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不同地區,文化的差異總會造就不一樣的生活習慣。無論是吃住起居還是婚喪嫁娶。樸實無華的客家人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在生活文化上,向來都是融合的,在婚俗方面的 「六禮儀式」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客家民族獨特的追求幸福的過程,快速現代化的當今,回味傳統婚俗,更像是在細細品味客家人本有的文化,更富記憶。客家傳統婚俗裡的「結婚六禮」,你可曾記得?
1、說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其實在客家人眼子裡非常平常的事情,所以上一輩人普遍結婚較早。現如今的社會,農村社會,依然普遍存在催婚的事情。男方長大成人,父母便託人做媒,尋訪適當人家未婚女。媒婆向女方父母說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齡、品貌等。若女方父母同意,便可進行相親,在客家文化裡稱為「探人家」(客家方言:「看家門」)。男女相見,通常也是彼此考究彼此的人品、相貌以及家境。在手機剛剛興起的年代,互要手機號,加上QQ並已經完成了第一步的認識了。「交流時間」可長可短,如果雙方有意,並會推動下一步送定金,核算婚嫁日子。值得注意的是,客家文化裡,推介了好的男女婚嫁,媒人的地位口碑往往是比較高的,甚至收到男女方一定說媒獎勵,這也間接說明了媒人在其中的人脈整合。
2、送定(札定)
當完成第一步說親,雙方都認同後,女方父母開始提出條件,如聘金、聘禮幾何,相應的酒席操辦幾場等等。關於聘金,各地不一,普遍不低,算是中等。部分農村達到二十餘萬也多有可能。以往客家婚娶送定,會有書面形式,即「寫婚約」或「寫合婚字」,正面寫「文字厥祥」,底面寫「天作之合」,由雙方家長及媒人親房籤字畫押,各執一份。此外還規定:寫字時要由男方備辦盛宴。如果家境允許,也有規定要由男家請一二桌「訂婚酒」。這一個傳統客家婚禮習俗結束之後,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其言行皆要遵行一個有夫之婦的準則。這個越發簡化,但定親的日子往往很重要。
3、報日子和送聘金
所謂「報日子」,即男方擇定「鬥床」和接親的日期後,告知女方。在結婚前的一個月,男方要將聘金送給女方。傳統的客家婚禮習俗對聘金的尾數要求是以「九」結尾,圖其諧音「久」的吉利,意為兩人從此天長地久。鄉裡鄰親往往送禮也很多是這樣的禮數。女方在男方鬥床的時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貴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稱「探子探孫」。也有些地區要求男方要做大肉圓送給女方,並分贈親朋好友,以示雙方已經結緣。
4、盤嫁妝
這是特別有特色的地方,按照客家婚禮習俗,婚前盤嫁妝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往往女方婆家在女兒出嫁近兩年就會陸續準備相關的嫁妝禮。一般人家嫁女的妝奩有五色衫褲、梳妝檯、腳桶、尿桶、門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貴人家則更多有金銀首飾等物件。送嫁妝的人叫「青娘」,男方應予以紅包。嫁妝送到後,男家宴請親朋「看嫁妝」。盤嫁妝的時間在日間(白天),具體日期因各地而有所不同——城市盤嫁妝的時間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而農村則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嫁妝攜帶在路上,各地方也各地方的風俗,如在打包嫁妝的時候,有用「長命草」和紅繩捆綁的,意味長命百歲,入鄉紮根。
5、接親與送親
接親又稱「迎親」,古往今來,富貴家庭還是普通家庭都非常重視。一般接親男方在要準備豬頭、雞公、魚及香燭、喜炮,然後到女方家中接親。男方通常是男子及叔叔、大哥輩同行,而且去的人一定要是雙數。去到女方家時,女方家中看到接親人員前來要將大門關住,待接親者連放三次鞭炮以後,接過蠟燭火種,才開門恭迎。女方要備辦酒宴款待接親者,謂之「無塊席」,婿郎、陪客稍微動筷,不多吃。出嫁姑娘當天多有姐妹陪伴,梳妝打扮等。女方送客的人也要雙數,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親友。出門時,女方父母應迴避。到男家後,若入門時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門外等待。入門時,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應迴避,到拜堂時相見,以避免「相撞」。跨進大門檻時,由廚子殺一隻公雞,叫「攔門雞」。一些鄉間習俗在門檻下放一把斧頭,新娘踏著米篩進入新房。這個步驟講究很多,比如放鞭炮的次數、時間、陪同的人員等等。現在過程也越來越簡化了。
6、拜堂與吃麵碗雞、交杯酒
宗祠文化盛行的客家人,拜堂是結婚姻最後的儀式,也是最重要儀式。從女方家庭接到迎親後,有統一宗祠的,通常由男方抱著女方,在宗祠門口,坐大圓簸箕,雙腳不落地,等候拜堂。拜堂儀式首先是同拜天,然後再拜祖宗,然後夫妻相拜。客家人拜堂結婚通常在同姓宗祠下,鄰裡鄉親只需要交上一點份子錢就可以吃餐喜宴,通常也是在中午。一般情況下,婚宴設於廳堂,桌位分尊卑。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賓客,新郎須一一到他面前恭請並帶到規定的席位,奉獻碗筷。宴席則由新娘家長禮請賓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為上賓,坐首桌首席。女方來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嫁女他們來了,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斟酒從母舅開始。
拜完堂有些地方就會安排同入洞房,洞房內點紅燭,桌上放著煮熟的雞、麵條和兩個雞蛋,新娘新郎共同進餐,吃交杯酒。這是新入門第一次與新郎進食,需選吉時。新婚夫婦床被上一般會放四個柚子或者一些花生,上貼喜字,「柚子」與「有子」諧音。「花生」意味著「快快生娃」。
鬧房不屬結婚儀式,或有或無。一般在賓客宴散以後,一些青年男女親友進新房與新郎新娘逗樂,要新人說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紅花(紅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顆糖果,唱歌跳舞等。伴隨著簡化的傳統婚俗,這部分活動通常也就成為了小孩向新人討要紅包的時間了。
請三朝:也叫「回門」,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要設宴席請女兒、女婿。女兒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後當眾脫去紅衫,改穿普通新衣裳。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無論遠近都要趕回夫家,有的鄉間,娘家過幾天邀一些親戚(婦女)至女兒家中做客;有的結婚滿月時,做母親的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男女親家各擇定日期,設盛宴互相請酒,謂之「上門」。這些喜慶的餘音,可以加強兩家之間的往來。
傳統婚俗,總有特別有意思的地方,當然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發展,很多傳統的東西正在被簡化、去除。果真去好好看看客家人的「六禮婚俗」或許更別有風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