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婦河,一條不大的河,發源於山東淄博博山神頭的原山腳下,我的家鄉。神頭當地的泉水比較多,有靈泉,大洪泉,鳳凰泉,雪浪泉,支離泉等三十多個,大部分都匯入文姜湖流出,經博山、淄川、張店、桓臺等,注入小清河,流入渤海,全長135公裡,是穿過淄博的一條河。
據我國晉朝文字最早記載,早在兩千年前,周朝後期一個齊國人(今博山八陡),叫顏文姜,嫁給博山神頭一人家,孝敬公婆,特別艱難辛苦,是個有名的孝婦。相傳當地沒有水,需要到幾十裡外的地方挑水,幾十年如一日。後感動泰山老奶奶,在神頭點下了許多泉眼,方便顏文姜挑水。相傳一次唐朝李世民打仗路過此地,隊伍缺水,顏文姜以水給解燃眉之急。顏文姜去世後,李世民下令建祠,以示紀念。1075年,宋朝宋神宗封顏文姜為「順德夫人」,並「賜靈泉廟為額」。以後各朝代頌揚孝文化,以顏文姜事跡為代表傳承下來。博山,也成為華夏孝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到了近代,相繼湧現出了孫廷銓、趙執信、王漁陽、蔣洗凡等名人。
孝婦河,雖然水量不大,清澈涼爽,常年不斷,源於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在每年的夏末秋初雨季過後,各泉出現競相噴湧現象,河水隨之漲流,清涼溼潤,河兩旁柳樹成蔭,是一個消夏納涼的好地方。解放後,河道幾經整修拓寬,也成了城市的防洪河,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河,再沒有發生過洪澇災害。
孝文化,孕育了博山的人文習俗和道德理念,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底和七月底有兩次大型的文姜廟會活動,文化搭臺,經貿唱戲,許多外區縣的人都來參加,持續好幾天,規模多達上十萬人,祈禱顏文姜保佑平安健康,事業有成。顏文姜也成了當地的「保護神」。今年受疫情影響,規模大大縮減。
由於當地的豐富水源,早在四十年代就有了發電廠,帶動了陶瓷、琉璃、機械等行業的開發,到現在發展成了我國著名的產地,極大的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顏文姜祠也是博山八大旅遊景點之一,文化帶動旅遊,每年都吸引著許多外地遊客,增加了當地人民的收入。 在博山,還有著名的齊長城,也坐落在原山,樹木叢叢,一望無際,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
孝婦河,我家鄉的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