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小時候,每當聽到收音機裡傳來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時,我的思緒就會飛到了村北那條大河邊,郭蘭英甜美的聲音像清清的河水陶醉了我的心.......
我的家鄉是武城縣老城鎮(原楊莊鄉)軍營村,村西就是著名的夏津武城交界的大窪——蓮花池,方圓十幾裡沒有存在,據說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養藕的地方。在蓮花池的西端靠近衛運河東岸,有個村莊叫呂窪,這是武城縣最西南的村莊,村北那條大河就發源於這個村莊,一直朝東北方向流去,在孟莊村北面折向北流,拐彎的地方有一座橋,和趙州橋一模一樣,唯獨不同的是趙州橋是石拱橋,這座橋是磚拱橋。我的家鄉就在孟莊村南面,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到橋上玩兒,看見南來北往的車輛和人們,感覺這條河就是歌曲裡唱的那條大河,兩岸的人們幸福安逸地生活著,用勤勞的雙手建設者自己的家鄉!
上了學,老師告訴我們,村北的那條河叫舊城河,是人工開挖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本縣東面的鄉鎮使用大運河裡的水。我上中學的時候,每次上學放學都要騎車路過舊城河,通過那座磚拱橋。每次看見河水蜿蜒東去,一想到自己生活在舊城河的上遊,心裡充滿了無限的自豪感。再後來,看見河水越來越少,而且有時候是黑色的帶著刺鼻氣味的髒水,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兒,小時候的清水哪裡去了?這樣的水能讓老百姓澆地嗎?
參加工作後,跑了全縣很多地方,再次回家路過舊城河時,感覺大河變的那麼窄,磚拱橋也破爛不堪了,特別是河水已經斷流,有水的時候也是汙染的廢水,曾經哺育我成長的舊城河仿佛一位少女一夜間變成了老太太。我的心裡充滿了傷感和惆悵,舊城河在哭泣......
一晃兒曾經工作30年了,儘管回家的次數不是太多,但是經常會想起舊城河,那是一條父老鄉親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是一條承載著童年夢想的童話河,真希望她變得越來越美麗,和歌裡唱的那樣「風吹稻花香兩岸.......」
十年前,家鄉的那個鄉鎮裁撤合併到了老城鎮,回家的路壞了也無人管了,一連五年,我回家都要借道夏津新盛店,想去看看舊城河也不那麼容易!我堅信,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家鄉的舊城河會清澈起來的.......
舊城河流域圖
打開1991年版《武城縣誌》,對舊城河的記載是這樣的:
舊城河是1957年冬,為發展引衛灌溉開闢的一條河道。從衛運河武城縣老城鎮呂窪村北引出,到楊莊以南走蓮花池溝,入沙河折向北去至龍灣。1961年夏津、武城分縣後,從楊莊改道奔石官屯,過沙河到辛王莊入六五河,長29.5公裡,流域面積217.1平方公裡。過水斷面按引水40秒立米的標準開挖,底寬10米。 該河入六五河下行8公裡,在李邦彥節制閘上分出一股,穿越陳公堤,經蘇莊、馬言莊,到平原縣小王莊入馬頰河,全長15.5公裡,武城境內長5.2公裡,底寬10米。1967年施工,習慣稱為堤上舊城河。六五河排澇不暢時可向馬頰河相機調水,旱季用其引黃河水,除灌溉兩岸十萬畝作物外,還供給六五河流域的農田用水。
當年,詞作家喬羽寫完《我的祖國》的歌詞時,有人說為什麼是「一條大河波浪寬」,不寫出河流的名字?黃河或者長江.......喬羽說:「中國人那麼多,去過黃河長江的總是少數,這裡的河不是特指,是寫的每個人家鄉的那條河......」
是啊,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一條河,我的家鄉那條河就是舊城河,一條京杭大運河的支流,一條惠及武城平原兩縣人民的母親河。偉大的祖國已經走過了71年的坎坷歷程,舊城河也已經滋潤魯北大地63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保護生態環境也是民生之本,相信舊城河會煥發二次青春,造福千家萬戶!舊城河,是我生長的地方,兒時的夢想是隨著它的水流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