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除了小龍蝦,你還吃過什麼水中美味?我想答案一定是田螺。
小桌板,配上小馬扎,再來上一盤爆炒田螺。從中拿起一個田螺,挑出螺肉,放進嘴中,那叫一個麻辣鮮香。
而這要是換到法國,那肯定是另一番場景。
客人們坐在餐廳內,舉起酒杯,喝上一口紅酒,再用刀叉將那酒香四溢的蝸牛,放入嘴中慢慢品嘗。
可以說,田螺和蝸牛無論是從在吃法上還是味道上,都大有不同。
但這兩種長相極為相似的美食,還是不免在吃貨界引起了一波不小的爭論。
說起田螺,那真得給它貼上個皇家美食的標籤。春秋時期還被逃荒群眾奉為飽腹食物的田螺。
在宋代就已經在秦檜的安排下,登上宋高宗的餐桌,並備受好評。
尤其是到了晚清時期,慈禧太后更是愛嘬田螺,一直吃到引起消化不良才肯住嘴。
由此可見田螺在皇家當中的美味程度,完全可以躋身進「滿漢全席」行列。
雖說,早在春秋時期,田螺就已經被人烹飪食用。但直到一個世紀後,蝸牛才剛剛被羅馬人端上餐桌。
不過,作為羅馬附屬國的法國,並沒有跟風食用蝸牛,而是忙著消滅蝸牛。
要知道法國人釀造的葡萄酒那是世界有名,他們容不得葡萄樹受到蝸牛一絲一毫的的傷害,進而影響到葡萄的品質。
於是,這些種植葡萄的莊園主,便僱傭了一批工人來抓蝸牛,但工人們的幹活效率不是一般的低。
莊園主對此很是生氣,就順口對他們說了一句,抓不完就吃完它們。
沒成想,還真有工人用紅酒將蝸牛放到爐中焗起來,嘗過之後味道還不錯,於是吃蝸牛的習慣就在平民當中流傳開。
但真正讓蝸牛登上法式大餐行列的,還偏偏不是這道紅酒焗蝸牛,而是拿破崙。
相傳,拿破崙和俄國皇帝約定好7點吃飯,但二人來到餐館時已經過了飯點。
於是,拿破崙讓廚師烤制了一盤蝸牛充飢,沒成想味道還真不賴,就這樣蝸牛進到了法國大餐的行列。
雖說,蝸牛這道美食在法國可謂是婦孺皆知,但在國內吃貨眼中,它還算的上是一個洋食物,與田螺在美食界的地位懸殊極大。
其實,早在民國時期蝸牛就跟著小龍蝦,一前一後來到了國內吃貨的餐桌之上。
只不過後者,早已混跡於大排擋之中,比田螺在吃貨心中的地位,還要高出一個檔次。
而前者蝸牛,則只能待在那些高檔餐廳當中,供那些精英人士品嘗。
雖說,法式蝸牛給人一種烹飪複雜,價格昂貴,數量有限的感覺。但在蝸牛界也是有昂貴與便宜之分的。
勃艮(gèn)第蝸牛,個頭較大,肉質飽滿,但價格昂貴,就算是盛產蝸牛的法國,也得靠從波蘭進口。才能勉強跟得上法國人年食用6萬噸蝸牛的速度(以下空白是對下圖吃法表示無語😒)。
而另一種名叫Petit Gris(小灰)的蝸牛,價格方面就比較親民了。
小小的個頭,肉質雖不如勃艮第飽滿,但親民的價格讓它成為了田螺的仇家。
雖說二者之有著「深仇大恨」,但這並不能影響國內吃貨夏天穿著人字拖,來到大排檔點上幾盤辣炒田螺解解饞的習慣。將田螺嘬進嘴中仔細品嘗,螺肉的鮮香瞬間在味蕾中炸裂開來,讓人久久難以忘卻。而國內吃貨在餐館中,常吃的螺也分兩種。一種名叫中華田螺,這種螺自古就有,憑藉體型小巧,肉質鮮美的特點;
在現有「螺菜」中屢見它的身影。另一種,則是螺螄。沒錯,就是螺螄粉中那位總是不見蹤影的主角。
憑藉生長周期短的,產量大的特點,螺螄也由此晉升成為夏日餐桌上的常客。
雖說,二者從樣貌方面不太好區分,但對於吃貨而言,多嘬幾盤田螺,解解胃裡的饞蟲才是王道。
總之,無論是個大味足的蝸牛,還是味道鮮美的田螺,都各自有喜愛它們的吃貨,只是看吃貨會在二者之間如何做出選擇罷了。
下拉至最後【閱讀原文】參加以食會友活動,尋找你的幸福味道吧~
本期互動
你愛吃田螺or蝸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