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取個好名字,不僅要寓意好、念起來朗朗上口,還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每個年代的名字都有自己的特色。
以前父母給孩子取名一般三個字,大部分都按輩分來。也就是說,同一輩分的孩子,不管有多少個,都是姓+輩分字+另一個字,這個字才是父母有權利決定的,也可以自由發揮的。當然輩分字放在後面的也有,也就是父母有權利決定的那個字就調到中間了。
後來,又有父母給孩子取名為兩個字,也就是姓+名字(一個字),比如黃河、範健、李芬等,不僅同名同姓的太多,更是有些名字看起寓意很好,像「健」這個字,代表著健健康康,希望孩子健康平安不都是每個父母養孩子的初心嘛!可是和姓氏「範」連在一起,「範健」這個名字念起來就難聽了。
如今不少父母給孩子取名,又腦洞大開了,即要寓意好,又要念起來順口,還要秀一把夫妻恩恩愛愛,孩子作為夫妻愛情的結晶,自然要把父母秀恩愛不僅灑滿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還要體現到孩子的名字裡,通過給孩子父姓+母姓的方式起名字,也很露骨且直截了當地秀恩愛了。
這種取名方式,很多父母都覺得不落俗套,既有寓意又不俗的取名也就時髦起來了。把父母的姓氏簡單粗暴地連在一起,有些還是不錯的,比如:父親姓張母親姓楊,兩姓合一起,孩子名字叫「張楊」,聽起來非常不錯呀!還有父親姓慕容,母親姓王,給孩子取個「慕容王」的名字多霸氣!
但有些姓連在一起,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比如父親姓高母親姓楊,給孩子取名為「高楊」,等到孩子上學後,總被同學取笑成小綿羊,小羊咩咩叫,因為為「高楊」和「羔羊」同音。再比如父親姓吳,母親姓毛,要是給孩子取名為吳毛,這也太難聽太尷尬了。再有黃和陳,取名叫黃陳或陳黃,都很有違和感。
還有父姓+母姓念起來不僅彆扭生硬,還會把真正的複姓搞混淆。像趙錢、孫李這樣的名字,念起來生硬又毫無寓意。並且容易把一些原來存在的複姓混淆了,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趙錢、孫李是複姓。像歐陽、慕容、司馬、令狐這類千百年來已固化了的複姓,不僅人們已熟記於心,而且這些流傳已久的複姓,念起來不僅朗朗上口,而且倍感優美心情愉悅。
父姓+母姓拼在一起為孩子取名字有那麼多弊端,是不是就放棄在孩子名字上秀恩愛的念頭呢?並不如此,如果能夠巧妙地在兩姓中間或者後面加一個寓意很好的字,孩子的名字不僅從裡到外透著書生氣,還賦予了孩子美好的前程。黃亦陳,這個名字在2018年的高考成績放榜後如雷貫耳、幾乎家喻戶曉,她就是福建省文科狀元,現就讀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像這樣在兩姓中間加一字的好聽名字,其實並不少,比如魏姓和華姓,孩子名字叫魏思華;還有孫姓和周姓,孩子名字叫孫潤周。
還比如曹姓和雲姓,取名為曹雲也不錯,就是同名同姓的太多,要是加個字,不僅寓意好,而不易和別人同名。曹雲舒,一般人都會以為姓曹名雲舒,很容易就能聯想到一句詩「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種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正是如今浮躁、功利時代,可遇不可求的大智慧。
當年陳妍希嫁給陳曉時,不少吃瓜群眾打趣說他們倆生的孩子叫陳陳,陳雙。可他們生下兒子後,取名並不草率,而是娶了個很好聽的名字陳睦辰,顯然「辰」是取「陳」的同音。我們眾所周知的著名主持人汪涵,身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涵養的公眾人物,為孩子取名字費了不少心思。兒子取名為「沐沐」,源自於父母的姓氏左邊偏旁,「汪」的左邊三點水+「楊」的左邊木構成了「沐」,沐浴陽光,很有溫度的感受和柔和。
從這些好名字裡不難歸納出三點:
一、在兩姓中間或後面加一個字,名字就靈動起來了,好聽又有寓意,就相當於夫妻倆生了一個孩子,一個三口之家就瞬間忙碌、充實、有盼頭了許多。
二、將一個姓改同間或諧音字,既然體現父母舉案齊眉的融洽感情,又能給孩子一個好聽的名字,相比於簡單的兩姓復加,高雅又有內涵了太多。
三、取兩姓的偏旁,不過不是所有的姓都有偏旁可取,或者取出來的偏旁合成的字,有聽又有寓意,這就要考驗父母的語文功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