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立體循環農場」紮根同安 自然農法耕種與養殖共生

2020-12-24 廈門網

  晨報記者陳翠仙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 在廈門同安汀溪,有一座「遵循自然」的農場拔地而起。創辦這個農場的「農民」卻是來廈門創業的臺灣女青年———張秀禎。這座農場從設想到正式落地,經歷了13年。如今她把臺灣的「立體循環農法」帶到了廈門,不僅踏上個人的創業道路,也為兩岸農業交流發展添上了精彩一筆。

  十年孕育農場落戶同安

  張秀禎是臺東人,她的家族經營農場,並且有一套自己的種植方式———「循環立體農法」。「我們模仿自然生態鏈,讓農作物達到循環共生的狀態。」張秀禎介紹說,用這種方法生產出來的作物都是綠色食品,很早她就想把這套農法帶到大陸來。

  2004年,張秀禎帶著推行「立體循環農法」的種子來到了大陸。那一年,張秀禎作為臺灣生態農業科技團隊的先鋒,來大陸尋找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地。

  「尋找一塊合適的土地十分不易,我跑遍了各省市進行考察。」張秀禎介紹說,考察後,她將數據送回團隊內,由經驗豐富的農者及教授們整理、實驗、分析。經過了10多年的挑選,最終張秀禎在廈門成立了慢蔓搖生態科技農業有限公司,並打造了120畝的循環立體農場。

  土地條件上的優勢、廈門與臺灣風俗、語言相通,這些都是張秀禎將農場選在廈門的原因。除此之外廈門也是張秀禎重要的目標市場。「我們在臺灣的農場,有很多客戶都是廈門人,他們十分認同我們的產品。」張秀禎說。

  自然農法耕種與養殖共生

  「『循環立體農法』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發展現代農業的。」張秀禎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她正在創建的農場。臺灣的農業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在土壤改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張秀禎將臺灣先進的農業技術應用到她的農場中。「我們通過農業布局、農場規劃等方式,將合適的動物、植物放在合適他們的位置上,然後加上生物防治、生物補充等手段,讓他們形成一個自然循環的系統。」張秀禎解釋說,這樣的「循環立體農法」基本不需要人為幹預,45畝的田地只需要兩名專業的技術人員就能掌控。

  張秀禎在同安的農場主要種植豆類。「雖然我們的作物不施放肥料,人為幹預少,但是產量可以追平普通的種植方式。」張秀禎對於自己農場信心十足。構思這套系統花費了她一年多的時間。目前,張秀禎的農場已經開始運作,種植了少部分的作物。「一年半左右,我們的循環立體農場將完全建立起來。」張秀禎說。

  關注生態著手環境教育

  張秀禎在建設農場的時候,將生態納入自己的規劃版圖中,建立科普基地,進行環境教育。

  農業關注的不僅僅是農作物本身,還要關注周圍的環境、生態。在建設農場的過程中,張秀禎還考察農場及周邊的原生植物,就地取材建設一個科普基地,進行環境教育。科普基地裡有植物地圖和植物社會,反映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去年暑假的時候,已經有兩批親子團隊到我們的農場裡參觀了。」張秀禎說,她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城市裡孩子甚至是大人,多多了解大自然。

  除了環境教育,張秀禎想發展觀光農業。「我們打算在農場裡建設自行車道。」張秀禎說,現代生活節奏快,希望自己的農場能夠讓人享受生活。

  目前,張秀禎正在擴充自己的團隊,吸收新成員來做環境教育以及觀光農業方面的工作。

  S7220021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新興農法:魚菜共生的魅力在哪裡,其運作原理是什麼?
    魚菜共生可以大規模運作,供應糧食;也可以小型運作,美化家居和辦公室。因為設計簡單,操作容易,近年亦興起魚菜共生DIY。魚菜共生的英文學名為Aquaponics,由Aqua culture(水產養殖)和Hydro ponics(水耕法)合而為一;簡單來說,就是一邊養魚,一邊種菜,理論上可達到自給自足的養耕系統。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1938年返回故鄉當農民,以種植柑橘、稻米來證明自己「一切無用論」的想法,從此開始實踐自然農法;同年種植柑橘失敗,被父親趕下山另找工作。1939-1946年間,任職高知縣試驗農場,從事病蟲害防治,並繼續研究自然農法,1947年再回故鄉全心投入自然農法研究,並應用在水稻、小麥和柑橘的種植上。1961年開始採用不耕地直播、冬季播種、培植綠肥等耕作法。
  • 魚菜共生——都市怡情小農場
    是一種對環境友善且具永續性的農法。反觀建構完善的魚菜共生系統,幾乎不需要排放廢水,僅需補充因自然蒸發、作物蒸散等因素所造成的水分耗損,不僅可大幅節省用水,也不會排放大量含氮水體至環境中造成汙染。魚菜共生系統幾乎沒有型式的限制,一塊空地加上簡單的DIY就能創造出一個生趣盎然的小農場。
  • 還原生活,自然農法,和諧共生!
    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勞動中品味《老子》的智慧:夫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瑞和農業遵循的生產原則—自然農法自然農法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依據大自然法則耕作。關於環境 要求水源、土壤、空氣清潔,遠離汙染。
  • 《自然農法》農場,食材安全的「家」
    《自然農法》,在當今的中國而言,應該算是最純淨的健康農業了,因為他最主要的特徵「四不」: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不種植轉基因水稻,完全與現代化學農業是個截然不同的種植方式,很多自然農法實踐者甚至還是不翻耕土地的。這樣的種植方式種出來的水稻,自然是非常安全非常健康的了。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1938年返回故鄉當農民,以種植柑橘、稻米來證明自己「一切無用論」的想法,從此開始實踐自然農法;同年種植柑橘失敗,被父親趕下山另找工作。1939-1946年間,任職高知縣試驗農場,從事病蟲害防治,並繼續研究自然農法,1947年再回故鄉全心投入自然農法研究,並應用在水稻、小麥和柑橘的種植上。1961年開始採用不耕地直播、冬季播種、培植綠肥等耕作法。
  • 小禾的菜園共學網絡|懶人自然農法點燃種植熱情
    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在探索以環境友好的方式種植,看見我們與土地、與自然的關係。 小禾的菜園的第一期共學,我們請來了種植達人Helen分享「懶人自然農法」,一起來到小禾的菜園@新新木朗農場,在實踐中學習、探討。Helen老師在課程中著重分享了懶人堆肥的方式,讓大家用全新的視角理解了我們應該如何與土壤中的微生物合作,從而給作物提供充分的營養。
  •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生態農業源頭就是原生態的種子,幾千年來的種子都是農戶留種,它是自然抉擇的產物,老品種蘊含著作物天然的味道和自然的能量。聶瑞東就是這樣的一位遵循自然農法的莊園農場主,他堅持「自然農法」的作為是值得推崇的。
  • 葡萄乾、普渡寺美女和自然農法
    其中三葉草和苜蓿是專門種植的,以草養地,是他的農場的一大法寶。踐行自然農法,遵循有機標準,不用化肥和農藥、除草劑以及任何生長激素,不與雜草對抗,不與蟲子對抗,不與細菌對抗,以平等心看待萬事萬物。在不違反自然規律、不造成汙染的前提下,對果園和菜地進行適當的管理。種植的根本是土地,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種出健康的食物。
  • MOA自然農法,起於日本,在臺灣開花結果
    臺灣自然農法已經非常成熟、普遍,這一點大家已經熟知。最近聽說飛牛牧場也建了自己的自然農法農場——MOA有機農園&食農教育基地。剛剛開始對外運營,就吸引了不少參觀、遊玩、體驗、學習的遊客和年輕農人。這個新興起的熱點,也將是我們下一次去臺考察遊學中的一站。今天,將MOA有機、自然農法,提前給大家劇透一下。
  • 「有機慢生活」君鑑生物動力農場
    原標題:「有機慢生活」君鑑生物動力農場君鑑生物動力農場於2013年創立,位於神奇的北緯30度(30.13711.114.25217),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街道青山村下屋葉灣,距城區約60公裡。農場依山傍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氣溫17℃。
  • 自然農法,如何造就一杯潔淨好茶?
    因此遵循自然規律的自然農法也是最經濟、環保、節能、和諧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何須為之?即便開花結果,到了合適的時節便乾枯,化作塵土供給舞臺上下一幕的生命:生敗自知,何人為之?自然也。農作物原本就是自然裡被人類鍾愛,特別栽培而馴化的植物。茶謂草中英,更是自然界的精華,蘊藏著大自然的信息與活力。
  • 青島即墨有個「原始」農場 六年堅持自然農法種植
    在青島即墨區藍村鎮稻香村,有一家遵循自然農法種植的農場,六年來堅持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農膜、激素、轉基因種子,以環保酵素養地、人工除草等「原始」生產方式取而代之。「我們這行的有一個玩笑說法,剛開始做的叫勇士,幹了幾年倒閉的叫烈士,超過十年的就叫壯士了。」
  • 自然農法,是勞作的輪迴,是親和自然的選擇
    在過去,農民的耕作,完全是取之於自然,施之於自然。所有的材料都是可降解、易分解的。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生化藥物的研發,人工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化工用品用到了農業生產,越來越多的化學藥劑被過度使用。在除草劑剛推出的那幾年,人工成本還低廉,大家寧可多花時間人工鋤草,也捨不得花錢買藥噴灑。
  • 自然農法處處都在體現什麼?
    郭永進老師答:自然農法真的處處都在保護土地、保護生態,讓生態多元化。鳥也會越喜歡這個環境,也會來這裡唱歌給你聽,青蛙、蟋蟀都會在這裡演奏天籟之音。而且你善用土地,你看,在那個田埂周圍就可以搭棚架,菜瓜、絲瓜就會長出甜美的果來跟你分享。只要你多一些愛心、生態環境沒有被破壞,你常常會看到,這裡也有成果、那裡也有成果!
  • 小禾的菜園共學網絡|懶人自然農法點燃種植熱情
    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在探索以環境友好的方式種植,看見我們與土地、與自然的關係。 小禾的菜園的第一期共學,我們請來了種植達人Helen分享「懶人自然農法」,一起來到小禾的菜園@新新木朗農場,在實踐中學習、探討。Helen老師在課程中著重分享了懶人堆肥的方式,讓大家用全新的視角理解了我們應該如何與土壤中的微生物合作,從而給作物提供充分的營養。
  • 當科技遇上樸門永續自然農法
    當科技遇上樸門農法,這是個很好的題材,數百年來,人類就一直運用科技去改變自然,人類決定我們想要什麼,然後就強迫環境去改變、適應人類,但樸門農法卻相反,樸門農法利用科技去觀察、擁抱自然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2
    日本在全國創立了「自然農法國際綜合開發中心」(以下簡稱「開發中心」)和「MOA研究所」,進入真正的自然農法活動期。公司負責自然食品的生產和銷售計劃,組織自然農法實施農戶按照計劃生產銷售。日本各地都有相應的流通中心,調整和集送自然食品,提供供需情報,確保流通正常。現在,日本自然食品供不應求,尤其是自然稻米和自然生鮮食品。自然食品需要較多的勞動力生產,市場銷價要高些。但是,從消費者利益考慮,必須降低價格。
  • 葡萄乾、普渡寺美女和自然農法
    其中三葉草和苜蓿是專門種植的,以草養地,是他的農場的一大法寶。踐行自然農法,遵循有機標準,不用化肥和農藥、除草劑以及任何生長激素,不與雜草對抗,不與蟲子對抗,不與細菌對抗,以平等心看待萬事萬物。在不違反自然規律、不造成汙染的前提下,對果園和菜地進行適當的管理。種植的根本是土地,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種出健康的食物。
  • MOA自然農法,起於日本,在臺灣開花結果
    臺灣自然農法已經非常成熟、普遍,這一點大家已經熟知。最近聽說飛牛牧場也建了自己的自然農法農場——MOA有機農園&食農教育基地。剛剛開始對外運營,就吸引了不少參觀、遊玩、體驗、學習的遊客和年輕農人。這個新興起的熱點,也將是我們下一次去臺考察遊學中的一站。今天,將MOA有機、自然農法,提前給大家劇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