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就喜歡吃湖南菜」
懸在半空中的筷子一頓,眼前的辣椒炒肉瞬間不香了。若是剛結婚的自己,肯定撂了筷子,不歡而散。如今只是一頓,當做沒聽見,慢慢挑起油汪汪的辣椒絲和肉片,就著飯送進嘴裡。
還是辣椒炒肉最下飯。
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我頓頓無辣不歡,喜歡燒烤、鴨脖、臭豆腐等各種重口味的食物。
剛來深圳時,廣東的清淡飲食並沒有困擾我。男朋友雖是客家人,但格外寵我,寧可包裡常備黃連素和三九胃泰,也要陪我去吃湖南菜。
深圳又是個口味融合的城市,家鄉味道並不遙遠,我在這裡過得很開心。
直到談婚論嫁的時候。
第一次去公婆家吃飯,我是餓著肚子出來的。當天的飯菜豐盛極了:白切雞、釀豆腐、梅菜蒸肉餅、蒜蓉菜心……都是招待客人的好菜。
我能記住不是因為婆婆手藝好,也不是因為食材新鮮,而是太清淡了!
雞是白水煮的;蒜蓉菜心只能嘗到蒜味;釀豆腐幾乎吃不出鹹淡;連肉餅這種應該「油汪汪」的菜也只在盤底漂著點油星兒。
對於平日裡重油重鹽重辣的湖南妹子而言,實在寡淡到難以下咽,一向好胃口的我連小半碗飯都沒吃了。
食不知味。
但當時餓著肚子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廣東老公和湖南老婆口味之爭的序曲,也沒意識到飲食差異會給家庭生活帶來多大影響。
只有當婚後需要每天坐在桌前一起吃飯時,這個看似簡單但難以調和的矛盾才赤裸裸地擺在面前。
我無辣不歡,他怕吃辣上火;他喝湯不吃肉,我覺得浪費;我愛吃街邊小吃,他嫌棄沒營養不衛生;我在外面必吃湘菜,他總是直奔粵菜館……
在「吃什麼」的問題上,我們從未統一過。
這些小細節看似沒什麼,但日積月累,足以漸漸侵蝕夫妻之間的默契和親密。一開始只是拌嘴,多半是我妥協,何況家婆總是過來,廣東菜佔據了飯桌的大半江山。
但不可能有一方總是容忍。
體制內的工作已經讓我備受約束,在吃上又不順口味,還要日日聽著「吃辣對腸胃不好」、「湖南菜沒營養,不養人」的嘮叨。看似為你好,實際上就是變相的掌控。
終於,一切的壓抑和不暢快在坐月子的時候爆發了。
直接的導火索,是媽媽心疼我而做的一桌家鄉菜被家婆二話不說地倒掉。
家婆是產科醫生,月子上大大小小的事兒都聽她的。所以,月子期間我沒喝過一口白水,沒吃過一根青菜;頓頓米飯和湯,包括早餐;一口辣不能沾,油鹽用量嚴格把控,早已不知何為「滋味」。
連日照顧孩子的辛苦,逐漸發福的身材,以及飲食上的不順口味讓我的情緒日漸低落,話也慢慢少了,整個人跟蔫兒的白菜似的,啥也不想幹。如今想來,許是產後抑鬱的先兆。
結果,媽媽的一番心意被這麼「糟蹋」,也不管什麼「為你和孩子好」的逆耳忠言了,媽媽走的當晚,徹底爆發了。
我和老公從未有過如此激烈的爭吵,像發了瘋一樣,我把結婚這幾年的不滿和憤怒一股腦地傾瀉出來,全然不顧屋外哇哇大哭的女兒。
連續幾日,我們都是分房睡的,我萌發了離婚的念頭。
也許現在想來很搞笑,怎麼會有人因為吃不到一起去而想離婚呢,成年人不能理智一點嗎?
從前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比起飲食習慣,三觀性格才是最重要的。
但兩個人在一起有多少時候是談人生談理想的,落到每一天每一小時,還是柴米油鹽這些日常瑣事。
人可一日不思,不可一日不食。
但我終究沒有離婚,日子還是如往常一樣,不時拌嘴,但也沒有激烈的爭吵,兩個人都默契地把那次可怕的吵架掩藏起來。
但生活細節在不經意間發生改變。
飯桌上不知哪天起多了蒜蓉辣椒醬,之後變成了湖南剁辣椒,購物車裡出現了「辣妹子」和「梁嘉」。
去湘菜館的時候多了,女兒連著兩年的生日是吃著剁椒魚頭過的。
炒菜裡的臘腸有時會換成臘肉,還青澀地多了幾粒幹辣椒……
前幾天,當我看到老公為舀淨罐子裡最後一點辣椒醬而費勁兒的樣子,才恍然醒悟,原來他在一點點地為我改變,用實際行動,逐漸向我靠近。
就像戀愛時包裡的三九胃泰,不是有一次幫他從包裡拿紙巾,我還發現不了。
這碗「廣東雞湯」雖然清淡,但很溫暖,辣椒吃多了,偶爾也需要換換口味不是?
在深圳,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組成家庭,酸甜苦辣鹹,各種家鄉風味匯聚。就像清淡養人的雞湯,和火辣下飯的辣椒炒肉,隨著彼此的磨合與改變,廣東老公能吃辣的同時,湖南老婆的口味也清淡了。
在家庭的理解與包容中,家鄉的味道,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