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提到腸粉,你想到是什麼,是腸子?還是各大美食城出現的一個小窗口?提到腸粉,小編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白白的、軟軟的、裡面裹著餡。雖然看起來腸粉很清淡,可能沒有什麼味道,但吃起來卻十分的美味,唇齒留香,而且裡面的各種餡和皮搭配起來也十分的和諧,是讓人十分難忘的美食。
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最為出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是妙不可言!看起來腸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透亮,吃起來皮薄餡多,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越吃越愛吃,吃過一次之後就成為最難忘的回憶。其特點是粉薄、味鮮、爽滑、口感獨特,有「白如玉,薄如紙,爽滑微韌,味道鮮美」的評價。
很多第一次吃腸粉人都說腸粉吃起來很奇怪?一個北方的小夥子說他吃的一種腸粉是不帶餡的,熱氣騰騰的腸粉澆上醬油和其他一些調料,吃起來口感很Q彈,有點像北方的涼皮。這也是很多人對腸粉的一個誤解,種類繁多的腸粉,隨著人們的腳步走向大江南北,也產生了不同的味道口味。
而這種傳統美食,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流傳至今有了不同的口味和不同的類型, 據記載,這種美食源於瀧州(瀧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羅定市)瀧州在當時為嶺南政治、經濟與文化重鎮,經濟和文化水平也高於一般地區,佛學文化十分鼎盛,因此在瀧州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佛學道場。
新州有一個少年叫惠能,自小喜歡上佛學,聽聞瀧州佛學文化十分濃鬱,於是便不顧母親的苦苦勸說,便不顧母親勸說,跋山涉水的來到瀧州龍龕道場求學。但是由於路途十分遙遠,所以惠能來一次就會住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在道場之內的早餐,都是吃當時的一種油味餈。
油味餈是把磨成漿的大米加些油鹽、花生米、蔥、韭菜等混在一起然後添加到容器之內,放入鍋中蒸好。然後再往容器內添加另一層生米漿,直接添加在已經蒸熟了的米糕上蒸,這樣重複添加四五層,蒸熟後就成了瀧州當時傳統美食——油味餈。
有一年,嶺南大地出現罕見旱災,以致農作物失收,群眾的糧食十分緊缺。龍龕道場被臨時設為避難場所,在瀧州大地進行募捐物資、糧食集中供應難民日常需求。但是隨著糧食的日益減少,一次在廚房幫忙的惠能不小心把盛滿米漿的大桶弄偏了,在師傅來了之後,為了能日常供應,就往桶裡加滿了清水,然後重新攪拌了雖然米漿變得很清澈,但是由於米漿清透,便更容易蒸熟,表面更加晶瑩剔透,也更加細膩爽滑。
這便是最初腸粉的形成,據記載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吃到這種美味之後,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餈並不算是餈吧,反而有點像豬腸子,不如就叫腸粉吧。後來他回到了京城,還對羅定的腸粉念念不忘,而腸粉亦因此在廣東傳開了,這就是「腸粉」這個名字最初的由來。
目前腸粉已經是廣東著名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腸粉現如今分為鹹、甜兩種,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而且由於使用的製作工具不同,做出來的腸粉也都有不同。腸粉雖然源於廣東羅定,但現在比較出名的有廣州的西關腸粉,梅州的客家腸粉,潮州潮汕腸粉,雲浮的河口腸粉,鬱南的都城腸粉等。
各個地方的腸粉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喜歡腸粉的人也有自己的一些理由。這個特色美食,也由廣州傳到了大江南北,受到各個地方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