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T168 楊惠芬 來源:RFID世界網 2009-07-30 09:22:41
摘要:從上一屆的比賽開始,聽奧總會就開始採用網絡在線報名,但是,並沒有採用RFID技術來製作識別證,這一次臺北聽奧更往前突破了。
關鍵詞:RFID技術[589篇] 體育賽事[10篇] 識別卡[12篇] 臺灣[152篇]
如果有一天,耳朵再也無法聽到外界的聲音,你還會持續追逐自己的夢想嗎?1924年,在法國有一位叫做Mr. E.Rubens-Alcais的聽障人士,為了持續實踐自己的願望,他與一群熱心運動的朋友,共同發起了國際無聲運動會(International Silent Games),也就是現今「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前身,而今年9月5日即將在臺北鳴槍起跑的第21屆「聽奧會」。
這一次在臺灣主辦,各個選手不僅卯足全力,就連主辦單位也奮力一搏,從選手代表團報到、賽程安排、賽事成績計算與公布、賽事信息查詢,以及食宿、交通安排等都大量整合信息科技的應用。
相較於歷屆聽奧主辦方的做法,甚至有所超越之處。例如:採用RFID技術製作識別證就是史無前例,預計將可大幅縮短賽事檢錄作業的時間,此外,選手等代表團人員也可藉由RFID識別卡,經卡片閱讀機感應後操作賽務信息查詢系統,並且掌握相關賽務信息,例如:自己的參賽項目、未/已完賽的時間、地點、成績等。
臺北聽奧籌備委員會信息部召集人陳奕良表示,聽奧跟一般奧運不同之處,在於參與對象都是聽障朋友,所以,參賽資格需經聽奧總會官方審核後,確認優耳(兩耳中,一耳聽力較好的為優耳)聽力損失需為55分貝(db)以上者才能參加,這樣的前提下,選手在報到時,必須先繳交聽力檢查圖後才能制證,為了確保參賽資格的公正性,聽奧總會要求主辦方必須現場制證,但並沒有限制做法,而臺灣這一次是採用RFID技術來完成現場制證的作業。
從上一屆的比賽開始,聽奧總會就開始採用網絡在線報名,但是,並沒有採用RFID技術來製作識別證,這一次臺北聽奧更往前突破了。然而,臺灣畢竟是第一次主辦這種大型賽事,相關的標準作業流程以及實務經驗也比較缺乏,陳奕良說:「這是我們必須坦誠的。」
聽奧結束之後,主辦大型賽事的標準作業流程以及相關軟硬體信息系統應用會進入一個新階段,例如:自動化的成績處理作業系統、實時性的信息發布平臺、網絡系統化的賽場與賽事管理、多元化的實時影像轉播以及參賽選手管理等。
這一次聽奧的信息系統規劃,主要涵蓋3大範疇,其中,除了對外訊息發布系統(包括20項賽事管理子網、網絡電視播放平臺、各場館電子廣告牌信息管理……)之外,還有對內賽事管理平臺(包括內部信息管理平臺EIP、內部實時通訊系統EIM、志工管理系統……)以及後勤輔助管理系統(包括人員數據管理系統、制證作業系統、成績冊列印系統、賽程管理及公告系統、證件核發系統、成績登錄與發布、現場報到管理系統等)。
目前聽奧的信息發布平臺,從報名數據、賽程信息、比賽成績、甚至到獎狀列印都能自動化處理。自動化的成績處理作業系統,也是強調one touch概念,系統不僅會自動顯示成績、對戰圖表及晉級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減少人為作業可能發生的失誤,尤其有關於競賽成績的計算與揭露,是其中至為關鍵的環節。
為了快速且正確的揭露比賽成績,臺北聽奧決定大量採用精密計時計分系統,應用範圍從陸地上的田徑運動,到水上的遊泳競賽都含括在內,陳奕良表示,以往在沒有使用精密計時計分系統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人為判斷的錯誤,以致於讓比賽有公平性的疑慮,現在,透過這些精密計時計分系統協助,不僅可以避免人為疏失,也大幅縮短了比賽成績計算與公布。
以田徑來說,就可以透過具有感應壓力的起跑器,判斷是否有提前起跑之嫌,而到達終點之後,也就可藉由終點線的攝影監控,清楚分辨是誰先抵達終點,即使是只有毫秒之差,也能把比賽歷程完全記錄下來。
然而,這些應用都涉及軟硬體的整合,尤其聽奧的精密計時計分硬設備,是使用日本Seiko的產品,臺灣缺乏相關的整合經驗,使得整個過程倍加困難,因為Seiko精密計時計分系統的格式特殊,所以,需要特別考慮數據傳輸及影像轉文件問題等。
此外,Seiko的技師是來自日本,無法提供實時的技術諮詢,只能以電子郵件進行溝通,而所有的溝通又必須透過翻譯,更凸顯了溝通效率不彰問題。再者,由於Seiko的軟體只能提供日文及英文版本,甚至於操作手冊、技術文件也沒有完整的中文文件可以參考,這都是臺北聽奧必須想辦法克服的地方。
臺北聽奧信息部召集人陳奕良表示,聽奧的重要性不容出錯,相關人員也擬定了測試與備份計劃,基本上,所有的軟硬體系統,在正式比賽開始之前,都會經過至少2次以上的嚴密測試。以競賽相關的系統來說,除了軟硬體的整合測試之外,還包括跨系統整合測試以及仿真測試等。
此外,還利用舉辦的實際賽事進行實戰測試,例如在2008臺北國際聽障運動邀請賽(測試項目包括桌球、足球、柔道、空手道、跆拳道)、2009年大專院校運動會資格賽(測試項目包括田徑、遊泳、桌球、羽球、網球、柔道、空手道以及跆拳道)、SBL超級籃球聯賽(測試項目籃球)等。
陳奕良表示,在比賽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各種問題,例如:在去年的聽奧邀請賽中,就曾經遇到賽制臨時更改的問題,類似這樣的突發情況,相關系統與開發廠商能否因應,並不是關起門來做整合測試或是模擬測試,就可以發現的問題。在測試的過程中,除了著重各個單項賽事的系統流程是否符合聽奧要求之外,還包括了硬體的壓力測試以及整體工作流程等,例如:國外選手抵達、制證、成績輸入等等作業。
現在距離聽奧雖然還有一個多月,但是,信息系統的準備工作在一年多前陸續展開之後,目前各個應用系統的主要功能都已經完成開發,並且歷經多次正式比賽的測試,至於基礎網絡建置的部署與測試,則是下一個階段的任務。
根據現階段的規畫來看,2009聽奧的系統架構,將會由16臺伺服器、600臺個人計算機、300臺筆記本計算機以及連接各場館的網絡專線等組成。整體系統架構的設計,除了採用多臺伺服器的叢集架構與負載平衡功能來提高系統效能之外,還將與中華電信與臺北市政府進行雙計算機中心的雙備份。
陳奕良表示,由於經費不足,無法提供集中化的比賽場地,只能使用既有的場館進行修改,所以,20項競賽項目卻使用了22個比賽場地,這還不包括雨天備案場地、練習場地等。因此,所有的賽場及賽事管理,除了現場作業之外,還要能夠透過網絡系統化進行集中式管理。為了讓所有的應用都能不中斷,備份機制相對重要。
此外,由於聽奧的籌備過程中,必須動員的人力與資源非常多,光是志願者就有6千多人,如何有效應用與管理,也是非常大的挑戰。陳奕良表示,聽奧相關的籌備與執行,都是臨時召募而來的人組成,大家共事一年後,又會回到各自的崗位上,這種工作團隊的特性,必須高度倚賴標準作業流程以及培訓,才能讓聽奧成功,所以,在聽奧的信息系統規畫中,希望可以自動化取代人為介入,而需要人介入的地方,則儘量簡化工作流程,把工作單純化。
這樣的前提下,IT相關的標準作業流程更是百分之百需要,因為大部分的系統操作人員,都是對外招募的志願者人員,可能會是學校老師、學生、上班族或是協會人員等,唯有透過標準作業流程才能減少人員系統操作問題。
而針對整個聽奧賽事所制定的IT標準作業流程,包括從報到、檢錄、比賽、成績輸入、成績列印、到獎狀印製等各個階段,並希望藉此達到分階段與分工管理,例如:只負責檢錄工作、或是只負責成績輸入等等,如此可以簡化操作流程,減少操作上的問題。
陳奕良表示,標準作業流程的另一個價值,在於建立系統化的審核流程,不論有關媒體或是記者的信息、成績的發布、對外信息的公告、甚至於數據的備份等等,都能透過流程的管控,進而把可能發生的操作問題降至最低。
事實上,標準作業流程在2008年臺北國際聽障運動邀請賽(桌球、足球、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就發揮了非常大的效益,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比賽與學校的課程衝突,所有學生志願者的參與變得無法控制,早上負責操作某系統的學生志願者,可能下午就換人了,昨天的學生志願者也可能今天就不來了,但是,透過標準作業流程,可以在開賽前確保所有的系統操作人員,都使用正確的操作流程及步驟。
最新評論(加載最新評論):
上一篇:包頭給維修機動車配備IC卡「身份證」
下一篇:吉林省將推行社保「一卡通」
相關新聞:
關鍵字搜索:
技術文章:RFID技術[118篇] 體育賽事[0篇] 識別卡[3篇] 臺灣[8篇]
成功應用:RFID技術[57篇] 體育賽事[1篇] 識別卡[0篇] 臺灣[11篇]
解決方案:RFID技術[19篇] 體育賽事[0篇] 識別卡[0篇] 臺灣[1篇]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