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惠州仲愷高新區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改革開放,大力實施「一區多園」創新發展模式,在創新動力、產業發展、環境建設、發展績效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當前,惠州仲愷高新區緊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推動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潼湖生態智慧區、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等重大戰略平臺建設,大力發展5G、超高清視頻、人工智慧和新能源等現代產業體系,全力以赴邁向國家一流高新區。
1992年,以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先生名字命名的惠州仲愷高新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進入國家高新區行列。近30年來,惠州仲愷高新區歷經風雨,成長壯大,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
惠州仲愷高新區已先後引進培育了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中外企業,獲得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首批十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國家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園區等14個國字號招牌,以及廣東省5G產業園區、廣東省超高清視頻產業園區、廣東省大數據產業園、廣東省人工智慧產業園等多個省級招牌,成為惠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核心引擎和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陣地。
「十三五」期間,惠州仲愷高新區堅定不移促穩定、優平臺、抓項目、強創新,高新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步伐不斷加快,高質量發展按下「快捷鍵」。2019年,惠州仲愷高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3.3億元、稅收總額135.7億元、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8億元。
科技為引領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泉。一直以來,惠州仲愷高新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激活創新因子,一顆顆創新的種子在這裡發芽、茁壯成長。可以說,科技創新工作不斷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十三五」期間,惠州仲愷高新區科技撥款佔區級公共預算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已經達到5.45%。全區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06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26家,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256%、167%、207%。目前全區實現了營業收入3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在雙創載體建設上,惠州仲愷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級促進中小企業「雙創」特色載體,獲得首批國家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建設項目(大中小企業融通型),載體重點布局TCL、德賽、華陽三大龍頭企業的資源帶動工程、雙創基地建設工程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的建設,支持引導行業龍頭企業在資本、品牌和產供銷體系等方面的優勢,開放共享資源,促使大中小企業在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物資採購、市場營銷、資金融通、品牌嫁接等方面深度融合、相互嵌入式合作,形成「龍頭企業+孵化」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型共生共贏生態。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目前,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共入駐企業77家。惠州仲愷高新區先後在北京、臺灣、深圳及美國矽谷、波士頓、德國科隆、以色列等全球產業領先城市建設海內外孵化器。目前,園區孵化器面積達到54.7萬平方米,在孵企業445家,加速器聯盟面積88萬平方米,國家級孵化器5家(國家級孵化器培育單位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8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
在科技人才培育方面,惠州仲愷高新區深入實施「愷旋人才計劃」,推進高層次人才引進扶持工程、創新創業「雙星」工程、領軍人物(團隊)扶持培養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累計引育創新團隊145個、領軍人物133人;深化實施高層次人才津補貼政策,助力企業引進2000餘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目前,園區共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5個、博士工作站9個。修訂完善《仲愷高新區人才津補貼申領辦法》,將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生活津貼提高到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對新引進的「雙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畢業生每人每月發放生活津貼1000元。籌集建設1392套人才公寓,緩解企業人才急需過渡性住房壓力,並研究制定了《仲愷高新區關於支持本科畢業生探親補貼實施辦法(試行)》,給予在園區工作符合條件畢業2年內省內、省外戶籍全日制本科大學生每人每年發放探親補貼1000元、2000元。接下來,園區還將繼續鼓勵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出臺《仲愷高新區引才留才星級示範企業評選辦法》,評選3A、4A、5A級示範企業,給予50萬-200萬元獎勵;加大人才服務力度,提升人才服務質量,出臺《仲愷高新區人才綜合服務實施辦法》系列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助推各類人才創新發展。
在科技金融方面,惠州仲愷高新區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園區技術轉移及招才引智平臺累計服務企業4503家,促成技術項目落地126項,在線技術交易合同金額達1.3億元;園區科技金融在線服務平臺累計促成87家企業融資,金額達5.73億元;基金總數達到16隻、總規模近30億元,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77.7%、45%。積極引導企業上市,目前園區共有上市企業1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3家,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34%、187%。
產業為支撐產業發展是國家高新區發展的根本支撐。惠州仲愷高新區經過多年發展,已構建了以智能終端、新型顯示兩大產業為主導,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慧、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等產業聚集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先後引進展訊通信、組合科技、信利面板、TCL模組、旭硝子玻璃、軟通動力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前沿項目,強力破解了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魂沒面子」局面,形成了國內少有的基板、面板、模組、整機全產業鏈條。2019年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達311.6億元,佔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69.2%。
「十三五」期間,惠州仲愷高新區聚焦產業發展,推動項目落地,高質量發展根基更加牢固,高質量發展更具底氣。首先是加快建設產業平臺。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引進各類項目32宗,總投資超過190億元,首批10宗項目集中動工;潼湖生態智慧區國際合作產業園等6個近期重點建設片區控規編制完成,創新與總部經濟區首期道路基本建成,智慧大道、惠橋快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原357創新產業帶)引進各類項目44宗,總投資達950億元。
其次是圍繞產業強項目。去年以來,惠州仲愷高新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95%用於產業發展,全年落地項目50宗,在建工業項目69宗,創下2010年體制機制改革以來新紀錄。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二期、旭硝子顯示玻璃三期、億緯集能、中南高科等項目開工建設,TCL電子智能顯示終端項目一期、龍旗二期等項目順利投產,全區81個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改革為動力改革創新是國家高新區的核心,也是「高新區人」的初心。2010年2月,惠州仲愷高新區實行體制機制改革,行使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和縣(區)一級行政管理權限,建立一級財政管理體制,實行「大部制」管理模式。目前,惠州仲愷高新區下轄東江科技園、惠南科技園2個科技園區及陳江、惠環、瀝林、潼僑、潼湖等5個鎮(街道),託管潼湖生態智慧區,區域面積32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5萬。
「十三五」期間,惠州仲愷高新區高度重視政府自身建設,堅持依法行政,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縱深推進「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改革,行政審批服務在全市做到「六個率先」;嚴格落實「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簡易註銷」改革,以「減證」實現「簡政」,有效助力企業「快入準營」;首創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列入「廣東民營經濟十條」全省推廣。對照世界銀行《企業營商環境評價》10項標準,率先在惠州建立《仲愷高新區營商環境評價體系》。
此外,惠州仲愷高新區實施建設工程審批制度、工業項目臨時施工機制、報建審批權限調整等重點改革,推動工業項目建設有效提速。在惠州市率先制定區級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推行「照章戶稅」套餐服務,組建重點項目幫辦服務隊,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榮獲「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消協組織消費維權先進集體」稱號。
在企業服務方面,惠州仲愷高新區當起服務「店小二」,花心思、動腦筋、出新招,惠企服務卓有成效。去年以來,開展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活動19期,解決問題52個。落實落細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全年為區內企業減稅降費24.1億元。在一系列惠企措施的助力下,惠州仲愷高新區商事主體增長42%,總量近7.4萬戶。
此外,惠州仲愷高新區還紮實推進依法行政,修訂完善《區管委會工作規則》,重要事項集體決策進一步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實現全區各級法律顧問「全覆蓋」,建成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53個村(社區)均通過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認定。堅持向人大代表報告工作,向政協委員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十三五」期間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355件(其中2019年51件)、政協提案370件(其中2019年72件)。
環境為抓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直以來,惠州仲愷高新區堅持優化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的科技生態之城。園區從空間規劃、交通路網、更新改造等「硬建設」及城市治理「軟建設」兩大方面著手,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加快構建「1+4+4」國土空間分區規劃體系,組織編制15個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搭建空間數據共享應用平臺,產業發展、城鄉空間布局、公共設施配套有效整合提升。此外,惠州仲愷高新區加快完善交通路網,完成惠風八路、和暢六路等21條道路建設,聯發大道改造工程二期全線通車,和暢西四路、西坑大道主路通車,中心區路網更加通暢。城市更新大力推進。惠州仲愷高新區按照「一年全面啟動、兩年初見成效、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劃定仲愷大道沿線17個更新單元、9.7平方公裡改造範圍。僅用一年時間,全面完成意願徵集和19宗項目掛牌工作,其中已摘牌17宗,餘下2宗將於10月19日完成摘牌;8月27日啟動首輪徵拆行動以來,累計拆除建築596棟33.08萬平方米,完成清表土地面積39.51萬平方米。第一批次6宗項目計劃12月底前完成徵拆並啟動建設,其他項目計劃摘牌後6個月內完成徵拆。2021年全面進入建設階段。
惠州仲愷高新區堅持攻防並舉固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以最嚴標準、最大力度狠抓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美麗仲愷」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首先是堅持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開展「主次汙水管網建設」「管網普查、清疏、整改」「商住樓宇洗樓行動」三大行動。全面完成駐仲愷部隊生產基地畜禽養殖汙染整治,潼湖流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其次是從嚴從重抓好環境監管執法。惠州仲愷高新區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深入參與或開展「春雷」「清夏」「秋風」等環保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全年環保執法立案203宗,淘汰關閉重汙染企業19家,991家「散亂汙」企業全部完成整治。
在生態環保設施方面,惠州仲愷高新區新建截汙管網160公裡,超額完成惠州市下達任務。建成臨時汙水處理設施18座,完成第六、第七汙水處理廠一二期,第八汙水處理廠、潼湖汙水處理廠等水質提標升級改造工作。推進生態宜居環境建設。深入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活動,紮實推進農村垃圾常態化整治、「廁所革命」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完工通水,5.8公裡「四好農村路」拓寬改造任務順利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穩步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累計造林綠化0.8萬畝,建設市級、區級、鎮級森林公園各1個,森林村莊18個,特色村級公園52個,潼湖國家溼地公園正在穩步推進建設。
人民為中心「十三五」期間,惠州仲愷高新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新增財力70%用於民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首先是教育醫療文化事業取得進步。惠州仲愷高新區完成仲愷中學初中部等9所學校工程建設,新增學位11850個,同時推進11所學校改擴建。仲愷中學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500大關,增長19.7%,全區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成績位居惠州市前列。累計投入近12億元完成區人民醫院新院建設並將投入使用,區人民醫院委託經營管理和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東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完成區體育館新委託運營,舉辦星愷藝術節、文化旅遊節、愷健未來夏令營、古村落定向比賽等文體活動近1200多場。
其次是社會保障力度加大。惠州仲愷高新區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投入運營,惠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各項幫扶救助工作紮實開展,發放困難弱勢群體生活補助、救助資金2243萬元;發放就業創業補貼1980萬元,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4萬人。深入整治勞務中介市場,勞務派遣管理逐步規範。
第三是鄉村振興紮實推進。惠州仲愷高新區推動瀝林鎮君子營村、泮瀝村和潼湖鎮黃屋村等3個市級美麗宜居示範村建設。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社會形勢和諧穩定,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掉1個涉黑團夥,7個涉惡犯罪集團,65個涉惡犯罪團夥;以全區刑事案件總數為例,2018年同比下降11.8%,2019年同比下降14.9%,2020年1-8月份同比下降8.4%,「一村(居)一警」覆蓋率100%,實現340天「雙搶」零發案。成功化解一批信訪要案積案,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安保維穩任務。強化食品藥品監管,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有效保障。狠抓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全年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
「十三五」即將圓滿收官,惠州仲愷高新區堅持改革創新、對外開放,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多個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據惠州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湯俊介紹,目前,園區正加緊「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力爭做到五個「轉型」,即創新資源聚集,向國家創新高地轉型;產業聚焦發展,向產業鏈條可靠轉型;產城融合拓展,向生態智能文明轉型;自我縱向比較,向開放學習引領轉型;深化改革借鑑,向勇於局部試點轉型。
惠州仲愷高新區將深化「一區多園」格局,大力推動潼湖生態智慧區、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及東江、惠南科技園升級提質,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各產業園區超千億級產值規模,形成「1+1+2」千億級產業園區新版圖。同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信息通信等「新基建」支撐建設,以5G泛終端和信息裝備、智慧機器人、新能源電池為切入點,深化軟體和信息服務應用,做強光電信息、醫療電子等特色產業,推動超高清視頻帶動設備生產、內容製作、通信傳輸、終端製造、行業應用等組鏈式發展。全力將仲愷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新一代信息通信設備、新型智能終端、半導體元器件創新應用產業集聚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惠州仲愷高新區風華正茂,繪就了一幅高質量發展新藍圖,將乘風破浪,改革創新再出發!
來源:中國高新網
本版圖片來源:惠州仲愷高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