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2020-12-14 吾谷網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頭條號】鄉村e站2018-03-06 21:35:19

閱讀(4150)

引 言他們心懷理想、奮發圖強,在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們不畏艱辛、樂觀向上,為了夢想而大膽創新,成為了身邊無數人學習的楷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人曾說:「播撒一種思想收穫一...

引 言

他們心懷理想、奮發圖強,在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他們不畏艱辛、樂觀向上,為了夢想而大膽創新,成為了身邊無數人學習的楷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人曾說:「播撒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撒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播撒一種榜樣,我們能夠時時看到奮鬥的目標和參照物。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話語,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燃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

《今日農業》全力出擊,多方聯繫,經專家推薦,全力尋找,發現了一群出類拔萃,影響大眾的榜樣人物,揭開他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旨在樹立模範,激勵更多的人揚帆起航追逐夢想。從這些鮮活的例子裡,我們尋找真諦: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們需要學習榜樣什麼?……一位榜樣,一種收穫。請持續關注我們全力打造的欄目《榜樣的力量》!

本期特邀嘉賓——北京當代仁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文旅版塊首席顧問劉勇

自然農法耕作起源於日本,主要特點是:擇荒地、自留種、不施肥、不灑藥、地連作。依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以維護土壤生機的土壤培育為基礎,絕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和各種生長調節劑以及任何有殘害土壤的添加物。生態農業源頭就是原生態的種子,幾千年來的種子都是農戶留種,它是自然抉擇的產物,老品種蘊含著作物天然的味道和自然的能量。聶瑞東就是這樣的一位遵循自然農法的莊園農場主,他堅持「自然農法」的作為是值得推崇的。

歸屬感迫使他辭掉北京的工作,返鄉投身農業;使命感督促他開創一條有機農業循環發展之路;堅韌和熱忱指引他堅持自己的「自然農法」,開拓創新,帶領著鄉親們,成立了山西雲頂莊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就是——山西雲頂莊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聶瑞東。

不耕地不施肥,僅通過改良土壤,改善生態,就能自然栽培出放心蔬果,還意外引來成片蜜蜂和蝴蝶成群結對地飛舞,這裡是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雲頂山上的一幕。這裡的主人就是山西雲頂莊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聶瑞東,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的他,畢業後在北京和上海從事著會計工作。一直都過著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漸漸地他感到焦慮與空虛,在心底萌發了不想再這樣生活的想法。

「如何能開創一條嶄新的奮鬥之路?如何能利用自己所長來重塑人生格局?」每每回到家鄉,親切感與歸屬感讓他越來越明白自己應該屬於這裡,在這裡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

2015年,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決定返鄉創業。做起了名副其實的「農人」。

輾轉奔波 認準有機農業

2015年,聶瑞東奔波於各地的農場、農業園,參加各種農業論壇和展會,了解農業領悟的信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有機農業,感覺到這就是未來農業的方向,我們國家經過幾十年化學農業的發展,解決了溫飽,但是帶來的是環境的破壞和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而有機農業遵循天地人的和諧共生,是一條自然大道,所以他堅定地認準了有機農業這條正確的道路。

所謂自然農法,即對農作物不除草,不用化肥,不用農藥,讓它純自然地生長。在聶瑞東看來,「大自然本來就有一條完整的生態鏈,我想做的是把已被破壞的生態鏈重新恢復良性自然循環,讓更多家庭有機緣分享自然、健康、風味的食品」。雲頂山的自然環境保持的非常好,基本沒有遭到外界的破壞,他決定投身這裡,組建團隊,尋找一個可行的有機農業生產運作模式。由此,李章超將身心全部沉浸到自然農法耕作生活中,他認為找到了內心真正的歸宿。

回鄉創業 推廣自然農法耕作

2016年,聶瑞東開始創業做生態農場。二十多年來,他第一次真正面對土地,從2016年5月開始,每天跟著當地的農民學習土地耕作原理,認識著各種節氣農語,山上還沒有通電,倒也是世外桃源,每天起來拾柴做飯,和大家到地裡幹活。

作為一個城市生活多年人,卻返鄉做農業,最初反對聲最大的就是父母親朋,他笑著說:「上一代人親身經歷了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不想讓下一代再過這樣的日子,但是我想中國現在處在轉型升級期,農業也迎來了轉型的時候,我們有知識的青年應該擔起這份責任,所以毅然返鄉。」

正是由於他的堅持讓父母感動,全力支持他。但是創業路上肯定充滿了艱辛和波折。

2016年,他試種的1.34多公頃的黑玉米和黑土豆,因為沒有經驗,山上海拔高、溫度低,種植的時間有點遲,黑玉米沒有成熟;1.34多公頃黑玉米都當草被割掉。理想和現實總是會有差距,聶瑞東沒有灰心,他總結經驗,不斷學習農業科技相關知識。

堅持原生態 做「自然農法」人

在2017年12月召開的第九屆中國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上,由北京分享收穫CSA農場負責人石嫣博士等老師發起的「有種有種」,保護老品種的倡議,獲得了各界極大的反響。聶瑞東也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生態農業源頭就是原生態的種子,幾千年來的種子都是農戶留種,它是自然抉擇的產物,老品種蘊含著作物天然的味道和自然的能量。聶瑞東使用了呂梁黃土高原腎形黃豆、黑豆。他說:「農場的未來就是這些老品種,這也是我們這些「自然農法」人自己的使命和方向,從山西出發,找尋身邊的老品種,還原兒時的味道!這就是我們的理想。」

經過努力,2017年,聶瑞東的有機農場種植的黑玉米,獲得了豐收,經過加工包裝,開始對接各電商銷售平臺和實體店,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受到了市場的好評,銷售局面一片大好。由於遵循了自然農法,聶瑞東的黑玉米,不僅口感非常好,而且非常的健康。深得廣大客戶的喜愛。聶瑞東欣慰地說:「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未來我們仍將努力,為食品安全農業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自然農法種植?
    自然農法本質上是一種整體辯證統一的思維模式和普遍聯繫的有機生命體的世界觀,追求一種「無為」的平衡與和諧。自然農法不是農業技術,更不是經濟模式,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學。(4)人 、農業作物和農業動物與其生活環境中的其他動植物的價值是相等的,相互關係是互惠的,不存在誰為中心地位的問題。「人只不過是自然的一員而已」,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石頭和花木是平等的。自然中原始存在的一切可食物,凝結著一切味覺、滋味、妙味,「自然之中是不容許人的標準、人的取捨、人的選擇、人的烹製、人的搭配存在的」。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1938年返回故鄉當農民,以種植柑橘、稻米來證明自己「一切無用論」的想法,從此開始實踐自然農法;同年種植柑橘失敗,被父親趕下山另找工作。1939-1946年間,任職高知縣試驗農場,從事病蟲害防治,並繼續研究自然農法,1947年再回故鄉全心投入自然農法研究,並應用在水稻、小麥和柑橘的種植上。1961年開始採用不耕地直播、冬季播種、培植綠肥等耕作法。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2
    日本在全國創立了「自然農法國際綜合開發中心」(以下簡稱「開發中心」)和「MOA研究所」,進入真正的自然農法活動期。公司負責自然食品的生產和銷售計劃,組織自然農法實施農戶按照計劃生產銷售。日本各地都有相應的流通中心,調整和集送自然食品,提供供需情報,確保流通正常。現在,日本自然食品供不應求,尤其是自然稻米和自然生鮮食品。自然食品需要較多的勞動力生產,市場銷價要高些。但是,從消費者利益考慮,必須降低價格。
  • 自然農法助力有機農業發展
    自然農法出產的農作物,保持著作物本身甘美的滋味,有著比較優質的口感。自然農法以天然的耕作方式生產綠色無害的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自然農法通過減少化學物品的使用來優化土壤,美化環境,為有機農業保留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自然農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作方法,可以保持恆久的生命力。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4
    21世紀以來,日本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原川達雄提出了按照自然農法創建自然循環型區域社會的理念與技術。原川認為,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一味地追求很方便地獲得豐富的物質享受,盲目大量生產、消費、浪費,導致垃圾場爆滿、河道淤塞,產生環境汙染和各種疾病多發等負面問題。
  • 《自然農法》農場,食材安全的「家」
    《自然農法》,在當今的中國而言,應該算是最純淨的健康農業了,因為他最主要的特徵「四不」: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不種植轉基因水稻,完全與現代化學農業是個截然不同的種植方式,很多自然農法實踐者甚至還是不翻耕土地的。這樣的種植方式種出來的水稻,自然是非常安全非常健康的了。
  • MOA自然農法,起於日本,在臺灣開花結果
    臺灣自然農法已經非常成熟、普遍,這一點大家已經熟知。最近聽說飛牛牧場也建了自己的自然農法農場——MOA有機農園&食農教育基地。剛剛開始對外運營,就吸引了不少參觀、遊玩、體驗、學習的遊客和年輕農人。這個新興起的熱點,也將是我們下一次去臺考察遊學中的一站。今天,將MOA有機、自然農法,提前給大家劇透一下。
  • 還原生活,自然農法,和諧共生!
    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中品味《老子》的智慧: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瑞和農業遵循的生產原則—自然農法自然農法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依據大自然法則耕作。關於環境 要求水源、土壤、空氣清潔,遠離汙染。
  • 葡萄乾、普渡寺美女和自然農法
    大約在2012年前後吧,供職於深圳三品美術館的譚美女在皇城根的普渡寺裡策劃了一場「吾境名家六人」的大型書法展,我受黃海林館長邀請參加開幕式。就是在這場書法展上,我和雲天居士相遇的。當時互相加了微信。後來,小譚又約到美術館旁邊的茶室裡一起品茶。普度寺位於故宮東華門外,原為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的睿親王府。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被追奪王爵,王府上繳。
  • 自然農法,是勞作的輪迴,是親和自然的選擇
    在過去,農民的耕作,完全是取之於自然,施之於自然。所有的材料都是可降解、易分解的。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生化藥物的研發,人工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化工用品用到了農業生產,越來越多的化學藥劑被過度使用。在除草劑剛推出的那幾年,人工成本還低廉,大家寧可多花時間人工鋤草,也捨不得花錢買藥噴灑。
  • 當科技遇上樸門永續自然農法
    當科技遇上樸門農法,這是個很好的題材,數百年來,人類就一直運用科技去改變自然,人類決定我們想要什麼,然後就強迫環境去改變、適應人類,但樸門農法卻相反,樸門農法利用科技去觀察、
  • 作為農業源流的自然農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節選
    可是現在想來,整個社會正以猛烈的勢頭朝著完全相反的、背離自然的方向前進。可以說,隨著極限越來越近,對此感到懷疑、並進行反省的時期已經到來。這回歸自然的農法,否定了所謂人智或人為的農法,在一般人眼中顯得格格不入的農法,卻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顯得意義重大,勢頭日益強盛。
  • 自然農法處處都在體現什麼?
    郭永進老師答:自然農法真的處處都在保護土地、保護生態,讓生態多元化。鳥也會越喜歡這個環境,也會來這裡唱歌給你聽,青蛙、蟋蟀都會在這裡演奏天籟之音。而且你善用土地,你看,在那個田埂周圍就可以搭棚架,菜瓜、絲瓜就會長出甜美的果來跟你分享。只要你多一些愛心、生態環境沒有被破壞,你常常會看到,這裡也有成果、那裡也有成果!
  • 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自然農法
    臺上演講的兩個來自大理的有趣靈魂:一個是《六》的主角受訪者、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日本人上條遼太郎;一個是《六》的作者蘇婭,前媒體記者,在北京生活十年,現隨夫定居大理。 兩人輪番介紹彼此認識的過程及六獨特的自然農耕法。講座結束,六現場演奏了一段口弦和澳大利亞的傳統樂器迪吉裡杜,令深圳的讀者眼界大開。
  • 自然農法,究竟是「謬論」還是種植模式的「新生」?
    自然農法由日本福岡正信提出,他對於自然農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執著感,像是被某種力量所號召,堅持讓作物按照其原有的規律進行生長,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作物是長出來的,而不是種出來的"。這一切在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親看來,都有些荒誕不羈,但對於福岡正信來說,這才是生命生長的真諦。
  •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千島湖有個自然農法生態村  淳安縣姜家鎮,有一個十分特別的村——千島湖自然農法生態村。
  • 自然農法連載—1.1現代文明帶來了環境惡化
    自然農法最早的創始人岡田茂吉認為,科學有一個大的失誤,以人為的方法取代一切,無視大自然的力量。作物吸收化肥後,變得非常軟弱,招惹病蟲。化肥農藥的使用,被作物吸收後,一部分進入人體,對於健康有害無益。福岡式自然農法在世界上有相當高的評價。
  • 自然農法連載-2.2.6 歐洲其他國家
    (4)生產出自然風味的馬鈴薯。此外,還進行綠肥和穀物混作試驗,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別是蚜蟲、銹病、白粉病等病蟲害遠少於現行農法。荷蘭人民和政府普遍關心生物農業。在農業高等院校、園藝高等院校,除了教授現代農業技術之外,也講授生態農業技術。
  • 對化肥和農藥說拜拜丨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的蘋果和超市裡的大紅蘋果我們的飲食,因為習慣使然,所以常常大家容易忽視食材本身的來源問題。常態就會使人見怪不怪,但入口的食物,多注意一些也是應該的,日常購買稍加留意挑選就會好很多。而其實在日本,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不少的食源病病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食材的健康是多麼的重要。
  • 臺東「立體循環農場」紮根同安 自然農法耕種與養殖共生
    晨報記者陳翠仙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 在廈門同安汀溪,有一座「遵循自然」的農場拔地而起。創辦這個農場的「農民」卻是來廈門創業的臺灣女青年———張秀禎。這座農場從設想到正式落地,經歷了13年。如今她把臺灣的「立體循環農法」帶到了廈門,不僅踏上個人的創業道路,也為兩岸農業交流發展添上了精彩一筆。  十年孕育農場落戶同安  張秀禎是臺東人,她的家族經營農場,並且有一套自己的種植方式———「循環立體農法」。「我們模仿自然生態鏈,讓農作物達到循環共生的狀態。」張秀禎介紹說,用這種方法生產出來的作物都是綠色食品,很早她就想把這套農法帶到大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