為「自然農作與山水耕讀」的新書分享活動。新書《六: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耕食與愛情》的作者上條遼太郎和蘇婭,作家趙松,以及主持人吳志超圍繞著自然農法、寫作、音樂、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等問題展開了有趣的對談。

六與家人

上條遼太郎的暱稱就是「六」,朋友們都如此稱呼他,日本千葉人,2009年畢業於日本成城大學,主修教育學,如今已經旅居大理七年。他說:「在自然裡,沒有害蟲和益蟲的分別,雜草和莊稼有時候是共生的關係,總之蟲子也好、草木也好,它們都是生命。」

20世紀40年代,日本「自然農法之父」福岡正信就提出了構想,並在其後半個多世紀中成功地身體力行。六在日本自然農法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大理風土的體會,創造了各種獨具特色的農法和釀造法。

關於耕讀,中國古人崇尚按照自然的節律和尺度,而不是僵硬的律法來行事;而體悟自然天道,不僅需要心領神會,也需要身體力行。正是在耕作、釀造、手藝等農作實踐中,古人通過身體的運用,能充分體悟到自然的節律和尺度所在,並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和倫理政治的指南。

《六》書影

談到寫作《六》的初衷,蘇婭說:「六在勞動時,他的手、思維、心靈都是統一的,在簡單的勞作裡有破殼的感覺。在戶外勞動,變化特別多、特別豐富,那種想要支配很多東西的意志就變弱了,自我就慢慢消失了。他是認同勞動價值的人,也是認同審美的人,他這一點激發了我,也會激發別人。」

「好的文字是生長出來的,跟作者的生命是盤根錯節、氣息相通的,這是沒辦法教的,」趙松覺得蘇婭的文字讓人想到蕭紅,「她的語言方式是獨一份的,是原生態的、自發的、自覺的,有天然的味道。看一本書像嘗一道菜一樣,第一口就知道這個菜好吃不好吃。細細品,會發現她的句法很特別。」

關於鄉村與城市,趙松說,最好的文化產生的時代,一定是從鄉村一直到城市這麼一個循環過程。所有人在成為文人官員之前,是在鄉村中長大,接受傳統的農耕教育和生長體驗。等他退休了回到老家成為鄉紳,跟鄉村的人又融為一體,成為社會的代表,繼續教育。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傳統的鄉村社會解體了,整個社會的結構和屬性完全顛覆了,這是社會變化的根源。傳統文化脈絡斷掉了,留下了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城市,以及越來越焦慮的聚集在城市裡的人,這是相輔相成的。

朋友們會用「遊」「俠」「少年」來形容六的人生。

遊是浪遊,是一段尋找內在自我的道路。六的浪遊之路,從尋找開始,要找到生活的快樂,必須先找到那個真正活著的自己。於是他去澳大利亞,去泰國,去蒙古,去印度。他學習摘橘子,學習泰式按摩,學習迪吉裡杜管,學習電子樂。他希望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希望創造有生命的音樂。他邊走邊找,最後來到在大理停留了下來,在那裡用最傳統的方式從事人類最古老的職業——耕種;他用最先鋒的方式,尋找人類最純粹的追求——音樂。耕種,用的是自然農法,音樂,達成的是電子與融合。他蓋房種地,釀酒染布,砌爐子造味噌,做樂器玩即興,為自己和家人朋友構築了一個小小的卻近乎完整的生活世界。

在大理銀橋鎮一個長滿巨大仙人掌的破落小院裡,他和妻子阿雅用雙手和時間,一點一點修葺了房屋,支起了火箭爐子和地球烤箱。用自然農法種地,不施肥,不打藥,不驅蟲,甚至不除雜草。「地裡長出來的東西總是好的,蟲子也無需區分好壞,它們不會把糧食吃光,蟲子吃完的部分人再來吃。一樣東西如果在這片地裡不愛長,就說明本地人不需要它。人是被土地馴服的,人吃著土裡長出來的東西,也就被土地馴化著內在。其他農民打藥,施肥,我不去說,只是自己默默種著,種出更好的菜,也養出更肥的土。我還釀酒、釀醋、釀味噌。釀造是跟看不見的細菌打交道,」六說他釀造的一切都是活著的,為此他甘冒失敗的風險,「飲酒的樂趣,就在於你喝著的是一口活著的酒。」

六在大理居住的老房子

「少年」是意氣風發,是無憂無慮,是一直綻放著的笑容,是分享給全世界的幸福。《六》的封面上印著他寫的一句話:「我想分享給別人幸福,大的小的都無所謂,如果我活得快樂,我就有機會給別人幸福」。

「我的夢想是在世界幾大洲都種上一片地,如果每個地方都要待上七年或更久,這個願望達成時,我應該是一個酷酷的老頭子了吧,」六種地時要在地裡架上音箱,把音樂放給莊稼聽,他要把自己追求的藝術之美,分享給土地和莊稼。

自然生活從來不是只有詩情畫意,苦難、挫折與幸福裹挾而來。就在今年上半年,六的妻子摔傷手臂,兒子結麻被小自行車卷掉了一截手指。六說:「我選擇接受、等待,然後好好笑著面對。我還告訴兒子會長好的,萬一長不好,你長大後可以和別人吹牛,說自己四歲的時候有多麼蠢。」

六在大理,也結交了許多好友。這些朋友有大理本地人,有新移民,有不同國家的流浪者,有藝術家,有音樂人,有詩人,有農民,有手藝人,有嬉皮,有無業者,有商人……唯一相通的,是這群人都像六一樣選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選擇。

不過六多次強調,雖然他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但並不是說大都市的生活是不好的,「在哪裡生活都是可以的,賺錢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在這個過程中焦慮地失去了自己和美好的感受生活的心。」

「我想把一些關於耕作、音樂、生活的想法和大家分享,選擇生活並不容易,接受生活更不容易,無憂無慮尤其不容易,但我們還是要選擇生活,也接受生活的饋贈,希望大家能在《六》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共鳴和新的感受,」六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自然農法
    近日在深圳本來書店新書《六》的分享會上,一位讀者這樣感嘆。 臺上演講的兩個來自大理的有趣靈魂:一個是《六》的主角受訪者、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日本人上條遼太郎;一個是《六》的作者蘇婭,前媒體記者,在北京生活十年,現隨夫定居大理。 兩人輪番介紹彼此認識的過程及六獨特的自然農耕法。講座結束,六現場演奏了一段口弦和澳大利亞的傳統樂器迪吉裡杜,令深圳的讀者眼界大開。
  • 冬遊美麗祥和的山水田園——耕讀山莊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處山水田園。這處山水田園,讓人內心瞬息之間得到平靜而又留戀其中。在廣西玉林五彩田園風景區中,就有一處能給人靜謐安祥的山水田園——耕讀山莊。耕讀山莊依山而建,以山莊主樓為中心,然後往周邊進行景觀打造。樓前湖水清澈,碧波蕩漾,平整的良田,如一馬平川般的鋪開。樓後面,山脈綿延,池塘輝映,且亭榭、廊臺、房屋錯落別致,古樸新穎。樓的兩側,青山環抱,又有花草樹木扶疏其間,整個山莊環境顯得清新宜人。在山莊裡,看不到激浪拍天、濤聲撼地;也不見群山飛峙、亂石崩雲。
  • 小鎮「春風」吹向溫州 藍城「耕讀」永嘉山水
    摘要:在密不透風的建築森林裡,你是否懷念山水相依的人居環境?在步履匆匆的繁華都會中,你是否想要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後,你是否想回歸心靈深處那個自然、淳樸的家園?         在密不透風的建築森林裡,你是否懷念山水相依的人居環境?
  • 小鎮「春風」吹向溫州 藍城楠溪「耕讀」山水
    在密不透風的建築森林裡,你是否懷念山水相依的人居環境?2015年,綠城集團創始人、藍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帶領「綠城」的核心團隊和優質資源,將「藍城」轉向特色小鎮開發、養老產業、科技農業產業、大健康產業、產業發展、輕資產運營「六位」一體化格局。正如「綠城」以高品質著稱,「藍城」聚焦複合式理想小鎮建設,以「做美好生活綜合服務商」為開發理念。
  • 大理段氏的「貼身保鏢」,說說金庸小說兩代「漁樵耕讀」
    大理段氏是金庸宇宙裡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雖然是南蠻小國,但是武功非常高,而且人品也非常棒,基本上沒有出過什麼奸惡之徒,除了段延慶。回歸正題,先來看看兩代大理段氏的代表人物,北宋的段正明、段正淳兄弟,南宋的「一燈大師」段智興。
  • 在漳州,探訪「漁樵耕讀」
    當然,「漁樵耕讀」也可以理解成一種「高級」的蟄伏。如今尚可循著「漁樵耕讀」的脈絡,去探訪漳州那些地方和人物。看一看千百年前,心靈與塵世是如何激蕩交融;看一看當下,文化名人與全域旅遊是如何合和而生。漁從謝穎蘇到詔安書畫之鄉生於清末的詔安北關人謝穎蘇和漢朝漁夫嚴子陵一樣飄然超脫。謝穎蘇初字採山,後改管樵、琯樵,曾號北溪漁隱——名號佔去了「樵」「漁」兩者,足證其志趣。這位出生於詔安書香世家的貴公子,獨愛書畫,工山水花鳥擅藝竹,詩書、書法、篆刻無所不精。
  • 這,就是耕讀之鄉——嶺頭!
    形成了以茭白、錐慄、中藥材為主的一區(茭白主產區)三園(錐慄產業園、食用菌產業園、茶葉產業園)六基地(特禽養殖基地、油茶種植基地、田鯉魚養殖基地、毛竹種植基地、龍爪粟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主導產業茭白提質擴量總面積達5000餘畝,保有錐慄種植面積3200畝,油茶種植面積2200餘畝。突出生態產業的品牌化、特色化、規模化。
  • 日本青年在大理「自力耕生」
    土著人就利用白蟻的這個習慣,把小桉樹的樹幹砍下來,插在白蟻洞穴上,如此一來,白蟻得到原料,土著人得到了心愛的樂器。這個樂器按照土著的風俗來講,通過吹奏,活著的人能夠與死去的亡靈或者自然界的精靈進行「交談」。
  • 399元享原價780元天府紅谷.耕讀桃源超值住宿套餐!
    它是民宿,是承載高何歷史的文化館是農耕文化的展示區,是山水間的有機田園是能讓我們被治癒的川西大院是記憶深處藏著的那個「家」※購買後,未預約使用,不作退款理由,請在有效期內使用,逾期作廢;可轉贈。長按識別二維碼,快速購買天府紅谷·耕讀桃源緊鄰天台後山,都市人尋覓的山居秘境,由川西民居改造而成,與自然山水相互融洽的安逸之地
  • 「漁樵耕讀」楠溪江
    悠悠三百裡楠溪江融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以水美、巖奇、瀑多、村古、林秀而聞名遐邇,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中唯一以山水田園風光見長的景區,包括八大景區八百多個景點。既有以火山巖地貌、楠溪江水係為代表的自然風景資源,又有以古村落,古民居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資源,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類型組合、完整的集聚規模、濃鬱的特色美感。
  • 依雲伴山水大灣區現代農旅自然教育實踐基地正式開業
    韶關市依雲伴山水文旅公司成立於2017年,以「新公益,新生活」為企業倡導文化,是集農旅觀光、自然教育、企業拓展、文化創意等為一體的「新型田園產業綜合體」的先行者和運營者,致力於為新農村經濟及新農村生活貢獻企業力量。
  • 漁樵耕讀是一種情懷.
    寄情山水。自給自足。清代漁樵耕讀瓷。盤。閒時讀書撫琴。忙時鋤草斬棘。夜晚推星算月。清晨吐故納新。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悠閒而充實。       採摘鮮花拓印在布上  自然的色彩                     清代漁樵耕讀木刻。    時至今日。朋友圈裡許多人的夢想,都是在農村得一小院。實現自己的耕讀情懷。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這個古老的村落居住著周文王和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的後裔,全村近千人只有沈氏一姓。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純淨,供全村人飲用,故柿林村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飲千丁」之說。  一口井,一門忠,一顆心。這個沈氏一族的血緣村落,人人相敬如賓,戶戶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族內自覺恪守「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朋友有信」,幾百年來不曾改變。
  • 生態農場裡的「新農人」
    「我們不用化學農藥,也不用除草劑,採取人工拔草和稻鴨共生的模式,希望保護鄉村的土地,讓更多人吃上自然食材。」許學超說。這位皮膚黝黑的年輕「農夫」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五年前,許學超和同學來到了黃山腳下的千年古村南屏村,承包了20多畝土地建立「七約農場」,一個種植有機水稻的生態農場。
  • 大理風羽鎮:「田家樂」培訓展演 昔日文化再放異採
    近日,「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洱源鳳羽田家樂傳習所傳承培訓成果展演在大理洱源縣風羽鎮源勝楊柳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舉行。展演現場展演現場  白族龍頭小三弦獨奏《田埂調》、白族嗩吶獨奏《白家歡歌》男聲獨唱《大理水》的開場,引得現場掌聲陣陣,取材於民間真實題材的鳳羽田家樂「漁樵耕讀」「士農工商」「麻衣神相」等表演更令觀眾大呼精彩。
  • 那些移民大理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
    早在1941年老舍遊大理時,就寫出了文藝青年們嚮往的生活: 城中看不出怎樣富庶,也沒有多少很體面的建築,但是在晴和的陽光下,大家從從容容的作著事情,使人感到安全靜美。01他們與大理的自然緊緊相連 大理最開始吸引人的是它的自然,一部分新移民來到這裡並把自己深深埋藏在大理的自然中。
  • 大理最震撼的山水奇觀,雲龍太極圖,大自然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許多人都去過大理,但未必都去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縣。為什麼提起這個縣?由於該縣人口眾多,有一千多年不變的古村莊,著名的「諾鄧火腿」就產自此。同時,就在諾鄧古村的背後,還有一幅歷經千年形成的自然山水奇觀——雲龍太極自然圖。正如你現在所見,河水繞著群山流過,形成了一種太極的圖案。這裡的風景被當地人稱為「太極鎖水」。這兒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空氣清新自然,是天然氧吧。
  • 旅遊規劃公司談城市與大理,內蘊豐厚雄渾無人可及的大理
    詩文化、詩意境和山水文化是中原漢文化的代表,而這些最突出的文化表徵都在大理得天獨厚地體現了出來:大理古國的13個皇帝中有9個主動禪位出家,這種淡泊名利的傳統和風俗極富有『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悠然詩意,再配上陶淵明和老子所描述的『小國寡民,雞犬相聞』的桃花源和理想國般的山水景致,更是將『詩意的棲居』體現得淋漓盡致!」
  • 一燈大師的4個弟子,「漁樵耕讀」,其中的樵子是個叛徒
    在山下他們與漁樵耕讀四大弟子鬥智鬥勇,好不容易才見到一燈大師的面。山下設卡的四大弟子中狀元郎朱子柳是有所放水的,根本沒有動武。而放水最嚴重的是樵子,他聽了黃蓉的一曲拍馬屁,竟而毫不阻攔直接放過。事後,這個樵子就無影無蹤,人間蒸發了。關於樵子去哪了,金庸始終沒有做交代,這就引發了眾多讀者的猜測與腦補。
  • 慶豐收 迎小康 | 宜興徐舍:豐收時節傳耕讀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布滿大街小巷 「耕讀徐舍」的logo,它不僅是徐舍鎮新近發布的農旅品牌,也是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宜興會場的鮮明標識。「這個品種是太空蓮,營養價值高,每畝純利潤可達3000元。」芳莊村幹部吳仲能說,以前村裡的耕地以往多用作水稻種植。為了脫貧,村裡瞄準河道縱橫、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引進的太空蓮不僅容易種養,而且結出的蓮子產量高、個頭大,經濟效益比種糧食高多了。「去年村級收入達到137萬元,今年將超200萬元,徹底實現『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