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肖雅文化藝術公司成立十周年專場在逸夫舞臺演出,「溫高棚爆」,令觀眾如痴如醉。越劇名家蕭雅創辦的這個民營劇團,經歷種種艱辛,證明了「野百合也有春天」。據了解,這樣一臺高質量的演出,舞臺裝置、服裝等等,所費都能省則省。
這可以說是「花小錢、辦成事」,投入不多,照樣贏得滿堂喝彩。當然,這與劇團的民營身份脫不開關係。花自己的錢,總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一分一釐都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容忍任何浪費。給人的啟發是:能不能辦成事,關鍵不是砸下多少「銀子」,而是讓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實現效益最大化。
要辦成事,尤其要辦大事,一般總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該投入還是要投入,甚至是大的投入。有些事,不花大錢,的確辦不成。但也有些事,未必需要花那麼多錢。在不必要的事上投入過甚,不僅損耗金錢,還會引來質疑。例如,長春建築學院耗巨資建歐式圖書館,被戲稱「像美國白宮」;雲南省富源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耗資千萬辦演唱會,雖稱由煤老闆出錢,依然被叫停;一些地方熱衷節慶活動,絞盡腦汁辦這「節」那「節」,「桃花節」開幕然花期未至,就插假花充數,國家禁止大操大辦節慶活動,就紀念古人誕辰打個擦邊球……這些都是近幾年公眾詬病的對象。
也許有人覺得,有錢投入是好事,哪有計較錢多的道理?這也未必,有時候還是計較一下的好。首先,為什麼花錢?是為了豐富公眾生活還是突出官員政績?如果官員好大喜功,無視發展規律,違背公眾意願,那麼表面繁榮的底下,將是勞民傷財。
其次,花的是誰的錢?肖雅劇團花自己的錢,所以精打細算,而在其他事情上,如果花的是公共投入,就更要好好計較。有些地方,喜歡「政府搭臺、企業出錢」,但企業不是傻子,花了的錢換來了什麼利益,也值得計較一番。
再次,錢怎麼花?如果公共投入在程序上草率、在細節上含糊,就會產生權力尋租的空間,成了少數人自肥的幌子。最後,辦成了什麼事?面向市場的,自然有市場評判;有些看不到直接的市場回饋,卻又關乎公共利益的,就要有公眾參與的評價機制、考核機制。
雖然經濟發展成果纍纍,但抵制鋪張浪費、講究勤儉節約,不會過時。社會上,有一種片面追求大投入、大場面的風氣,一些企業小富即奢,手筆大得很,辦周年慶、年會,邀請眾多明星,堪稱「小春晚」,但往往只迎合了少數高層的喜好,普通員工興趣寥寥。這種風氣,在不少領域都有顯現。很多時候,花小錢,更加遊刃有餘。辦成大事固然好,辦不成大事,做成點小事,也不錯。積少成多,潤物無聲。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