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教授: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新傳研讀社 新傳研讀社 收錄於話題#新聞傳播4#學術研究1#陳力丹1

寫在前面

9月29日,我們有幸邀請到陳力丹教授做客雲端讀書會,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開學第一課」。在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1)「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2)「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3)「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

本期推送中,我們節選了陳老師對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這一部分的分享要點實錄。其中,陳老師總結了若干論文選題中需要避免的陷阱,以及他近年來關注的研究話題,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

2019年我總結了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其中包括(1)5G技術;(2)新聞生產領域的人-技關係;(3)鄉村媒介;(4)農民工群體的媒介使用;(5)視頻博客;(6)自媒體「洗稿」;(7)數字勞動;(8)社交媒體隱私;(9)傳播技術具身;(10)建設性新聞。

從這些話題可以看出,新聞傳播形態的急速變化令人目不暇接,傳播技術也正在促成社會的進一步媒介化。不過,目前新聞傳播學界習慣於緊跟快轉式地對新鮮話題進行描述,深入研究乏力,闡釋片面,缺乏較強的批判意識和有組織的持續性研究,也缺乏對問題的學理分析和多學科視角的全面解讀。

去年的文章裡,我感覺寫得比較好的包括這麼三篇:鄭滿寧《短視頻時代Vlog的價值、困境與創新》(《中國出版》2019年19期)王錫苓、劉一然《皮村新工人自我賦權和微信公號的形象建構》(《傳播與社會學刊》2019年總49期)翟秀鳳《創意勞動抑或算法規訓?——探析智能化傳播對網絡內容生產者的影響》(《新聞記者》2019年10期)。這三篇文章為什麼寫得好,它們共同的優點是:既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也有全面且深入的學術研究;理論與現實問題結合緊密;最後,它們說話實在。

如果大家在選題方面找不準,我還推薦大家看看史安斌老師每年都會寫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另一篇是美國新聞傳播新趨勢。每年的這兩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一些來自全球視野的啟發。

研究選題的主要問題

在這些年的論文和項目評審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些研究選題的主要問題。

問題一

數據基礎上沒有思想創新

今年我看了3篇評獎文章,都是量化調查報告,應該說做的不錯。不過問題在於,現在幾乎所有文章都是這個模式,實質就是一種對情況的敘述。學術研究如果總是停留在這種敘述上,沒有思想,沒有人文社科理論的創新,我們永遠沒有出路。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現象。很多人喜歡在人民日報和西方國家主要媒體網絡上搜某幾個概念或某類文章,做的量化的比較或分析。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了,搜一下某幾個概念或某類文章的顯現情況或使用情況,十分簡便,於是就出現了這一類論文,比如《紐約時報某年到某年關於中國某某問題的量化分析》。

這種題目毫無意義!理論上沒有貢獻,應用上沒人會去參考。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原則上不能將人民日報或外國傳媒上關於某形象、某問題的量化分析作為碩士論文選題,博士論文就更不要說了。

問題二

描述與行政思維泛濫

很多論文不斷緊跟傳播科技發展的腳步,描述各種社交媒體的傳播「特徵」。人人都在玩的東西,就算多少有些概括性,學術上也是無意義的,因為過不了幾年,時髦的傳播形態就會過時(例如研究微博的書)。

還有就是所謂「對策研究」。現在從本科生到博士生,選題相當多的是對策建議。學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這類建議大多是政治套話,說了等於沒說。原則上我不認同學位論文選這類話題。

相當多的專職智庫人員,本來應該獨立思考,建言獻策,但一天到晚揣摩上司的心思,寫各種迎合的「對策建議」,出的餿主意不少,誤國害民。這兩年這類事情遇到得多了,甚至搞「低級紅高級黑」,產生了「上誤國家決策,下惑黎民百姓,遠引他國戒心,近發鄰居恐懼」的「假大空」負面效果。沈志華在文章中特別說了這個現象:

「學者是做基礎研究的,理論分析。你要做的是,從歷史的角度,從國家關係理論的角度,對外交戰略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而具體的對策不是一個學者能夠做出來的。國家有各個職能部門,外交部、國防部、安全部、商貿部,他們都掌握著非常詳細的信息、秘密的情報,他們也掌握著資源。所以,具體問題如何應付,在外交、經濟、軍事各方面怎麼操作,人家比咱們強得多,你不要搶別人的飯碗,而且你也搶不過來。不過,他們也有問題,就是職能部門只是限於某一個方面,大概看不到全局,而且他們沒有時間進行基礎研究和理論分析。相反,這才是學者的職責和責任。」

問題三

工作經驗不可以作為學位論文選題

我曾經讀過一篇叫做「中國網際網路治理研究」的論文。從這個題目來看,這篇論文就沒有研究,因為標題裡缺少基本觀點和理論假設,不過是對中國網絡治理工作的全面介紹。這種基於工作經驗的總結,即使不讀博士生,只要在工信部某個部門工作,簡單搜集一些資料,再認真些,就可以做出來。

再仔細看,作者對文獻的掌握僅限於表面的幾篇文章、幾本書,對於網際網路理論的掌握比較膚淺。前面敘述的「理論」與後面講述的內容沒有關聯,也不需要關聯,因為後面的敘述不需要學術理論來支撐,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夠不上是學術研究,而僅是一種情況的比較全面的介紹。

問題四

設想與自身的基礎距離太大,不可能做出來

2018年4月,我給規劃辦提了一項建議,針對的是新聞史的研究。我認為在項目申報中,新聞傳播史選題應該有一個附加條件:

作者需要提供對研究對象已經掌握材料的情況,把找到材料列為研究時間內的重大事情的,原則上不得參加申報。申報人對研究對象要有一定的研究積累,提供的已發表的論著與新選擇的研究話題之間沒有關係的,原則上不得參加申報。這次看的全部是新聞傳播史方面的審議材料,相當部分是設想甚至幻想,難點都是找材料,還有部分申報人員以後成果與選擇的新內容完全無關。

問題五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原則上不提倡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在高校很多,代表性有限卻層出不窮,因為就在身邊,其實研究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寫出一篇什麼文章應付各種考核。以後對以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章要警惕,作為論文寫作的練習可以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但作為真正的學術研究,這類選題無意義,多數文章沒水平。

問題六

「以…為例」「基於…」作為副標題的選題,不提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一個口氣很大的標題與一個「以……為例」的副標題結合的論文多起來;近年又興起在大標題或副標題中使用「基於……」的行文模式。這樣的文字遊戲之後,一個口氣很大的標題頓時變得很小了,但那個「為例」或「基於」的對象,均不能代表或推及大標題涉及的內容。

我們需要研究什麼樣的選題

有三個話題我認為是推薦大家研究的:

(1)網際網路對社會傳播結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該如何看待、這些影響可能帶來的種種悖論以及對悖論的解讀。這都是中觀層面的,學者應該想到。

(2)網際網路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和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各方面的應對。這個問題比較宏觀,是未來形態的,沒有知識積累做不出來。

(3)提供對網際網路的批判性思維。這是我們做出來的,但很多人都忽略這一點。

比如,傳播技術沒完沒了地升級、更新換代,真是信息傳播的社會需要推動的嗎?IT資本的利潤驅動恐怕起了很大的作用,傳播技術的無限發展是好事嗎?它對社會結構的破壞性影響,現在討論得很少。

現在各種網際網路突然躥紅的事情,被視為傳播的奇效。各種路徑,從娛樂、文化產業到新聞傳播,都有神奇的成功案例。問題在於,成功的機率比中彩票還小,卻無人研究這是為什麼。那些突然躥紅的人物、事件、觀點、詞語,大多出乎當事人的意料,被複製的可能性也極小。這些網際網路傳播的偶然性裡面,有什麼規律可循嗎?這需要傳播學者與心理學者的合作研究。

現在生活中幾乎所有時間碎片已經被整合,甚至人類數萬年形成的「一心一意」思維慣性,正在被「一心多意」和「三心二意」的網際網路接受和傳播方式取代。這對人類是福祉還是惡兆?

這樣的問題都需要研究。向社會提出忠告、警告,是學界的責任。但因為有一定難度,還可能涉及到跨學科的合作,很少人在做。

一些近年來我設想的話題

我2015年以來設想一些話題,多數已發表文章,但很淺,希望有人繼續做。

1.從4G、5G到光子計算機。回顧並論述4G已經對整體社會傳播形態和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探討5G對社會傳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2.新傳播形態對傳統傳播順序的挑戰。新傳播形態下的信息傳播,呈現非線性、圈層、超連結的方式,改變了以往的信息發出和接受的線性順序。

3.新傳播形態下人的記憶方式和內容偏向發生的變化(谷歌效應)。更多的選擇性記憶在於重要的信息點和信息的獲取路徑,而不是具體的知識要素(具體時間、地點、觀點的原文原話、情景等)。網絡媒體的失憶(有能力存儲所有信息,但無人關注存儲,甚至有意抹去歷史記憶),遠比大眾傳播時代嚴重。

4.網絡語言形成的規律與傳統語言形成規律的異同。新網絡語言的形成規律依然是語言學以往的規律,但有自身的特點。

5.社交媒體下的群體性孤獨(Together Alone)。以往以血緣、地緣、業緣、血緣為主導的社會關係網,隨著虛擬社交技術的發展呈現出社交交往虛擬化、熟人網絡與陌生人網絡整合化等發展趨勢。

6.社交媒體下公共領域所呈現的私人屬性(二者疊加)。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生活和境況,私人領域議題越來越公共領域化。

7.網際網路條件下「新聞」內涵的延展。未來「關於事實知識的知識」 將超越簡單的「發生了什麼事」的新聞知識類型。

8.網際網路傳播中的信息誤讀。我們更需要關於「新聞誤讀」在網絡傳播條件下的研究。已經有了陳秀雲故大眾傳播時代的《新聞誤解:論新聞文本間距》(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版)但尚沒有跟蹤網際網路傳播條件下的進一步研究。

9.網際網路條件下的「新聞真實是一個過程」,「謠言」一定程度難以避免。新聞傳播學界多向公眾和官員們提供關於網際網路條件下新聞傳播的比較科學、理性的認識。

10.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信息(新聞)期待。網際網路傳播的圈層、交互和超連結等傳播特點造就了更為複雜的信息內容的期待類型。

11.智能軟體和新聞聚合網站對「新聞價值」的運用與問題。每天對上無數數據進行掃描,建立在眾人新聞選擇的基礎上,比記者根據新聞價值的經驗判斷選擇新聞精準得多,但也存在更多的道德問題。

12.網絡原生[自然]廣告(Native Advertising)對以往展示性廣告和廣告學理論的挑戰。傳統的關於廣告傳播的本質即「展示」,而且多以生硬地打斷觀看的線性秩序為前提。然而網絡的原生[自然]廣告 ,打破了廣告傳播「展示」特徵,實現了有價值的內容與廣告的無縫融合。

13.傳播學在網際網路傳播時代面臨的危機。傳播學產生於社會工業化的背景,因而是大眾傳播的闡釋者,而對網絡傳播的闡釋,目前沒有系統的傳播學的東西。

原標題:《陳力丹教授: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

 

相關焦點

  • 全國高校學者中文期刊論文排行榜(新聞傳播學)
    例如,排名第一的是來自於中國人民大學的陳力丹教授,他是新聞傳播學科發文數量最多的學者。陳力丹教授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新聞傳播學界尊為「離馬列最近的人」、 「一流的大師」,又被門下弟子親暱地稱作「丹爺」。排名第二的是來自於北京師範大學的喻國明教授。喻國明教授是新聞傳播領域知名專家,一直走在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前沿。
  •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在研究什麼|特別策劃
    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迅猛發展,新聞傳播事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聞傳播學研究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和深化。為了探尋2000年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基本狀況,本研究選擇新聞傳播學界傳統上公認的四份學術影響力較強的刊物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以下簡稱「四大刊」),這四份刊物均為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新聞傳播學的「綜合魅力」——綜合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集錦
    蘭大新聞系系主任段京肅教授長期致力於新聞傳播基礎理論研究, 1999 年被確定為甘肅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副主任李文副教授致力於陝甘寧邊區新聞事業及西北新聞事業研究, 1998 年當選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楊魁副教授長期從事應用傳播和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在公共關係學領域的研究頗受全國同行關注,現任蘭州大學現代諮詢策劃研究所所長;王天定副教授對新聞傳播道德與法規頗有研究;王作人副教授在基礎寫作和報告文學創作與研究方面有較大影響
  • 2013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心得
    第二,對於選擇新聞傳播學的原因,主要是在學校我擔任過校報的主編,對新聞也比較感興趣,還有一點就是不想讀理工科了,一直想逃離數學的魔抓。  第三,我報了一個碩考商城的專業課輔導班,那裡的老師說讀新聞傳播學要麼選擇北方或東部沿海的專業強校,如中傳媒、復旦、北大、廈大,要麼選擇報業比較發達的廣東。
  • 值得一看:中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考點分布匯總表
    你只需要推一下中南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多年來的分布總結~就可以了!01專業課程概述及考試大綱作為第21屆研究生入學考試er,你應該知道民族新聞傳播學的兩門專業課是620個新聞與傳播理論和832個新聞與傳播實踐研究,參考書四本。
  • 全國9位新聞傳播學專家雲端「集合」 要幹什麼?
    線上,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社科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鄭保衛教授指出,當前,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建設須努力適應傳播技術創新與媒體融合大趨勢,著力解決國家與社會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所面對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要在新時代、新技術、新文科背景下來思考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學科建設。要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在守正的前提下創新,在繼往的基礎上開來。
  • 李立峰:傳播學40年——傳播研究的旨趣與重心
    李立峰,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傳播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新聞學、政治傳播、民意研究、媒體與社會變遷等。2018年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界組織了不少有關傳播學40年的會議,刊發了一些專題文章。從學界反應及已有成果來看,其中除了總結經驗與成績,更多的是充滿反思之聲。中國傳播學科發展該何去何從?這的確是令人既滿懷憧憬又深感焦慮的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峰教授。有著中西兼備的知識背景與視野,如今又執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他如何看待中國傳播學40年的發展?
  • 音視頻回放|李舒·2020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熱點觀察
    「中傳出版領讀者」計劃 第二季 第九場· 回放 2020年新聞傳播學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李舒教授為廣大觀眾奉獻了一場主題為「2020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熱點觀察」的精彩講座。《現代出版》副主編李頻教授主持了講座。現推送此次講座音視頻回放,以饗讀者。
  • 考研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要怎麼準備?該注意什麼?
    考研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要怎麼準備?該注意什麼?新聞傳播界大牛陳力丹老師說:人大新聞考研批試卷的時候,老師是想拼命給你分,而不是一味挑毛病去扣你的分,但你要讓老師有給你分數的理由。考人大新聞類的研究生,要有三方面的準備:紮實的基礎知識+良好的邏輯分析能力+了解學術前沿。而且相較學碩來說,新聞與傳播專碩需要更強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比較豐富的媒體實習經歷。1.人大新聞學院整體水平非常高,所以考取的難度不小,若下定決心報考,一定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中國人民大學不僅入選一流大學,其新聞傳播學也實力強勁。
  • 十家學術期刊雲端對話,「復旦光華」新聞傳播學主編論壇舉行
    會議以新聞傳播學知識創新與範式轉型為主題,探討了新聞傳播學期刊如何扮演積極角色,促進新聞傳播學的知識創新與範式轉型。本次論壇分為上下兩場,分別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新聞大學》主編張濤甫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教授主持。
  • 新聞傳播學了解一下!
    新聞學新聞學(專業代碼:050301)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學科。它主要研究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係,各種新聞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應用,新聞事業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新聞事業的管理等。
  •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及就業解讀
    相信大部分文科生對新聞傳播學類這個學科並不陌生,但你知道這個學科下設幾個專業嗎?每個專業都有什麼特點?將來是否好就業?本篇文章就從這幾個角度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類下的專業,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志願填報有所幫助。
  • 2018新聞傳播學考研擇校攻略
    第一部分專業簡介  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新聞傳播學這個專業。新聞傳播學一直以來都是考研的熱門專業,本專業的同學咱就不說了,讀了幾年大學應該知道它是什麼。但熱門專業一定引得許多其他專業的同學爭相報考,所以這裡我們還是來簡單說一說。
  • 中國人民銀行2020秋招專業分類:新聞傳播學類有什麼專業?
    廣東銀行考試網提供以下銀行考試信息信息:中國人民銀行2020秋招專業分類:新聞傳播學類有什麼專業?,更多關於中國人民銀行2020秋招專業分類,新聞傳播學類有什麼專業,銀行考試信息的內容,請關注廣東銀行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 傳播學到底學什麼?這些理論都是花架子無用嗎?
    而大眾對於新聞學的熟悉程度往往又會高於傳播學,畢竟我們每天都要看新聞,不至於對於新聞和其相關的從業者產生陌生感。而如果面對著傳播學這樣一個名詞,很多人或許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學傳播學以後能從事什麼工作?學傳播學的沒幾個會新聞實務的?傳播學的那些理論是不是中看不中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 最專業︱傳播學專業現狀分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郭慶光教授編寫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系統的論述了傳播學的定義:「一般認為,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與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的學科。它的研究內容涵蓋了人類一切傳播活動和現象規律。」
  • 新聞傳播學到底學什麼?一文幫你解決志願填報困惑
    然而,對於剛剛結束三年緊張學習的高中畢業生來說,「新聞傳播學」確實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學新聞到底要學什麼?具體有哪些專業?可以報哪些學校?目前還存在比較大的信息差。本期送上一份新傳專業填報指南,整體梳理了中國高校新聞傳播學類下設的幾大專業,供正在填報志願同時又對新聞傳播感興趣的同學參考。
  • 專業就業解讀:新聞傳播學
    但一般而言,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就業方向具有較為明顯的傾向性,多數研究生的就業去向是大中型媒體集團、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但是否上述企業就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唯一選擇呢,為讓報考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的同學了解以後就業前景,下面對新聞傳播碩士就業方向做簡單分析。
  • 新聞傳播學科獲獎作品的價值體認
    在過去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確定的24個評獎學科中,新聞傳播學共評出各級獎項77項,從政治立場、學術主張、立論依據、思想資源等方面來衡量,可以用「本土關懷」和「異域借鑑」兩個詞來概括。前者立足於本土新聞傳播實踐,後者重點在於吸收和借鑑世界先進經驗與理論。
  • 新聞傳播學到底是啥
    今天牙哥就來和小夥伴們說說關於新聞傳播學院校專業選擇以及這個專業考研的一些事。那麼新聞傳播學,它是一個大類,就是它包括新聞和傳播,但是小夥伴們注意新聞和傳播這是兩個不同的事,你們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實際上除了新聞和傳播以外,還有一個專業和這個還是有點關係的,叫做廣播電視編導。這是三個不同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