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類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12 中國數字科技館

智人獲得抽象思維、語言和藝術是緩慢發生的? 還是以發生於4萬年前歐洲的文化「大爆炸」方式獲得的? 也許來自非洲的關於我們人類如何起源的數據能夠回答這個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

智人的出現是人類進化歷史上重要的裡程碑,現代人類都屬於智人或智人的後代。很多學者都認為,人類起源於現在的非洲東部,然後慢慢開始遷移和擴散到世界各地。對於人類行為的起源,進化心理學主張:人類語言、思維和情感是伴隨人類進化而緩慢出現的。研究者認為,在非洲的早期智人雖然在解剖結構上已經接近現代智人,但其心理和行為上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智人。關於人類「革命」的觀點認為,大約5萬年前或4萬年前,基因突變使人類具有掌握和使用語言的能力。當時在歐亞大陸上生活的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很可能是由於他們沒有掌握語言這些特殊的認知技能。伴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繁衍過程,在適應自然和學會生存的過程中,人類開始使用工具來打獵和採集食物;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使用和掌握語言、學會合作、進行交易,並學會使用自然的顏料進行裝飾和藝術創作。人類生理構造和大腦進化的過程中導致人類行為的不斷進化。考古學家在南非Blombos Cave 和Pinnacle Point兩處遺址發現距今7萬~16萬年就有穿孔貝殼、天然顏料和個人的裝飾品。這個時間與智人出現的時間恰巧重合,表明現代人的認知和行為可能是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任何的突變或文化爆炸導致的。由此可見,現代人類的行為不是突然出現的,是其適應環境和生存的結果。此觀點也得到了在北非考古結果的支持。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成千上萬個進化的模塊,這些模塊是心理適應的結果,它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運用進化生物學的資料和方法來探討人類心靈的結構和起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類對威脅性刺激物(如蛇或蜘蛛)的快速覺察。對威脅性動物恐懼會引發人類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快速逃離威脅情境,以使自己生存下來。特定的威脅性刺激對個體造成的傷害,使個體牢牢記住該刺激物,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即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人類要進化出更高級的行為。人類的知覺就是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而進化的,生存環境中沒有需求的知覺能力可能會被進化所忽視。在熱帶雨林中生存的部落,由於其生活的環境中物體離眼睛的距離很近,所以部落個體就沒有像生活在寬廣的草原環境下人們一樣具備很好的知覺恆常性。而知覺的大小恆常、顏色恆常、形狀恆常是生活在廣闊環境中的個體必須具有的知覺能力。因為知覺的恆常性可以讓我們保持對客觀事物的正確知覺。

人類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還習得了特定的思維模式。在進入工業社會以前的漫長時期,男性和女性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男性專司狩獵,女性負責採集食物的種子和照顧孩子。男性和女性進化出了與此相適應的能力。男性狩獵通常要走很遠的路程,那些能夠找到回家之路的狩獵者生存了下來,容易迷路的則被淘汰。女性採集可食用的堅果、塊莖和蘑菇,這需要她們再認和回憶物體的形狀和顏色,能夠辨認其中哪些是見過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定位記憶任務和物體排列的空間任務上,女性比男性更為出色。同樣,在對不常見或不能命名的物體的記憶上,這種性別優勢依然存在。而在需要心理旋轉和陌生地域中識別方向的空間任務上,男性比女性表現更好,研究者假設人類的記憶應該對與進化有關的內容更加敏感。研究發現,與人類生存(如: 事物、捕食者、庇護所)和繁衍(比如: 交配)密切相關的內容,被試的回憶效果要更好。

人類的語言也是伴隨進化而產生的,為人類生存和現代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前額葉與靈長類、原始人類很相似,但是僅在人類中發現了元認知執行功能,靈長類和原始人類僅具有情感執行功能,而元認知執行功能被認為與文化和語言存在密切相關。人類能夠主宰這個星球而大猩猩卻瀕臨滅絕,其主要原因不僅僅在於人類擁有5%的特殊DNA,還在於人類能夠跨越時空積累文化和傳遞信息。人類學家列夫· 謝苗諾維奇· 維果茨基在20世紀20年代就指出,與其他物種的心智相比,人的心智更多的是在一個被稱作是文化的海洋裡遨遊。他們學習語言,使用技術,共享信念,習得技巧。通過文化一代代地傳遞給其他人,並因此把許多活著的和已故的個體認知資源匯集在一起。文化心理學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或文化與心理的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二者相互建構。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東西方人存在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化神經科學認為不僅大腦控制認知和文化的交互作用,而且文化也塑造和調控我們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如McClure等人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發現,攜帶文化信息的飲料(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能夠影響人們味覺的偏好,而且這種偏好與背外側前額葉以及海馬記憶這兩個神經環路有關。

我們認為現代人的行為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緩慢進化而來的,人的每一種行為都是通過傳遞獲得。這樣人類就可以更好地適應複雜的環境。進化心理學同意達爾文「自然選擇」觀點,即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依據進化心理學,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是複雜的神經迴路和相應的心理機制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任何心理機制的物質基礎——神經迴路的建立都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適應環境和獲得生存。如果一種神經迴路或者心理機制有利於有機體的生存和繁衍。那麼它就會被自然「選中」,獲得更大的生存機遇。換言之,自然選擇用特殊的決策支持了特定的神經迴路和心理機制,其結果是造成了現代人複雜的神經系統和眾多功能專門化的心理機制。但是人的行為和人的心理也是在活動中在刺激的不斷作用下形成、發展和深化,具有文化特徵,文化也會對人的行為有很大影響。

文/白學軍, 李卉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現代人類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也許來自非洲的關於我們人類如何起源的數據能夠回答這個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智人的出現是人類進化歷史上重要的裡程碑,現代人類都屬於智人或智人的後代。很多學者都認為,人類起源於現在的非洲東部,然後慢慢開始遷移和擴散到世界各地。對於人類行為的起源,進化心理學主張:人類語言、思維和情感是伴隨人類進化而緩慢出現的。
  • 美國現代慈善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或許能從美國的現代慈善形成過程中獲得啟發。 宗教的力量:從贖罪觀念到天職觀念慈善(philanthropy)一詞源於希臘語「philein」(愛)和 「anthropos」(人),意即對人類的愛。《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耶穌指點一個富有的年輕人變賣所有的財產,將它們分給需要的窮人。年輕人聽後,猶豫了一下,便憂傷地離開了。
  • 人類日常行為過程的闡述
    根據前文生命主體的生長法則,人類日常行為也分為八個階段:思想體系、立志、感受記錄環境、行動、行為影響、環境反饋、記憶錄入、循環。不同的是,這八個階段幾乎都是瞬間,畢竟人不是樹懶,沒有那麼長的反射弧。第三、感受記錄環境在立志之後,會有意無意的感受和記錄周圍的環境,來決定「如何做」。在這個階段,我們會通過自身的感官,比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特別是視覺,來將所有信息錄入大腦,然後大腦快速運轉,搜尋有利於自己的因素和條件,進而通過邏輯分析,最終產生「如何做」這個觀點。
  • 《現代科學史》,科學的終極發展,對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
    如何客觀書寫在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歷程中佔據重要筆墨的科學史?如何用清晰筆觸完整、不偏不倚呈現科學史的發展進程與社會文化錯綜複雜的關係,確實需要作者的功力。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發現,到底對人類是福還是禍?更進一步說,科學成果如果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會不會變本加厲地成為合法合理的「殺人工具」,而讓科學蒙塵,讓科學家備受爭議!尤其是二戰中發生在歐洲大地上的納粹黨人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與納粹黨人堅決消除雅利安人內部的『缺陷者』行為同時出現」。
  • 海豚的繁殖行為與人類極為相似
    這是一個神話:雖然海豚可以與另一隻海豚形成終身的感情紐帶,但這種聯繫通常發生在兩隻雄性海豚之間。在性方面,他們絕不是一夫一妻制。海豚從繁殖中獲得快樂嗎?事實上,海豚似乎有著極其複雜的性生活和情感生活,這只是它們表現出奇怪的人類形象的一種方式。
  • 《垃圾之歌》垃圾是人類存在的標示,研究它可以了解人類各種行為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系是美國人類學和考古學重鎮,由考古學方法出發,研究人類學關注的現代垃圾,最終得出的人類行為模式既是人類學新的成果,同時又對古代考古學研究有重要的啟發。垃圾考古計劃除了對人類學理論和考古學研究有促進外,還大大拓展了考古學研究的時間範圍。
  • 葬禮並不是人類獨有的行為,人類也不是那麼獨一無二的生物
    科學家認為,抽象思維極其複雜,只有我們人類才具備這種思考能力。科學家推測稱,只有現代人類才會舉行葬禮儀式,或許與現代人類最接近的其他人屬物種也有存在舉行葬禮的行為。可是考古證據顯示,原始低等且腦容量很小的納勒迪人可能也會為逝者精心策劃葬禮。這不僅挑戰了我們對葬禮行為發展時間線的認知,還打亂了我們對現代人類與原始人之間差異的傳統認知。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後人類主義並非一個本質主義的概念,後人類主義之「後」,既非意味著時間上的先後,也不意味著徹底的否定與對立。現代技術的高度發展是後人類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徵。馬克思、海德格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人關於現代技術的追問,為辯證看待技術與主體性的雙重關係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一方面,技術的發展既能促進人的主體性解放;另一方面,技術也可能與資本結合從而形成對主體性新的壓抑。
  • 人類史:智人是人類的祖先嗎?人類文明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人類是如何能進化到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種群是如何構建秩序,從而形成社會的?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在自然界大部分動物都存在大量表親,只有人類是孤零零的。然而,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什麼現在只餘下智人的後代即我們呢?
  • 現代人類祖先有變?四種人類已經滅絕
    在地球上,現在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和熟悉傳統的「走出非洲」模式,現代人類最先是在非洲進行進化,然後通過分散到其他大洲去,大約在6萬年前,人類第一次走到了澳大利亞。科學通過DNA分析和其他化石鑑定技術,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將會改寫現代人類的起源,人類「走出非洲」模式將被否定。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丨丹尼爾·L·埃弗裡特摘編丨徐悅東人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語法是最先出現的,還是最後才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在這個階段,手勢和語調及意義最終會結合形成完整的人類語言,而這種整合可以傳遞突顯說話者要告訴聽話者的信息,這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極為重要,卻備受忽視。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裡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裡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
  • 【ICCV 2017論文筆記】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視頻中的人類行為?
    簡單來說,行為分類是要給一段分割好的短視頻(通常只包含一段人類動作)進行動作種類的分類,而時序行為檢測則主要針對較長的未分割視頻,除了要對視頻中人類行為的種類進行分類外,還需要定位動作的時序邊界。在這兩個方向中,該文則更注重對行為分類問題的討論。深度學習(或者說數據驅動的方法)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離不開各個領域中資料庫的發展,視頻行為理解領域亦然。
  • 人類現代英語漢語文字體系的形成和語言文字的邏輯關係原則
    在這個時候,圖畫式文字還沒有現代文字的發音標誌,都是形、聲、義一體的文字,是人類最樸素的交流語言,像羊的圖形,就是羊的意思,羊的叫聲也就是它的發音,馬的圖形就是馬的意思,馬的叫聲就是馬的發音,這時候的語言,全球通用的,哪兒都一樣,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全球通用,自然共知。
  • 真正的隨機性與人類行為無緣
    ,要令自身的行為完全不可預測是很難的。    新書《如何預測不可測之事》並不打算教你如何佔卜捉摸不定的自然現象——比如一個月後的天氣如何,又或者今年冬天會下幾場雪。如果將其命名為《怎樣看破那些總想出其不意者的難以預測的舉動》,倒是更貼近書中內容,代價是有可能把缺乏耐心的讀者嚇跑。作者威廉·龐德斯通主張,人們越是想刻意做出難以預測的行為,他們的決策就離真正的隨機性越遠,就可以根據一定的規律予以識破。
  • 海豚的繁殖行為與人類極為相似
    這是一個神話:雖然海豚可以與另一隻海豚形成終身的感情紐帶,但這種聯繫通常發生在兩隻雄性海豚之間。在性方面,他們絕不是一夫一妻制。海豚從繁殖中獲得快樂嗎?事實上,海豚似乎有著極其複雜的性生活和情感生活,這只是它們表現出奇怪的人類形象的一種方式。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  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2000年至2005年,至少有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行為經濟學有關。但今年的諾獎,卻讓行為經濟學火了起來。行為經濟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
  • 你知道冬蟲夏草如何形成嗎?對人類是補品,對昆蟲卻是致命的!
    你知道冬蟲夏草如何形成嗎?對人類是補品,對昆蟲卻是致命的!冬蟲夏草對人體有著眾多的功效,它不僅可以抗腫瘤、抗疲勞,甚至還有美白祛黑等多種功效,那你知道冬蟲夏草是如何形成的嗎?對人類是補品,對昆蟲卻是致命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動物繁殖是本能,人類生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性的?
    生命能夠得以延續,這是因為繁殖行為,動物雖然沒有人來那麼聰明的大腦,但是很多物種都有固定的交配季節,只要到了時間它們的身體就會發出各種信號,找到最心儀的交配對象繁衍後代,以延續它的家族。可見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的繁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學習呢?
  • 《現代科學史》,科學的終極發展,對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
    如何客觀書寫在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歷程中佔據重要筆墨的科學史?如何用清晰筆觸完整、不偏不倚呈現科學史的發展進程與社會文化錯綜複雜的關係,確實需要作者的功力。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發現,到底對人類是福還是禍?更進一步說,科學成果如果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會不會變本加厲地成為合法合理的「殺人工具」,而讓科學蒙塵,讓科學家備受爭議!尤其是二戰中發生在歐洲大地上的納粹黨人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與納粹黨人堅決消除雅利安人內部的『缺陷者』行為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