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陳翠仙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 在廈門同安汀溪,有一座「遵循自然」的農場拔地而起。創辦這個農場的「農民」卻是來廈門創業的臺灣女青年———張秀禎。這座農場從設想到正式落地,經歷了13年。如今她把臺灣的「立體循環農法」帶到了廈門,不僅踏上個人的創業道路,也為兩岸農業交流發展添上了精彩一筆。
十年孕育農場落戶同安
張秀禎是臺東人,她的家族經營農場,並且有一套自己的種植方式———「循環立體農法」。「我們模仿自然生態鏈,讓農作物達到循環共生的狀態。」張秀禎介紹說,用這種方法生產出來的作物都是綠色食品,很早她就想把這套農法帶到大陸來。
2004年,張秀禎帶著推行「立體循環農法」的種子來到了大陸。那一年,張秀禎作為臺灣生態農業科技團隊的先鋒,來大陸尋找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地。
「尋找一塊合適的土地十分不易,我跑遍了各省市進行考察。」張秀禎介紹說,考察後,她將數據送回團隊內,由經驗豐富的農者及教授們整理、實驗、分析。經過了10多年的挑選,最終張秀禎在廈門成立了慢蔓搖生態科技農業有限公司,並打造了120畝的循環立體農場。
土地條件上的優勢、廈門與臺灣風俗、語言相通,這些都是張秀禎將農場選在廈門的原因。除此之外廈門也是張秀禎重要的目標市場。「我們在臺灣的農場,有很多客戶都是廈門人,他們十分認同我們的產品。」張秀禎說。
自然農法耕種與養殖共生
「『循環立體農法』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發展現代農業的。」張秀禎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她正在創建的農場。臺灣的農業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在土壤改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張秀禎將臺灣先進的農業技術應用到她的農場中。「我們通過農業布局、農場規劃等方式,將合適的動物、植物放在合適他們的位置上,然後加上生物防治、生物補充等手段,讓他們形成一個自然循環的系統。」張秀禎解釋說,這樣的「循環立體農法」基本不需要人為幹預,45畝的田地只需要兩名專業的技術人員就能掌控。
張秀禎在同安的農場主要種植豆類。「雖然我們的作物不施放肥料,人為幹預少,但是產量可以追平普通的種植方式。」張秀禎對於自己農場信心十足。構思這套系統花費了她一年多的時間。目前,張秀禎的農場已經開始運作,種植了少部分的作物。「一年半左右,我們的循環立體農場將完全建立起來。」張秀禎說。
關注生態著手環境教育
張秀禎在建設農場的時候,將生態納入自己的規劃版圖中,建立科普基地,進行環境教育。
農業關注的不僅僅是農作物本身,還要關注周圍的環境、生態。在建設農場的過程中,張秀禎還考察農場及周邊的原生植物,就地取材建設一個科普基地,進行環境教育。科普基地裡有植物地圖和植物社會,反映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去年暑假的時候,已經有兩批親子團隊到我們的農場裡參觀了。」張秀禎說,她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城市裡孩子甚至是大人,多多了解大自然。
除了環境教育,張秀禎想發展觀光農業。「我們打算在農場裡建設自行車道。」張秀禎說,現代生活節奏快,希望自己的農場能夠讓人享受生活。
目前,張秀禎正在擴充自己的團隊,吸收新成員來做環境教育以及觀光農業方面的工作。
S7220021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