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的油畫與雕塑作品相映成趣。本報記者 陳濤攝
盤中魚
讀書仕女
最後一根鋼梁
本報記者 陳濤 實習生 孫杰
一展盡曉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一館聚齊天南海北藝術風。今天,「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正式開展。此次展覽首次集合了中國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原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陝西美術館等國內十大美術館的鎮館之寶,為廣大觀眾呈現一幅「十全十美」的藝術圖景。
這是一場「非看不可」的展覽,所有的參展作品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既有齊白石、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可染等中國現代畫壇巨匠的經典力作,也有詹建俊、何多苓、方力鈞等當代藝術名家的代表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是首次與公眾見面。這些作品共同建構起了一段完整的20世紀中國美術史。「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那些即便對中國美術缺乏常識性了解的人們,也能有一個直觀且明晰的印象。」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說。
從這些展品中,觀眾將可以看到各大美術館館藏精品的鮮明地域特色。中國美術館此次以「甦醒時代」為題,展示改革開放後中國美術發展和變遷的脈絡,其中不乏羅中立的《父親》、何多苓的《甦醒》等名作。中華藝術宮則主打「遇見·上海」這一主題,通過展示林風眠、劉海粟、潘玉良等大師作品,再現「海派」文化傳奇。誕生了「嶺南畫派」的廣東美術館,則結合館內眾多文學、美學文獻,展示20世紀前半葉廣東現代美術歷程。
除了「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起源於不同年代的「京津畫派」和「長安畫派」等重點地域性畫派,此次也將齊聚一堂。以「丹青京華」為題的北京畫院美術館,當仁不讓地主打齊白石、李苦禪等「京派」大師,呈現以齊白石、金城、陳師曾,以及由皇族成員組成的「松風畫會」等為代表的名家風採。陝西省美術博物館的「長安傳薪」,主推「長安畫派」的作品,並推出石魯、趙望雲等名家代表作。
在各家美術館中,江蘇美術館的陳列主題別具一格。該館此次定位於20世紀長期在江蘇工作、生活以及江蘇籍名家中國畫精品,其中既有拓展了傳統中國畫風貌的徐悲鴻、劉海粟、李可染的作品,也有以傅抱石、錢松嵒為代表的「新金陵畫派」代表作。另外,湖北美術館同樣立足本館特色藏品,展出的60幅工業版畫不僅構成此次展覽唯一的版畫展廳,也記錄下了新中國工業行業的輝煌。
中央美院美術館是唯一一家躋身首批國家重點美術館的高校美術館。該館此次推出歷屆畢業生留校作品,包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靳尚誼、詹建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楊飛雲、陳丹青,及至徐冰、方力鈞等不同年代藝術家的作品,共同構成20世紀中國美術的「青春時代」。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則以「創意圖像」為題,展出館藏海報精品,反映中國當代平面設計發展之路。而浙江省美術館則推出著名畫家黃賓虹不同時期的山水畫代表作,也包括其罕見的花鳥和書法。
此次展覽將展至2月26日。
文化部將全面普查美術館「家底兒」
由於國內各美術館所處地域不同,藏品風格也迥異,若想縱覽館藏精品,尚需遊歷全國。不過,這一局面有望在今年得到改觀。據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介紹,文化部目前正在全力做一個全國美術信息資源庫,將對全國美術館的「家底兒」做一次全面普查,儘量把零散在各地藏品做到系統化,在國有文化領域內做出合理調配,進一步推動各類藏品展的持續開展。
據了解,本次十大美術館聯展是繼201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之後,新年裡國內首次館藏精品展,也是今年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館慶展覽系列的開篇之作。據梁江介紹,該館現有藏品總量約11萬件(套),其中僅古代藏品就有上萬件(套)。而中央美院美術館現有藏品在13000件至15000件之間,既有古代繪畫、近現代繪畫、雕塑,還有青銅、陶器,以及十數件東漢時期的畫像磚等器物。今後,它們將有更多機會同臺展出。
展品故事
1「中國油畫第一人」作品首進京
廣東美術館副館長蔣悅介紹稱,目前該館藏品約三萬五千件,本次共帶來了54件館藏精品,時間跨度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之間,就流派風格而言,分為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嶺南畫派三大板塊。
其中,最惹人關注的當屬素有「中國油畫第一人」的李鐵夫的《盤中魚》——魚、辣椒、水壺、盤子等極具日常生活氣息的器物,令其與文人畫差異明顯。據該館典藏部主任江鬱之介紹,作品系1941年李鐵夫留美歸國後,在某國民政府官員家中擔任家庭教師時,出於答謝對方而作。該官員後人在多年以後將這件作品捐贈給廣東美術館,美術館為此還特意從海外請來專家修復。據了解,目前該館藏有李鐵夫的兩幅油畫和兩幅水彩畫,其中《盤中魚》無論用色,還是保存條件均屬最好。此番是該作第一次進京。
2《背面仕女》牽出「齊」「王」恩怨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藏齊白石畫作近2000件,該館此次展出的最有意思的作品,當屬兩幅名為《背面仕女》的國畫作品。這兩幅作品看似差不多,細一打聽才知道,其中一幅系原作,而另一幅則是臨摹之作。不過,這兩幅畫作均出自大家之手——原作者是王夢白,而臨摹者為齊白石。
據傳,王夢白與齊白石關係並不好,齊白石之所以臨摹其作,實為應人之邀,他在畫面題字道「此幅乃友人所予臨王夢白,誰是誰非任人評說」。
此外,在作品的陳設上,北京畫院美術館也頗費了一番心思。比如將曾經合作創辦過中國畫學研究會的金城與陳師曾作品置放一處,就連曾提攜過齊白石的陳師曾,其畫作和齊白石的作品也相鄰不遠。
3林風眠三幅仕女圖同臺展
中華藝術宮展廳裡,林風眠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的三幅仕女圖分外搶眼。其中,兩幅作品中的仕女均低頭讀書,而另一幅作品中的人則正埋首彈阮。可不要小看了這幾件看似尋常的作品,近年來,林風眠的仕女圖系列作品屢屢在拍賣場上創出天價。2005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其《四美圖》以820萬元成交;2010年的北京傳是秋拍,其另一幅《五美圖》則以1064萬元落槌,創造林風眠單件人物畫的巔峰價。
在中國美術館五層展廳展出的,還有一幅林風眠的作品——《水上魚鷹》。幾筆淡墨橫掃,表現水天一色的空曠渺遠,近處幾筆重墨描畫出樹葉小舟上的魚鷹,似真似幻。據傳,其背面還清晰可見「批黑畫作品」字樣,原來,在「文革」期間,這件作品曾作為「黑畫」典型遭到批判。
4傅抱石畫作融合傳統與現代
在江蘇美術館展廳,共有34位畫家的54幅作品,時間跨度從上世紀40年代到上世紀80年代。其中的《芙蓉國裡盡朝暉》,是傅抱石1964年創作的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國人民熱火朝天搞建設的場景。畫作將傳統畫法與現代人物相「拼接」,把傳統的文人形象變為勞動人民以及船隊,同時將傳統山水中常見的崎嶇狹窄的小路,變為平坦開闊的水路。
青綠山水與勞動場景相結合,這幅畫作在風格上顯得並不太協調。從主體風格上說,它屬於傳統畫法;而從其創作年代和反映主題來看,卻又符合寫實風格。「這一時期的作品都有這一傾向,不過這並不能掩蓋其藝術成就。畢竟,爭議與作品本身都代表著一段歷史。」該館典藏部主任李欣介紹說,1960年9月至12月,錢松喦等畫家均參加了以傅抱石為團長的二萬三千裡旅行寫生團。
5一線工人畫作自成一派
湖北美術館展廳的版畫《最後一根鋼梁》完成於1957年,其作者武石是一位軍人。畫中再現的是武漢長江大橋即將建成、安裝最後一根鋼梁時的場景,由於事件特殊而極具歷史意義。
湖北美術館此次主打工業版畫。這些作品之所以被稱為工業版畫,不僅是因為其內容反映了工人們積極參與工業建設的主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創作者很多都是一線工人。作者們並非來自一省一地,而是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