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替代施肥 一個臺灣茶人的茶山保育計劃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題記:有著悠久飲茶史的福建是著名的茶葉產區,在生態美、百姓富成為一種時尚追求的今天,如何才能喝到一杯潔淨好茶,值得好好探究。臺灣茶人蔡奕哲說,這樣的好茶應該出自無汙染的茶山環境。藉由一杯茶,讓我們的視角穿梭兩岸,來體認人與自然的關係。

  已過處暑,榕城依然燠熱,而集插花、焚香、掛畫與煮茶「四藝」為一體的茶席可以讓人在沉靜之餘,還能感受到心底的沁涼。近日,臺灣著名茶文化學者蔡奕哲的「茶修·茶席之美」系列講座在福州開講,吸引了一大批熱衷此道的茶客。

  茶是茶席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在蔡奕哲看來,這個茶必須是潔淨無汙染的有機好茶,要喝到此等好茶,還必須從種茶的源頭抓起。授課之餘,蔡奕哲去了趟武夷山茶產區,考察與當地茶農合作的茶山保育計劃施行現況。

  茶山保育計劃蔡奕哲之前已醞釀了十多年,2013年7月他終於在臺灣牽頭創設了茶山保育協會,應者雲集。「這個計劃的產生與我的經歷有關。」蔡奕哲告訴記者,自己少時腸胃虛弱,一喝茶就腹瀉,只能望茶興嘆。「大二那年,一位師兄拿來一泡茶,對我說『這茶你喝了保準沒事。』」他鬥膽一試,果然如此。那是蔡奕哲平生第一次享受到喝茶的樂趣,由此他愛上了喝茶,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後來,他得知師兄的茶產自南投縣一小塊以古法種植的茶園,沒有施加任何農藥、化肥,唯有這麼幹淨自然的茶,他脆弱敏感的腸胃才能接受。蔡奕哲連忙問師兄這樣的茶能不能買到,師兄笑道,此等種法,茶葉基本上都被蟲子吃光了,收成極少,所剩的茶自家人喝都不夠,哪裡還有得賣?

  蔡奕哲說,有一回他到阿里山地區的茶產地旅遊,晚上睡覺時都不敢開窗戶,因為外面農藥的味道燻得人難以呼吸。由於臺灣平地稀少,農戶們紛紛走上高山開墾農田,高山農田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而汙染嚴重,曾有一度,臺灣成了「毒島」。

  身為電機工程師的蔡奕哲決定轉行,以茶山保護為業。他開始深入臺灣各茶葉產區考察,到茶農家探訪,鑽研茶產業方面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追求產量,有些茶田打著有機的名義卻仍然施用農藥化肥,一些不良廠商也在全島「有機種植」的響亮名聲之下渾水摸魚,牟取暴利,這種情況必須堅決叫停。如何既少破壞環境,又保護農民生計,同時還能讓大家有安全茶可飲用?經與農業專家研究討論,蔡奕哲決定團結一批良心茶人,在島內倡導自然農法,並與茶農合作推廣「認養+陪伴」的茶山保育模式。

  自然農法與噴灑農藥的慣行農法不同之處在於,只對茶樹施用農家肥,絕不用任何化學肥料;採取人工除草的方式,禁用各類除草劑;不靠農藥殺蟲,讓茶樹順應自然規律「自生自滅」。「我跟茶農朋友說,你爺爺那一輩怎麼種茶你就怎麼種茶,那個時候就沒有化肥農藥可用。蟲子吃剩下的茶葉就是我們的,不求產量只求質量。」蔡奕哲認為,通過幾年的土地淨化,茶蟲的天敵自然會出現,屆時生態系統將得到修復,達到平衡。

  但是這麼一來,蟲害肆虐,茶葉產量必然銳減,為了保證茶農的收入,激發他們持續保育茶山的積極性,蔡奕哲組織發動一批與自己志同道合的茶友拿出錢來認養茶山,陪伴茶農一同種茶。由於常年到武夷山收茶,蔡奕哲與當地一些茶農成了好友,經過評估和溝通,2009年,他集結25位臺灣茶友跨海認養了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6畝茶園,次年又集結茶友認養了臺北近郊的一片茶園。

  所謂認養,就是以高於同期茶葉價格的高價預定一片茶園,然後讓茶農按自然農法種茶。認養期為五年,其間,茶產量再少,茶農都會得到與採用慣行農法種茶時持平甚至略高的收益。認養者來自臺灣的各行各業,其中不乏茶葉專家,蔡奕哲常常領著他們到茶園陪伴茶農們一起種茶,並向茶農普及有機種植的理念。此外,認養者還須參與除草及清理茶園等工作,在互動中加深與茶農的感情,建立互信關係。最重要的是,有了這樣的「陪伴」,種植起來茶農會更有信心和底氣。

  「採用自然農法的第一年最為艱難,抽離了農藥化肥,不少茶樹不適應,要麼枯死要么半死不活,茶園裡草長得比茶樹還高,蟲子吃掉的茶葉比留下的要多得多,葉型也變得很醜陋,茶產量不到原先的一半。最慘的是,臺北的茶園,收穫的茶葉不足三兩,幾乎全軍覆沒。」但蔡奕哲認為這是必然要經歷的蛻變過程,後來再去茶園開展陪伴茶農的活動時,蔡奕哲會號召大家一起衝著茶樹喊「加油」。「那場面很提氣。」他說。

  蔡奕哲在武夷山認養的茶園位於九曲溪上遊,海拔近1000米,沒有被過度開墾,因為茶山原本的生態環境好,試驗的第二年,茶樹就漸漸適應了自然農法,今年已是茶樹認養的第五年。近日,剛從武夷山考察回到福州的蔡奕哲告訴記者,茶農誠實守信,一直踏踏實實地按照自然農法在種茶,茶產量已經恢復到採用慣行農法時的七八成,茶山保育的前景可期。

  「自然農法行得通,如果茶農們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茶山必將越來越健康,種出的茶也一定會是乾淨無汙染的好茶。」對於推廣茶山保育計劃,蔡奕哲滿懷信心。(記者林娟)

相關焦點

  • 自然農法栽培果樹,不施肥、不打藥,真可行嗎?
    自然農法栽培果樹,不施肥、不打藥,真可行嗎?(又稱為自然農法種植),就是果園不施肥料 ,不打農藥,讓果樹自然生長,結果。木村先生在39年前,就探索自然栽培方法(又稱為自然農法種植),就是果園不施肥料 ,不打農藥,讓果樹自然生長,結果。他在剛開始的10年裡,基本上沒有收成。在他絕望,上山準備自殺的時候,他忽然發現,山上的野果樹,沒有人管理,沒有施肥,沒有打農藥,但是結果很好。他看到山上野果樹下,草很旺盛。他刨開草,觀察了土壤,疏鬆,溼潤。
  • 關於各式各樣的自然農法 | 百科
    樸門擷取了許多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觀念,例如:旱地直接播種、不耕地的穀物耕作方式(稻麥混種法)、食物森林(多層式植栽)、把蔬菜當野生植物一樣種植、粘土糰子等。 除了農業技巧之外,樸門還學到了以自然模式去設計它的實務策略。自然農法的哲學思想提供了樸門一個實質的精神基礎,這是它在早期的教學中所缺乏的。自然農法的理念和樸門似乎相契合,但是在做法上卻又相對立。
  • 什麼是自然農法種植?
    1自然農法的概念自然農法依據自然科學理論,採用自然農法發展模式,通過物質自然循環,利用土壤改造減輕使用農藥、化肥等造成的環境負荷,也就是說自然農法是充分立足於自然力,高度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實施的農作方法及其體系。
  • MOA自然農法,起於日本,在臺灣開花結果
    臺灣自然農法已經非常成熟、普遍,這一點大家已經熟知。最近聽說飛牛牧場也建了自己的自然農法農場——MOA有機農園&食農教育基地。剛剛開始對外運營,就吸引了不少參觀、遊玩、體驗、學習的遊客和年輕農人。這個新興起的熱點,也將是我們下一次去臺考察遊學中的一站。今天,將MOA有機、自然農法,提前給大家劇透一下。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2
    日本在全國創立了「自然農法國際綜合開發中心」(以下簡稱「開發中心」)和「MOA研究所」,進入真正的自然農法活動期。公司負責自然食品的生產和銷售計劃,組織自然農法實施農戶按照計劃生產銷售。日本各地都有相應的流通中心,調整和集送自然食品,提供供需情報,確保流通正常。現在,日本自然食品供不應求,尤其是自然稻米和自然生鮮食品。自然食品需要較多的勞動力生產,市場銷價要高些。但是,從消費者利益考慮,必須降低價格。
  • 自然農法助力有機農業發展
    自然農法出產的農作物,保持著作物本身甘美的滋味,有著比較優質的口感。自然農法以天然的耕作方式生產綠色無害的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自然農法通過減少化學物品的使用來優化土壤,美化環境,為有機農業保留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自然農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作方法,可以保持恆久的生命力。
  • 探訪臺灣溼地保育,讓田裡留下人與自然共舞的腳印
    每周六,在位於我國臺灣地區臺北的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空地上,來自島內不同地區的農民會帶著他們的水果、茶葉、稻米、蔬菜等產品,來趕一個名叫「田裡有腳印」的市集。市集上的產品種類繁多、產地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採用自然友好的耕作方式生產,實現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目標,具有「綠色保育」標章。
  • 茶山、茶舍、茶人,西雙版納自然生態你了解多少!
    生活在版納,這幾年,我也有意無意的跑過茶山頭,認識各種茶山的茶葉。聽了許許多多的故事,看了許許多多的風景,才覺得,有的東西,無法去衡量它的價值,值得等待的東西,總是新奇或者稀少。今天想記錄一個茶莊茶舍的故事,記錄到賀開的古樹茶園、水庫、茶舍和真正保護森林和古樹茶的人。
  • 聶瑞東:雲頂山上的「自然農法」人
    自然農法耕作起源於日本,主要特點是:擇荒地、自留種、不施肥、不灑藥、地連作。依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以維護土壤生機的土壤培育為基礎,絕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和各種生長調節劑以及任何有殘害土壤的添加物。
  • 青城山:認養一畝茶,當茶山主享清福
    —茗門良匠茶業公司的生態有機茶備受青睞君不見,到茶葉店買茶自己衝泡,或直接去茶樓(館)品飲,多數茶人一般都選擇這兩種消費種方式。為了確保茶葉的優良品質並達到有機茶標準,該公司總經理、茶業世家第三代傳人陳韻竹嚴格把關,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古樸的自然農法種植,精心管理;二是堅持不施用化肥、農藥,實行人工除草,採用物理除蟲;三是根據茶的狀態和天氣,堅持「雨天不採、露不採、霜不採」的「三不採」原則;四是堅持從採茶到制茶全手工完成。
  • 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自然農法
    臺上演講的兩個來自大理的有趣靈魂:一個是《六》的主角受訪者、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日本人上條遼太郎;一個是《六》的作者蘇婭,前媒體記者,在北京生活十年,現隨夫定居大理。 兩人輪番介紹彼此認識的過程及六獨特的自然農耕法。講座結束,六現場演奏了一段口弦和澳大利亞的傳統樂器迪吉裡杜,令深圳的讀者眼界大開。
  • 作為農業源流的自然農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節選
    可是現在想來,整個社會正以猛烈的勢頭朝著完全相反的、背離自然的方向前進。可以說,隨著極限越來越近,對此感到懷疑、並進行反省的時期已經到來。這回歸自然的農法,否定了所謂人智或人為的農法,在一般人眼中顯得格格不入的農法,卻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顯得意義重大,勢頭日益強盛。
  • 自然農法連載—1.1現代文明帶來了環境惡化
    自然農法最早的創始人岡田茂吉認為,科學有一個大的失誤,以人為的方法取代一切,無視大自然的力量。作物吸收化肥後,變得非常軟弱,招惹病蟲。化肥農藥的使用,被作物吸收後,一部分進入人體,對於健康有害無益。福岡式自然農法在世界上有相當高的評價。
  • 臺東「立體循環農場」紮根同安 自然農法耕種與養殖共生
    晨報記者陳翠仙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 在廈門同安汀溪,有一座「遵循自然」的農場拔地而起。創辦這個農場的「農民」卻是來廈門創業的臺灣女青年———張秀禎。這座農場從設想到正式落地,經歷了13年。如今她把臺灣的「立體循環農法」帶到了廈門,不僅踏上個人的創業道路,也為兩岸農業交流發展添上了精彩一筆。  十年孕育農場落戶同安  張秀禎是臺東人,她的家族經營農場,並且有一套自己的種植方式———「循環立體農法」。「我們模仿自然生態鏈,讓農作物達到循環共生的狀態。」張秀禎介紹說,用這種方法生產出來的作物都是綠色食品,很早她就想把這套農法帶到大陸來。
  •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以「自然農法」碧螺春茶園打造金山銀山
    11月14日,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首個以自然農法進行生產的碧螺春茶園——顯慶生態茶園在碧螺春原產地西山島位於包山禪寺旁、龍塢的兩個基地正式啟動並對外開發。  自然農法由日本的岡田茂吉於1950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依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以維護土壤生機的土壤培育為基礎,絕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和各種生長調節劑以及任何有殘害土壤的添加物。
  • 臨沂這位博士不愛講臺愛種地 自然農法種出天然無公害食品
    他叫邵長文,農學博士,之前在臨沂大學任教,因為對自然農法情有獨鍾,2017年,他放棄三尺講堂,來到朱家林,過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幹就是三年。9月23日豐收節這一天,閃電新聞記者來到邵博士的農場,一見面,邵博士就向記者打開屋子裡一個大冰櫃,裡邊全是煮熟加工好的玉米。
  • 國外自然農法的興起-4
    有機農業研究會的會員交納會費,自然產品以調節供給的方式分配給本會的消費者,這體現了共同體精神。生產者同處於一個流通機構中,不適用資本主義的經濟原則。當供求不一致時,則考慮投資加工原料或者產品賣給其他機構。有的地方採取委託銷售方式。銷售價格有的是隨行就市,有的是以生產費用為尺度,也有的低價優惠銷售。日本生活協會對自然食品興趣高。
  • 自然農法,如何造就一杯潔淨好茶?
    因此遵循自然規律的自然農法也是最經濟、環保、節能、和諧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何須為之?即便開花結果,到了合適的時節便乾枯,化作塵土供給舞臺上下一幕的生命:生敗自知,何人為之?自然也。農作物原本就是自然裡被人類鍾愛,特別栽培而馴化的植物。茶謂草中英,更是自然界的精華,蘊藏著大自然的信息與活力。
  • 農學博士「自然農法」種田 喚回10萬隻螢火蟲
    「自然農法」改造300畝荒地  2012年,王雪梅還是重慶市一名市級機關幹部。一次無意間與同事聊起糧食、蔬菜安全問題時,萌發了自己種糧食吃的念頭。  王雪梅和老公秦國新用了將近兩年,幾乎走遍了主城周邊的鄉鎮,最終選擇了座坪這500畝荒地,「這裡是沙壤土,更利於作物生長」。夫妻倆賣掉房子,先後辭職來到了麻柳村。
  • 臺灣茶人深耕福建大田:「來了忘歸」
    中新社福建大田10月29日電 題:臺灣茶人深耕福建大田:「來了忘歸」  作者 林春茵 顏全飈  「來了忘歸」。臺灣制茶名師張慶泉「醉茶」之後留下的這幅墨寶,高懸在福建大田東方美人茶葉專業合作社茶室裡。  28日,第十一屆高山美人茶文化活動節在福建三明市大田縣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