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究竟是「謬論」還是種植模式的「新生」?

2020-12-14 有農有藝

自然農法由日本福岡正信提出,他對於自然農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執著感,像是被某種力量所號召,堅持讓作物按照其原有的規律進行生長,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作物是長出來的,而不是種出來的"。這一切在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親看來,都有些荒誕不羈,但對於福岡正信來說,這才是生命生長的真諦。

【1】什麼是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即讓作物按照自己本來的樣子生長,不給予任何人為的幹擾,追求無為,按照福岡正信自己話就是「這也不必做,那也不必做」。他一個接一個地否定了人們通常使用的那些農業技術,一個接一個的刪去,弄清真正必不可少的是哪種技術,朝著樂農、惰農的目標走去,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不必耕田、不用堆肥、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他認為想要種植高品質的健全水稻,培養健全的、不需要肥料的肥沃土壤,只要採取不必犁田、能使土壤自然肥沃的方法,那些勞作便沒有了必要。

【2】自然農法理念起源

在福岡正信看來,人們之所以認為給作物進行各種管理都是有必要、有價值或是有效果的,其實是因為人類早已犯下了錯,他們事先創造了條件,使這些事似乎有了價值、有了效果。就像人類需要醫生、需要藥品,也是因為先造成了引發病痛的環境,才使得醫生和醫藥成為必須,而對不生病的人而言,醫學和醫生都是不需要的。

【3】「自然」不等於「放任」

福岡正信曾在父親的約70公畝的柑橘園裡嘗試「無為」的種植方式,對柑橘樹不加修剪,任其自然生長,結果是枝條亂長,病蟲害橫行。思考過後,他認為這不能稱為「自然」,而是「放任」。經過長期的摸索,他培育出了自然型的柑橘樹,病蟲害無需防治,農藥也不必噴灑,更不用修剪枝條。

樹木本來可以按葉序有規則的生長,所有枝葉都能夠平等地享受陽光,枝條和葉子各自發揮其作用。但因人類插手,剪去僅僅一釐米的新芽,枝條與枝條就會互相阻擋,或交叉,或上下重合,或相互糾纏,照不到陽光的部分就會漸漸枯萎,還會發生病蟲害。

【4】自然農法為何無法普及

自然農法,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並不科學,但是有許多大學教授到福岡正信農地裡進行調查之後,都覺得這才是最科學的農法。這種方法其實早在30年前就已經發表在了日本當地的農業雜誌上,從那時起就被充分報導和廣泛介紹,但是在當時,它還只是作為一種特別的農業技術被提及。

雖然自然農法被很多來此考察的專家與學者肯定,但是他們回去之後,沒有一個地方真正實踐過這種方法。從現在的實驗農場或大學的組織機構及研究方法來看,出現這樣的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些專家對待各種問題都慎之又慎。

對於不耕地、不使用農藥和肥料、不使用農機具的做法,在現在農作物種植模式面前,要遭受非常大的阻力。即使農民有了這種觀念,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不自信與自我懷疑也會迫使他放棄。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自然農法種植?
    1自然農法的概念自然農法依據自然科學理論,採用自然農法發展模式,通過物質自然循環,利用土壤改造減輕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的環境負荷,也就是說自然農法是充分立足於自然力,高度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實施的農作方法及其體系。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1938年返回故鄉當農民,以種植柑橘、稻米來證明自己「一切無用論」的想法,從此開始實踐自然農法;同年種植柑橘失敗,被父親趕下山另找工作。1939-1946年間,任職高知縣試驗農場,從事病蟲害防治,並繼續研究自然農法,1947年再回故鄉全心投入自然農法研究,並應用在水稻、小麥和柑橘的種植上。1961年開始採用不耕地直播、冬季播種、培植綠肥等耕作法。
  • 青島即墨有個「原始」農場 六年堅持自然農法種植
    在青島即墨區藍村鎮稻香村,有一家遵循自然農法種植的農場,六年來堅持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農膜、激素、轉基因種子,以環保酵素養地、人工除草等「原始」生產方式取而代之。「我們這行的有一個玩笑說法,剛開始做的叫勇士,幹了幾年倒閉的叫烈士,超過十年的就叫壯士了。」
  • 自然農法種植優質都勻毛尖
    茶園負責人蔡邦紅介紹,這裡有547種苗藥植物與茶樹混生混長,屬於自然農法種植,是一個森林公園式的茶園。日前,復工復產後的紅敏茶園茶廠一片忙碌,每天都有上百名採茶工進園。茶廠按採摘等級和重量付費,茶工每天的人均收入在150元以上。圖為茶廠職工將剛採摘的茶葉放在架上晾茶青。
  • 《自然農法》農場,食材安全的「家」
    《自然農法》,在當今的中國而言,應該算是最純淨的健康農業了,因為他最主要的特徵「四不」: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不種植轉基因水稻,完全與現代化學農業是個截然不同的種植方式,很多自然農法實踐者甚至還是不翻耕土地的。這樣的種植方式種出來的水稻,自然是非常安全非常健康的了。
  • 當科技遇上樸門永續自然農法
    當科技遇上樸門農法,這是個很好的題材,數百年來,人類就一直運用科技去改變自然,人類決定我們想要什麼,然後就強迫環境去改變、適應人類,但樸門農法卻相反,樸門農法利用科技去觀察、
  • 小禾的菜園共學網絡|懶人自然農法點燃種植熱情
    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在探索以環境友好的方式種植,看見我們與土地、與自然的關係。 小禾的菜園的第一期共學,我們請來了種植達人Helen分享「懶人自然農法」,一起來到小禾的菜園@新新木朗農場,在實踐中學習、探討。Helen老師在課程中著重分享了懶人堆肥的方式,讓大家用全新的視角理解了我們應該如何與土壤中的微生物合作,從而給作物提供充分的營養。
  • MOA自然農法,起於日本,在臺灣開花結果
    不想被淘汰的傳統農業業主,勢必要向有機自然農法的路邁進,逐漸淘汰化肥跟農藥,才能與消費者同步,永續經營你的農場。有遠見的業主,絕不因循苟且,像駝鳥埋沙堆裡拒絕面對現實。然而,捨棄化肥及農藥,如何確保收成無虞?產量穩定?自然農法,可不是就呆呆任作物隨便長,任害蟲放肆咬,把你的心血都自然毀滅掉。實施自然農法,究竟對農家有什麼實質回饋?
  • 還原生活,自然農法,和諧共生!
    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中品味《老子》的智慧: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瑞和農業遵循的生產原則—自然農法自然農法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依據大自然法則耕作。關於環境 要求水源、土壤、空氣清潔,遠離汙染。
  • 自然農法助力有機農業發展
    自然農法出產的農作物,保持著作物本身甘美的滋味,有著比較優質的口感。自然農法以天然的耕作方式生產綠色無害的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自然農法通過減少化學物品的使用來優化土壤,美化環境,為有機農業保留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自然農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作方法,可以保持恆久的生命力。
  • 自然農法栽培果樹,不施肥、不打藥,真可行嗎?
    木村先生在39年前,就探索自然栽培方法(又稱為自然農法種植),就是果園不施肥料 ,不打農藥,讓果樹自然生長,結果。木村先生在39年前,就探索自然栽培方法(又稱為自然農法種植),就是果園不施肥料 ,不打農藥,讓果樹自然生長,結果。他在剛開始的10年裡,基本上沒有收成。在他絕望,上山準備自殺的時候,他忽然發現,山上的野果樹,沒有人管理,沒有施肥,沒有打農藥,但是結果很好。他看到山上野果樹下,草很旺盛。他刨開草,觀察了土壤,疏鬆,溼潤。
  •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生態農業源頭就是原生態的種子,幾千年來的種子都是農戶留種,它是自然抉擇的產物,老品種蘊含著作物天然的味道和自然的能量。聶瑞東就是這樣的一位遵循自然農法的莊園農場主,他堅持「自然農法」的作為是值得推崇的。
  • 葡萄乾、普渡寺美女和自然農法
    其中三葉草和苜蓿是專門種植的,以草養地,是他的農場的一大法寶。踐行自然農法,遵循有機標準,不用化肥和農藥、除草劑以及任何生長激素,不與雜草對抗,不與蟲子對抗,不與細菌對抗,以平等心看待萬事萬物。在不違反自然規律、不造成汙染的前提下,對果園和菜地進行適當的管理。種植的根本是土地,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種出健康的食物。
  • 上海一男子成功實踐自然農法 不施農藥化肥(圖)
    」雖然周圍農戶嘲笑的聲音很多,但賈瑞明還是堅持按自己的想法。  不施化肥、不用農藥,賈瑞明正在嘗試的新鮮種法叫做自然農法。起初,賈瑞明並不知道什麼叫自然農法,自然也沒考慮過這麼幹。他是抱著科技下鄉,做農村致富帶頭人的想法才承包土地的,所以在第一畝地裡種下的品種就是效益不錯的薏米。賈瑞明翻看教材,了解薏米的種植技術,發現種薏米需要用農藥浸種,並施以各種化肥。
  •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縣姜家鎮,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村——千島湖自然農法生態村。
  • 對化肥和農藥說拜拜丨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的蘋果和超市裡的大紅蘋果我們的飲食,因為習慣使然,所以常常大家容易忽視食材本身的來源問題。綠色食品的定義,是將有害物質嚴格的控制在標準內,這還是綠色食品才有的條規,日常大家食用的,也有部分農殘超標。尤其是葡萄,品種決定了葡萄的種植很難離開農藥化肥的大力加持,市售的葡萄有很多碩果纍纍,視覺非常漂亮的,其實細心的拎起來嗅,有一股難聞的味道,並不是葡萄應有的果香。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2
    日本在全國創立了「自然農法國際綜合開發中心」(以下簡稱「開發中心」)和「MOA研究所」,進入真正的自然農法活動期。公司負責自然食品的生產和銷售計劃,組織自然農法實施農戶按照計劃生產銷售。日本各地都有相應的流通中心,調整和集送自然食品,提供供需情報,確保流通正常。現在,日本自然食品供不應求,尤其是自然稻米和自然生鮮食品。自然食品需要較多的勞動力生產,市場銷價要高些。但是,從消費者利益考慮,必須降低價格。
  • 自然農法替代施肥 一個臺灣茶人的茶山保育計劃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追求產量,有些茶田打著有機的名義卻仍然施用農藥化肥,一些不良廠商也在全島「有機種植」的響亮名聲之下渾水摸魚,牟取暴利,這種情況必須堅決叫停。如何既少破壞環境,又保護農民生計,同時還能讓大家有安全茶可飲用?經與農業專家研究討論,蔡奕哲決定團結一批良心茶人,在島內倡導自然農法,並與茶農合作推廣「認養+陪伴」的茶山保育模式。
  • 作為農業源流的自然農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節選
    可是現在想來,整個社會正以猛烈的勢頭朝著完全相反的、背離自然的方向前進。可以說,隨著極限越來越近,對此感到懷疑、並進行反省的時期已經到來。這回歸自然的農法,否定了所謂人智或人為的農法,在一般人眼中顯得格格不入的農法,卻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顯得意義重大,勢頭日益強盛。
  • 果園生草,自然農法種植的堅持
    最初,他決定使用自然農法種植蘋果,是由於老婆對農藥過敏,只要一接觸農藥,就全身起紅疹。為此,他開始了一場艱難的種植試驗——關於愛情。最初的夢想他的蘋果園有800棵樹,將不能使用一滴農藥和一粒化肥,實際上這比有機種植還要嚴苛,有機種植是允許使用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傳統農藥,並限制性使用一些低毒、低殘留農藥和化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