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是同名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的原著,榮獲日本文壇最高榮譽直木獎。書裡共收錄六篇野坂昭如的經典短篇作品:《螢火蟲之墓》、《美國羊棲菜》、《焦土層》、《育死嬰》、《探戈舞曲》、《可憐的孩子》。
故事發生在二戰背景下,戰爭時平民老百姓是無力的,尤其失卻父母的幼小兒童是最可憐的,無依無靠如螻蟻般掙扎著生存,艱難度日。流離失所的孩童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最底層生理上的需要(食物、水、睡眠)都得不到滿足。如馬斯洛理論指出的,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人之間的冷漠、淡薄、殘忍被戰爭無數倍放大。所以才會出現《育死嬰》裡為了拿到食物久子拋下親妹妹文子不管最終導致其死亡;《螢火蟲之墓》裡親戚榨乾兄妹母親所託財物後冷言嘲諷、不聞不問、不顧兄妹死活;《探戈舞曲》裡高志像牛一樣反芻不停把食物吞吐咀嚼抵抗飢餓。戰爭裡普通人的閃光點隨困頓社會消失,書裡看不到希望的光芒,每個人都被動亂的時局拉向命運的深淵。小人物身不由己,在大時代的波濤巨浪下毫無聲息地被吞噬,註定了悲慘的結局。第一個短篇故事《螢火蟲之墓》是整本書裡相對溫情的,清太節子兄妹倆在戰爭中失去親人後相依為命,防空洞裡的螢火蟲在黑夜裡閃著光,可他們倆卻終究敗給戰時無情的命運,沒有看到自己人生的光。
野坂昭如用平白寫實近乎殘忍的細節勾勒,不動聲色地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模樣,揭露了人性的扭曲虛偽和醜惡,引人落淚沉思,這是一本讓我不忍再讀第二遍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