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要求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建設更多老百姓身邊的健身場地。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寸土寸金的城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擠出」一片運動天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健身熱情?浙江省杭州市、四川省成都市和上海市長寧區從深耕城市「金邊銀角」入手,通過巧用空閒地、融體於綠、複合利用空間等方式,集約化建設全民健身設施和運動場,有效解決了群眾鍛鍊「去哪裡」「不方便」的問題。健身就近可為,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浙江杭州
橋下樓頂上演「動感地帶」
隨著全民健身的氛圍越來越濃,在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浙江省杭州市,騰出大量的土地,專門用於建設新體育場館的難度越來越大。近年來,杭州在努力保障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用地的同時,不斷創新節約用地方式,利用高架橋下、屋頂等閒置空間,建設家門口的「百姓健身房」,推動了群眾體育蓬勃開展。
場景一:高架橋上,高鐵列車呼嘯而過;高架橋下,一群年輕人在籃球場上奔跑、傳球、投籃,上演了另一種激情與速度。這是記者在蕭山區錢江世紀城體育公園看到的一幕。
這些年,浙江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設如火如荼,隨之形成了許多高鐵、高速大橋下的閒置區域。為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空間,蕭山區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還打造了別樣的運動場地,滿足周邊居民的健身需要。
走進錢江世紀城體育公園,只見高架橋下以橋墩為界,柵欄間隔著羽毛球場、籃球場、桌球場,球場人聲鼎沸。體育公園佔地面積1.7萬平方米,其中高架橋下方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所有體育設施免費使用。
橋下建設體育設施安全嗎?記者了解到,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一般鐵路兩側30米內嚴禁新建居民住宅、學校和醫院等噪聲敏感建築物;距鐵路外軌中心線兩側30米以外、200米以內的區域內不宜臨路新建學校、醫院、敬老院和集中住宅區等噪聲敏感建築物。
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相關單位對這一地帶進行了安全評估,綜合高架橋橋梁建設規模、核載等因素,結合錢江世紀城的規劃,最終決定將這一處開發建設為體育公園。2018年1月,錢江世紀城體育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
場景二:雙休日,杭州市濱江區的一些孩子很早便起床,在家長的陪伴下,從電梯進入屋頂上的足球場,綠茵場上一群生龍活虎的身影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樣的場景在濱江還有很多。濱江區寸土寸金,足球愛好者們想要找個踢球的地方還真不容易。針對此,濱江想出了把足球場建到屋頂上的辦法。
在位於濱江燈天下商城5樓的屋頂球場,記者看到不少小學生正在踢足球,一旁的家長們為學生加油鼓勁。球場工作人員介紹,燈天下商城屋頂場地面積有8000平方米,共有7個足球場。雖然建在屋頂,但球場設施不比地面足球場少,白天、晚上都能踢球,球場周圍圍著鐵絲網,不用擔心足球飛出樓頂,球迷們可以盡情施展球技。平時場地使用率較高,雙休日基本爆滿。
小學生在杭州市濱江區屋頂足球場踢球。特約記者 李風 攝
無獨有偶。西湖區南部郊區的雲棲小鎮,也在屋頂上做起了「文章」。
每個去過雲棲小鎮的人,喜歡的地方或許不一樣,但有一種搭配卻令眾人讚不絕口——建在屋頂上的跑道。
杭州市雲棲小鎮會展中心的屋頂跑道成為一道風景線。特約記者 李風 攝
雲棲小鎮是一個雲計算產業生態聚集地。小鎮國際會展中心二期總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屋頂面積2萬平方米。順著臺階爬上屋頂,就能看到這條全長760米的跑道。跑道全部採用塑膠鋪成,分為紅、綠、橙3種顏色,跑道中間有2個小型足球場。
這條跑道晚上還會變身成為燈光跑道,供小鎮居民隨時運動健身。因為融入了開放性、複合性設計,城市體育資源得以發揮出更大的公共價值。記者現場看到,15時30分,已經有人在這跑開了。90後的小張來自附近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他說,跑道條件不錯,只要有時間每天都來跑上幾圈。「到了晚上,屋頂上運動的人更多。」一位散步的大媽說。
「蕭山區鐵路高架橋下的錢江世紀城體育公園、濱江區的屋頂足球場、雲棲小鎮會展中心的屋頂跑道等項目,體現了城市存量空間的複合利用以及功能用途的合理轉化,是杭州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集約化建設全民健身設施的樣本,值得複製推廣。」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近年來杭州市積極鼓勵以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兼容模式建設公共體育設施。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公園綠地、廣場用地等非體育用地以及空閒地、拆后土地等空置場所配套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在杭州非常普遍,這也極大地豐富擴展了體育活動的承載空間。
2022年,第19屆亞洲運動會將在杭州舉行,杭州城迎來了全民健身新熱潮。根據市體育專項規劃,到2022年,全市人均體育用地面積將達到0.4平方米~0.5平方米,建成具備承擔重大國際賽事能力的賽事體育設施,逐步形成「15分鐘運動圈」和「5分鐘健身圈」,打造融合山水環境、體現人文底蘊特色的休閒體育平臺。(特約記者 李 風 本報記者 胡盛東 通訊員 楊文龍)
上海長寧
社區裡「藏了」健身房
初冬的申城,陽光和煦,葉色斑斕,這是一年中城市的最美時節。
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上午,在長寧區陳家巷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門口,相熟的老人一邊在健身器械上運動,一邊「嘎三胡」(聊天);中心大廳的桌球房裡傳來清脆的打球聲;拿著羽毛球拍的一家人說說笑笑,從戶外樓梯往活動中心的樓頂上走,那裡的屋頂花園不僅景觀好,還是個鋪設了塑膠地面的小型運動場。
「要是早到5分鐘,正好能趕上老年協會的健身舞活動,有40多個人參加,算是疫情以來社區活動中心最大規模的集體活動了。」長寧區陳家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盧曉燕介紹。
別看現在人氣很旺,2019年之前,這個位於長寧區新華路街道、被5棟高層住宅環繞的社區活動中心還乏善可陳:活動室及中心花園面積小,設施陳舊,功能單一。社區老人跳舞,年輕人慢跑、打球,只能到遠一點的專業場館或者公園去。
上海市長寧區複合利用空間為社區居民打造一塊運動天地。記者 王娟 攝
改變源於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社區更新試點的實施。
為落實上海「2035」總體規劃要求,有序推進社區更新工作,2016年,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了《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啟動了「城市更新四大行動計劃」「行走上海——社區微更新計劃」等一系列行動,使社區生活圈成為上海社區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
2019年,「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社區更新試點進一步深入:聚焦一定區域,通過城市更新、土地出讓、小微更新等方式,多途徑推動各類配套設施建設實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新華路街道正是首批15個試點街道之一。街道以此為契機,推動健身設施和場地進入社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複合利用公共空間資源,打造足不出小區的社區健身房。
陳家巷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在2019年底建成,布局乾淨利落,小而精緻,集運動場、多功能室、書吧、親子樂園區、桌球房、舞蹈室、衛生服務站和黨建活動室為一體。
從「雞肋」空間,到人氣爆棚的社區「健身房」,該中心的華麗變身,成為上海「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社區更新試點的典範。
還是那塊土地,但因空間利用方式的改變,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效果。這是怎麼實現的呢?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試點之初,規劃設計師就與街道、居委會、業委會等一道深入開展調研,充分了解街道短板,挖掘特色,形成規劃設計方案,做實「規劃—實施—後續管理」的全過程指導。
「試點工作主要通過需求調查、梳理清單、確定任務、推進行動、運營維護這一整套的項目實踐,把各級政府、市民和企業、專業團隊等多元主體聯動起來,共同協作,一起完善社區功能,改善社區環境。」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詳規處工作人員介紹。
根據社區調研梳理分析,設計團隊將新華路街道定義為一個「從生活保障」向「品質提升過渡」的提升型社區,重點聚焦「慢行系統完善」「睦鄰設置落地」「交往場所營造」「多元魅力彰顯」「花園社區營造」及「就業空間再生」六大行動,逐步落實規劃項目。
根據居民的需求和設計師的專業意見,陳家巷居民區將位於小區中心位置的非機動車車棚面積縮小,增加分散停放點,對原有的居民活動室進行了改擴建,全面提升了小區文體活動的硬體條件。
社區居民陳阿婆對改造後的活動中心非常認可,「以前這裡基本看不到年輕人,現在他們下班後來這裡打打球、跑幾圈,領著小孩來玩的人也多了。地方雖然不大,但畢竟離得近,方便。特別是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都悶在家裡出不去,現在社區裡就有一塊蠻好的地方能動一動,多好吶。」
陳阿婆的幸福感是新華路街道居民的共同感受。記者了解到,結合「精品小區建設」「房屋非成套改造」「家門口工程」等建設項目,兩年裡,新華路街道共完成華山花苑、東鎮小區、番禺路491弄、新華路211弄等30餘個項目的改造,在有限的空間裡,配套新增了一批體育健身設施和小型運動場,著力提升了小區的居住品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試點工作,把更多家門口的『健身房』送進市民的『15分鐘生活圈』。」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詳規處工作人員說。(記者 王娟)
四川成都
在親近自然中強身健體
近來,家住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靜逸路的徐先生有了踢球的新去處——錦江區體育公園。隨著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臨近,成都多處利用街邊空閒地打造的體育公園,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運動「打卡地」。「過去,小區附近找不到踢球的地方,飯後想鍛鍊身體卻無處可去,現在有了體育公園方便了許多!」
成都市清水河體育公園成為市民健身的好去處。首席記者 趙蕾 攝
成都市以舉辦大運會為契機,結合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和「兩拆一增」工作,拆除圍牆、違建,增加開敞空間、足球場和運動器械等,讓市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慢下腳步,在親近自然中強身健體,享受生活。
從大運會賽事沿線區域之一的劍南大道一路向南,在與天府一街的交叉路口,有一處休閒遊園——「勤勉園」。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圍起來的荒地,如今滿園清幽、生機勃勃,開敞的綠色空間成為市民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目前,成都市正以籌辦重大體育賽事為抓手,推動各類配套體育設施建設,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城市形象。「助力高標準籌備大運會,是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重要機遇。」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指出。
事實上,早在2018年,成都就編制完成了《成都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2017~2035)及實施計劃》,以廣州、曼切斯特為對標城市,規劃構建了「四級三類」公共體育設施體系,積極打造體育產業發展特色城市(四級是指市、區、鄉鎮街道、社區;三類包含賽事體育、競訓體育和群眾體育)。
「規劃構建『四級三類』體育設施體系,既能滿足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功能需求,又能實現群眾體育設施均衡覆蓋,滿足體育事業發展和市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是成都在全國的一張新名片。按照公園城市定位和新發展理念,成都優化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務圈規劃,明確了綜合運動場、綜合健身館、居民健身設施3項體育設施規劃設計和用地標準。規定大型體育活動場地用地面積為3000平方米~1萬平方米,每個街道設1處;小型體育活動場地用地面積為800平方米~1500平方米,每個社區設1處,力爭每1萬人~1.5萬人就有1處運動場。
「我們還指導各區依據公共服務圈規劃標準,結合常住人口情況開展基本公服設施的缺口評估工作,並將評估結論作為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中補充公服配套設施的直接依據,切實保障體育設施的落地實施。」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高新區朗詩·南門綠郡西側公園裡,兒童遊樂區、攀巖牆、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一應俱全,園區裡歡聲笑語。這處由高新區推動,成都朗詩置業有限公司建成的體育公園,是「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營、群眾受益」的代表。
在大觀堰生態公園,擁有千年歷史的大觀堰重煥生機,新增加的4萬餘平方米開敞空間,巧妙地將綠道系統與鄰水親水遊步道相結合,成為市民身邊的「城市之腎」。在交大花園,露天足球場和各類健身器材,將鄰居們重新聚在一起,構建了和諧幸福的鄰裡關係。
「目前,我們正在組織編制《成都市中優區域剩餘空間更新設計導則》,擬將橋下空間、街旁空間、濱河空間、地下空間、低效用地,作為城市剩餘空間並提出空間更新設計指引。」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該局將根據剩餘空間的環境、大小、位置和周邊居民需求,提出不同剩餘空間適合植入的體育公共服務設施類型,並會同市體育局進一步探討利用剩餘空間建設體育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方式。(首席記者 趙蕾)
數說體育場地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國體育場地354.44萬個,體育場地面積29.17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8平方米。
基礎大項場地:全國田徑場地17.39萬個,場地面積9.16億平方米;遊泳場地2.79萬個,場地面積0.58億平方米。
球類運動場地:全國球類運動場地224.36萬個。其中,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場地佔52.05%。
冰雪運動場地:全國冰雪運動場地1520個,場地面積0.61億平方米。
體育健身場地:全國全民健身路徑82.35萬個。健身房40.82萬個,場地面積0.47億平方米;健身步道7.68萬條,長度17.93萬公裡。
(數據來源:國家體育總局)
原標題:《當城市「金邊銀角」成為百姓健身樂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