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用心用情做好本職工作
漆富林
楠木橋村大學生扶貧村官
大四那年,當身邊同學開始奔波於各大招聘市場時,我還陷入了巨大的迷茫。我清楚知道自己無法對企業高薪動心,也不想拋離家鄉去大城市。周圍的同學們都在跑各種招聘會時,我就隱隱覺得不是我想要的,每天悶在寢室想自己的出路。
在輔導員和學院黨總支秘書的解疑答惑後,我的內心有了答案,漸漸地明確了深入基層、服務社會的就業方向。
2018年我選擇了回家鄉工作,大學剛畢業的我參加了五峯縣第三批大學生扶貧村官考試,有幸成為了五峰扶貧村官中的一員。
時光荏苒,時間如梭。轉眼間,我到村工作已經1年之多。剛到村工作時,現實與理想還是有一點差距的,從小就穿梭於校園之間,不曾與村民面對面交流辦事,現在才明白既要根據文件政策把每一件小事認真落實好,又要面對村民的實際問題站在村民的角度解決好,要將兩者融合好絕非易事。
剛到村工作時,每天的裝備就是一輛摩託車、一個手提袋、一支筆、一個筆記本,帶著這些裝備穿梭於山林小溪之間,走村入戶了解每戶家庭基本情況,並宣傳扶貧政策。
跑完全村最大的感受,不是累。而是這裡山大人稀,山高地陡,村民居住分散,村內多為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勞動力少、弱,思想觀念陳舊激發內生動力差。
還記得有一次,我去走訪全村最邊遠的貧困戶,和一個外出務工回家的年輕小夥子交流時,才發現每一個在外為家打拼的遊子是何其想家。從他的言語中透露了許多無奈和愧疚。
他說:「在家發展能照顧年老生病的父母和上學的孩子,但是掙不到錢,不能滿足家庭日常開銷及學生上學費用。在外務工雖然能掙到錢,但是遠離家鄉不能照顧年老生病的父母和上學的孩子。」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道出了許多在外務工人員的心聲。
在健康扶貧政策落戶後,他真心感謝這些政策。他對我說:「現在父母生病住院有醫保報銷,還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務。學生上學不收書本費還提供助學金,讓自己更加安心在外務工增加家庭收入,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扶貧先扶智,腳下多少泥土,心中就帶有多少真情。
這一年裡,我基本上走完了全村農戶,在走訪農戶時宣傳扶貧政策,鼓勵農戶積極加入合作社種植果樹增加收入,許多農戶都存在觀望狀態,擔心自己沒有果樹栽培技術,怕投資種植的果樹不能產生效益,怕沒有銷售渠道,後來在村兩委與合作社的溝通配合下積極引導農戶赴四川考察。
從思想上消除了農戶後顧之憂,全村圍繞「一茶兩中五園」的發展思路,(支部+合作社+農戶)著力發展生態茶園、精品果園、地道藥園、優質蜜源。
在扶貧工作的一年裡,我體會到對待群眾工作要用心走、用心聽、用心思、用心記、用心學、用心做。作為一名基層年輕工作者不光要會整理資料會敲鍵盤,更要學會多到農戶家走一走,聽一聽他們的所思所想,當前存在的困難,學會用群眾語言和他們溝通,用心換位思考他們的難處,仔細將所反映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更記在心裡。用心學習他人的長處,從學生到社會是人生的一大轉變,學習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基層是百科全書,要從書中學,從長輩身上學,在實踐中學。用心用情,做好本職工作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