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自然農法

2020-12-14 SZNEWS

▲六與家人在大理。(資料圖片)

《六》【日】上條遼太郎 口述蘇婭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8月

深圳商報記者 楊青

「大理像是一個神奇的王國,那裡住著很多有趣的靈魂。」近日在深圳本來書店新書《六》的分享會上,一位讀者這樣感嘆。

臺上演講的兩個來自大理的有趣靈魂:一個是《六》的主角受訪者、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日本人上條遼太郎;一個是《六》的作者蘇婭,前媒體記者,在北京生活十年,現隨夫定居大理。

兩人輪番介紹彼此認識的過程及六獨特的自然農耕法。講座結束,六現場演奏了一段口弦和澳大利亞的傳統樂器迪吉裡杜,令深圳的讀者眼界大開。

小農時代的美好生活

「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小農時代的美好生活早就被歷史的車輪輾得粉碎,不承想,一個日本人在大理,不僅把這種農耕小日子承繼下來,而且過得有滋有味兒,現在還成了一本書的主角。上條遼太郎的中文名叫六,是從他的英文名諧音中隨手拿來的,後來他才發現在中國「六」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現在《六》又成了書名。

七年來,他和妻子住在大理一個簡陋又整潔的老院子裡,生了三個兒子,靠自然農法種了兩畝水田、八分菜地,沒有牛,春種秋收吆喝朋友幫忙,像開大party。他釀酒、做味噌、做腐乳,全家的吃穿用度基本靠手工解決。隔三差五和朋友們即興演出,吹著長長的像木棍一樣的澳大利亞傳統樂器迪吉裡杜管。

蘇婭在大理人民路第一次遇到在路邊彈琴的六。第二年開春她接到他的邀請,讓她幫忙去種稻,她感覺像把種子種到了心裡。

在蘇婭的認知中,六的身份在慢慢疊加:音樂人+賣菜人+種菜人+種稻人+釀酒人+做味噌人+按摩師+在家陪妻子自然分娩了三個孩子的人……後來蘇婭和六一家成了好朋友,慢慢萌生了把他的生活記錄下來的念頭,六慷慨地接受了,兩個人開始了斷斷續續地對話,有了這本書。

人和自然如何相處

人與自然之間如何相處?六給出的答案是:無限信任。他種地種菜有三不原則:不翻土,不施肥,不拔草。乍聽完全是懶漢的種法,很有可能「草盛豆苗稀」,結果他的稻子收割後,鄰家田地的主人第二年也跟著自然農法。

「我不說農藥不好,拔草不好,我只做,做出來人們信了就會跟著做。」六說。

六覺得人和土地是共生關係,要相信土地的力量,有的土地只種同一種植物,會越種越肥,有的就需要換著種;草和苗有一種自然的共生關係,他不想因為拔草而破壞了苗的生長環境。蟲子同樣是自然的產物,如果拔掉雜草,本來吃雜草的蟲子就會吃菜。在他眼中,土地裡的物物之間都有自然平衡的法則,不要過多地人為幹預。

他不買種子,把前一年結出來的瓜果種子留起來,第二年繼續種,他甚至清楚哪顆菜是由哪顆種子長出來的。

比用自然農法更讓人驚奇的是,六和妻子生育的三個孩子都是在家自然分娩,個個平安健康。

六不僅相信自然的力量,同時也相信人的本能。也許現代人需要喚醒更多被遺忘的本能。

城裡人也可以活得「農」一點

六來自日本千葉縣,在大理躬耕田畝,放歌天涯,成了現代田園牧歌派的踐行者,勾起了每個都市人心裡深藏的田園夢。

六說,年輕時他也愛玩,喜歡音樂跳舞,獨特的經歷是在日本時受一位好友家長所託,走遍日本的88個寺廟,按日本徒步朝聖的路線叫「遍路」。途中他發現,同樣喝一瓶水,別人送的比自己買的更有能量。

18歲和22歲時,六兩次離開日本出遊,到澳大利亞、印度、中國旅行,用勞動換食宿,收哈密瓜的時候有時從早上六點一直幹到晚上三四點,累得腰也直不起來。但他覺得這種狀態很舒服,他喜歡,最重要的是在外面遊走可以學不同的手藝,見不一樣的人,接下來他跑到印度學瑜伽、打坐,最後在大理安頓下來。

在蘇婭的眼中,六一家的生活,除了對自然的尊重,還有對日常生活的尊重,耕作之餘,他自己做味噌,做醬油,泡酒,非常講究節令和時序,過著一種樸素、低調又有秩序的生活。她不僅好奇他做事的方式,更對他背後的思想系統著迷。

六做事喜歡用舒服不舒服來選擇,舒服的就做,不舒服就不做。評判事物,他覺得沒有好不好,每個存在都有它的道理。

他說其實農耕生活很辛苦,他不要求人人都像他一樣回到農村種地為生,但城市人也可以活得「農」一點,愛惜物質,節制物慾,在陽臺上種菜,哪怕是最簡單的韮菜、蔥、蒜,體會一下吃自己種的菜的開心。或者學著泡菜、泡梅子酒,發現生活裡好玩的事情,投入去做,特別能減輕壓力,放鬆自己。

有讀者問他害不害怕靠天吃飯的生活沒有保障,他回答:害怕才是最害怕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六》:這個日本人在大理自然農作與山水耕讀
    這個日本人週遊了世界,最後帶著妻子與三個孩子定居在大理,住在一座老房子裡。與農耕、音樂為伴,教當地農民用更自然的方法種地,給幼兒園的孩子上農業課。10月20日午後,在上海黃浦區的俱舍書院開展了一場關於名為「自然農作與山水耕讀」的新書分享活動。
  • MOA自然農法,起於日本,在臺灣開花結果
    臺灣自然農法已經非常成熟、普遍,這一點大家已經熟知。最近聽說飛牛牧場也建了自己的自然農法農場——MOA有機農園&食農教育基地。剛剛開始對外運營,就吸引了不少參觀、遊玩、體驗、學習的遊客和年輕農人。這個新興起的熱點,也將是我們下一次去臺考察遊學中的一站。今天,將MOA有機、自然農法,提前給大家劇透一下。
  • 什麼是自然農法種植?
    1自然農法的概念自然農法依據自然科學理論,採用自然農法發展模式,通過物質自然循環,利用土壤改造減輕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的環境負荷,也就是說自然農法是充分立足於自然力,高度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實施的農作方法及其體系。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由於《一根稻草的革命》一書在歐美的地位,在海外當提到自然農法,大都認為是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反倒是在日本,當提到自然農法,大都認為是岡田茂吉或是川口由一的自然農法。 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並沒有被日本社會接納,就連他的著作都要設法自行出版,因為沒有出版社願冒風險為這種偏離主流的人出書。
  •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話語,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燃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今日農業》全力出擊,多方聯繫,經專家推薦,全力尋找,發現了一群出類拔萃,影響大眾的榜樣人物,揭開他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旨在樹立模範,激勵更多的人揚帆起航追逐夢想。從這些鮮活的例子裡,我們尋找真諦: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們需要學習榜樣什麼?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4
    日本有關自然食品產銷的商業機構正在不斷增加。自然食品銷售方式分為自由貿易和合同貿易兩種方式。合同貿易由於事先有一定的數量和金額,生產者具有自主權。有機農業研究會的會員交納會費,自然產品以調節供給的方式分配給本會的消費者,這體現了共同體精神。生產者同處於一個流通機構中,不適用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當供求不一致時,則考慮投資加工原料或者產品賣給其他機構。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2
    日本在全國創立了「自然農法國際綜合開發中心」(以下簡稱「開發中心」)和「MOA研究所」,進入真正的自然農法活動期。公司負責自然食品的生產和銷售計劃,組織自然農法實施農戶按照計劃生產銷售。日本各地都有相應的流通中心,調整和集送自然食品,提供供需情報,確保流通正常。現在,日本自然食品供不應求,尤其是自然稻米和自然生鮮食品。自然食品需要較多的勞動力生產,市場銷價要高些。但是,從消費者利益考慮,必須降低價格。
  • 自然農法,究竟是「謬論」還是種植模式的「新生」?
    自然農法由日本福岡正信提出,他對於自然農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執著感,像是被某種力量所號召,堅持讓作物按照其原有的規律進行生長,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作物是長出來的,而不是種出來的"。這一切在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親看來,都有些荒誕不羈,但對於福岡正信來說,這才是生命生長的真諦。
  • 葡萄乾、普渡寺美女和自然農法
    吃起來讓人想起新疆的天高雲淡。雲天居士是四川南充人,是前民盟主席張瀾先生的小老鄉。之前一直在廣州從事醫療器械工作,後來去了重慶,在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的故居投資了一家民居。再後來到了新疆,在離烏魯木齊60公裡左右的昌吉市,管理一個260畝的農場,包括200畝葡萄,60畝桃樹蘋果林,並種植一些有機蔬菜,有選擇地向烏魯木齊市供貨。
  • 自然農法助力有機農業發展
    自然農法出產的農作物,保持著作物本身甘美的滋味,有著比較優質的口感。自然農法以天然的耕作方式生產綠色無害的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自然農法通過減少化學物品的使用來優化土壤,美化環境,為有機農業保留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自然農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作方法,可以保持恆久的生命力。
  • 自然農法連載—1.1現代文明帶來了環境惡化
    自然農法最早的創始人岡田茂吉認為,科學有一個大的失誤,以人為的方法取代一切,無視大自然的力量。作物吸收化肥後,變得非常軟弱,招惹病蟲。化肥農藥的使用,被作物吸收後,一部分進入人體,對於健康有害無益。福岡式自然農法在世界上有相當高的評價。
  • 作為農業源流的自然農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節選
    可是現在想來,整個社會正以猛烈的勢頭朝著完全相反的、背離自然的方向前進。可以說,隨著極限越來越近,對此感到懷疑、並進行反省的時期已經到來。這回歸自然的農法,否定了所謂人智或人為的農法,在一般人眼中顯得格格不入的農法,卻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顯得意義重大,勢頭日益強盛。
  • 《自然農法》農場,食材安全的「家」
    《自然農法》,在當今的中國而言,應該算是最純淨的健康農業了,因為他最主要的特徵「四不」: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不種植轉基因水稻,完全與現代化學農業是個截然不同的種植方式,很多自然農法實踐者甚至還是不翻耕土地的。這樣的種植方式種出來的水稻,自然是非常安全非常健康的了。
  • 自然農法替代施肥 一個臺灣茶人的茶山保育計劃
    藉由一杯茶,讓我們的視角穿梭兩岸,來體認人與自然的關係。  已過處暑,榕城依然燠熱,而集插花、焚香、掛畫與煮茶「四藝」為一體的茶席可以讓人在沉靜之餘,還能感受到心底的沁涼。近日,臺灣著名茶文化學者蔡奕哲的「茶修·茶席之美」系列講座在福州開講,吸引了一大批熱衷此道的茶客。
  • 當科技遇上樸門永續自然農法
    當科技遇上樸門農法,這是個很好的題材,數百年來,人類就一直運用科技去改變自然,人類決定我們想要什麼,然後就強迫環境去改變、適應人類,但樸門農法卻相反,樸門農法利用科技去觀察、
  • 對化肥和農藥說拜拜丨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的蘋果和超市裡的大紅蘋果我們的飲食,因為習慣使然,所以常常大家容易忽視食材本身的來源問題。常態就會使人見怪不怪,但入口的食物,多注意一些也是應該的,日常購買稍加留意挑選就會好很多。而其實在日本,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不少的食源病病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食材的健康是多麼的重要。
  • 還原生活,自然農法,和諧共生!
    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中品味《老子》的智慧: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瑞和農業遵循的生產原則—自然農法自然農法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依據大自然法則耕作。關於環境 要求水源、土壤、空氣清潔,遠離汙染。
  •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縣姜家鎮,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村——千島湖自然農法生態村。
  • 自然農法,是勞作的輪迴,是親和自然的選擇
    在過去,農民的耕作,完全是取之於自然,施之於自然。所有的材料都是可降解、易分解的。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生化藥物的研發,人工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化工用品用到了農業生產,越來越多的化學藥劑被過度使用。在除草劑剛推出的那幾年,人工成本還低廉,大家寧可多花時間人工鋤草,也捨不得花錢買藥噴灑。
  • 自然農法栽培果樹,不施肥、不打藥,真可行嗎?
    (又稱為自然農法種植),就是果園不施肥料 ,不打農藥,讓果樹自然生長,結果。因為自然農法栽植,木村先生引起了日本農林水產省的關注,把他這裡作為了一種種植模式來研究和實驗,進行了宣傳,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