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省會依舊是內陸地區「唯一的出路」!

2021-01-21 騰訊網

強省會這個詞彙通常與內陸省份相關聯,內陸地區一些省會城市可以比肩東部沿海大城市,但內陸地區的地級市與東部沿海的地級市又呈現了另一種差別。內陸地區市域之間的差距正逐漸被人重視。

在發展的歷程裡,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強省會模式,但通過現實邏輯分析強省會是內陸地區發展的最佳選擇。

武漢

為什麼會有強省會?|強省會的意義

強省會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並不突出,一些大城市因為歷史遺留本身實力就很強,這無可厚非,那什麼是強省會呢,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強省會的本質是:省域資源和政策傾斜於省會城市發展,這就產生了省會與地市的差異加大。

而強省會通常出現在內陸省份中,而東部沿海地區卻極其少見這是為什麼呢?

我國夜間衛星燈光圖

時間先回到改革開放前,改開前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相對平衡,這主要得益於「三線建設」,和抗日時期我國工業等全面內遷的結果。相對平衡的情況下,又普遍較窮,這就出現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也啟動了改革開放,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而地方基建、物流時效,便決定了產業的發展,而全球化的主要通道是「海運」,顯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擁有了巨大的地理區位優勢。

圖示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也逐漸由「均衡化」轉向「側重沿海」,這一點從我國前幾批開放的特區名單中就可以捕捉到。

沿海、特區開放城市

自此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伏筆就已經埋下了,隨著東部地區的崛起,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大,為此我國在21世紀先後啟動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三項大戰略從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區域發展,進一步加大了內陸地區的發展力度。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我國中部崛起全面啟動,東部地區佔全社會固定投資額才自改革開放來首次降至50%以下,為45.7%,同期中部為22.2%,西部為21.2%。

受到扶持的東部,快速崛起,東部地區站在了風口下,想不發展都難。因此今天我們看到一個奇妙的現象,東部一些地級市經濟發展甚至比內陸省會還發達。

東亞夜間衛星燈光圖

東部經濟發展如火如荼,顯然東部地區將對內陸形成強大的虹吸力,大量的內陸人口、資源流向東部,這給內陸地區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四川、河南等內陸人口大省,在改革開放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扮演著「勞動力輸出地」的角色,人口大量流失,家鄉誰來建設?強省會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發芽生長了,這是內陸強省會的背景。

通過重點傾斜資源、政策於省會城市,使得省會城市加快發展,以省會為中心留住省內人口、資源,為爭取政策打下基礎。這是強省會模式的基本邏輯。

資源要傾斜勢必會造成省域經濟不平衡,這是一個「取捨問題」但除了強省會,內陸地區別無選擇,如果全面均衡,勢必會導致人口、資源流失加劇。顯然強省會這一戰略,對中西部來講實屬「無奈之舉」。

強省會多年的正確案例|

四川成都便是強省會的典範之一,四川地處內陸又是人口、資源大省,大背景下四川面臨著很嚴峻的考驗,而1997年四川重慶攜帶萬縣等地區直轄,這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四川建設強省會的步伐,而今天的四川成都已然證明了強省會的正確性。

成都

而地處中部的江西,卻很少提強省會,相對均衡的江西,卻呈現出另一種面貌。

強省會內陸發展正確的道路|論述

2020年下半年,中部多個省份的自貿區獲批,獲批的背後卻凸顯江西的尷尬,我們可以從下圖中明顯看出,與江西接壤的省份都已獲批自貿區,而江西卻十分尷尬,這直接反應了當前以南昌為首的江西呈現的另一種形態。

環江西自貿區

安徽全域加入長三角迎來新機遇,福建、廣東本身就是東部強省,湖南過去側重於長沙的發展,今天長沙也沒有讓湖南失望,萬億GDP足證長沙的實力,而武漢的武漢更是衝進了前十城,並有希望成為第五城,但江西呢?省會南昌的聲音很弱,這使得江西的人口、資源流失在同等環境下比臨近省份要高許多,這主要是江西省會不強,地市也不強,雖然全省差異不大,但對外卻沒有明顯的競爭力,這使得江西的話語權和競爭力及爭取政策的底氣要慢半拍。

我們通過瀏覽器搜索「南昌為什麼沒」的關鍵詞,前三分別是:沒發展起來、沒存在感、沒好大學。

這些都反映了南昌發展速度與周邊有著明顯的差異,長沙、武漢早已身處萬億城市俱樂部,而南昌GDP卻還在為衝刺6千億而努力,顯然地處中部的南昌「落伍了」。

但江西各市的經濟發展還是相對均衡的,但沒有一個強大的核心,怎麼去留住人才和資源呢?今天的江西值得思考了。

江西各市GDP數據(2019)

而再往內陸走的四川成都卻呈現了另一種活力,四川西部第一大省,四川抗戰時期就被譽為「中國大後方」,沿海先行和重慶直接,讓四川開啟了「強省會」戰略,而成都受到省內的鼎力支持,再被西部大開發所帶動起來,這些年成都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從一座盆地城市成長為「具有全國強競爭力的新興西部超級城市」。

雖然強省會讓四川經濟形成了不均衡的場景,但多年孵化成都已經結束,2018年四川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的省域發展新戰略在此基礎下再加碼「建設經濟副中心」,這意味著四川未來的經濟發展將走向全面均衡化,而作為省會的成都也開啟東進,全力輻射省內地級市,多個地級市積極承接成都產業,成都周邊顯然已經被成都所帶來起來了。

四川五大經濟區

而四川強省會的過程中,成都越來越強,使得四川人口流失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省域資源、人才有了一個「家的選擇」留住人口、資源才是省內發展的根本,而成都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將釋放這些資源,用以反哺省內城市,而這一幕正悄悄的開始

內陸地區受制於地理地貌的硬性限制,發展強省會,省會再反哺省內地級市依舊是內陸地區發展最為正確的道路。

你覺得內陸地區走強省會是正確的嗎?

相關焦點

  • 強省會成了內陸的「唯一出路」,剩下的地方怎麼辦?
    在優質資源有限、城市競爭加劇的態勢下,越來越多的內陸省份只能舉全省之力推進 「強省會」戰略。一批西部省會城市也迎來了人口爆發式增長。西安人口總量達1295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448萬人,成功躋身全國人口前十強城市。陝西全省常住人口3952.9萬人,每3個陝西常住人口就有1個在西安。
  • 它是西北部地區的經濟強省,是內陸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邊境,省會烏魯木齊是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在內陸省級行政區的面積上居首位,約166萬平方公裡,佔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新疆位於歐亞大陸腹部地區,周圍5600多公裡,歷史上的古絲綢之路通過這裡,具有重要的通道地位,現在第二座「歐亞大陸橋」通過這裡,有些重要戰略地位。
  • 江西強省會從交通做起
    反觀江西省,省會南昌的經濟總量僅在6000億級別徘徊,成為東部「經濟窪地」的局面,已經在所難免。近日,江西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於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看下來,最明顯的意圖就是要加強省會南昌的區位優勢和交通能力,強省會戰略十分明顯!南昌 圖片來源:新華社先定個小目標:打造兩個都市圈意見中首先明確了兩個具體目標。
  • 我國區位「最好的」內陸省會,不是西安成都,未來或成國際大都市
    在我們國家,每一個省確立省會都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會綜合地理位置、城市規模、城市歷史、交通情況、戰略地位等多個因素,挑選出全省發展潛力最大的那座城市作為省會,沿海地方的省會的大部分是海附近,天生有交通便利的對外開放的優勢,往往是廣州、杭州、上海等國際大都市,不能成為內陸省的省會,在不同位置的環境的影響下
  • 它是西北部地區的經濟強省,是內陸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邊境,省會烏魯木齊是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在內陸省級行政區的面積上居首位,約166萬平方公裡,佔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新疆位於歐亞大陸腹部地區,周圍5600多公裡,歷史上的古絲綢之路通過這裡,具有重要的通道地位,現在第二座「歐亞大陸橋」通過這裡,有些重要戰略地位。
  • 內陸地區的企業如何享受一般納稅人核定徵收政策呢?
    內陸地區的企業如何享受一般納稅人核定徵收政策呢?就目前全國的經濟發展規模來看,大體上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態勢。雖說北方經濟模式在逐漸改革,西部內陸地區也在大力投資發展,但整體的經濟發展趨勢可能還會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廣西歷史,靠廣東割肉才由內陸變成沿海省份,為何省會遷到南寧?
    862年唐朝將嶺南地區分為嶺南西道和嶺南東道,廣西屬嶺南西道。宋朝時在嶺南設置廣南路,宋太宗後期將廣南路分為廣南西路和廣南東路,分別簡稱廣西和廣東,廣西和廣東之名都始於此。元朝時廣西屬湖廣行省,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這是廣西建省之始。1376年明朝設置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桂林,廣西之名就正式固定下來了。清朝設置廣西省,省會是桂林。
  • 唯一擁有兩個車牌代號的省會城市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特大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特大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2017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面積1.46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600餘萬人,GDP超1.3萬億元,城鎮化率達70.6%。
  • 我國交通「最牛」的兩座省會,都號稱中國第一,到底哪座更強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財富的最初的道路",在城市交通的建設是尤其重要的,很多城市的經濟發展,同時致力於積林風自己的交通狀況得到改善,但如果我們的交通最牛"的兩個省會,你知道嗎?這兩個城市都被稱為中國第一,你覺得哪個更強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沿海省會城市福州,為何知名度遠不及內陸城市合肥?
    福州和合肥,一個是經濟發達的福建省的省會,一個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安徽省的省會;一個是沿海城市,一個是內陸城市。2018年合肥全年接待國內遊客1.28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721.62億元(資料來源:《合肥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5個強勢沿海省,僅浙江杭州是強省會
    綜合人口與影響力,取個整算30個主要地區沒問題。本文的強勢沿海省,就是全省有兩個以上的城市進入GDP30強的沿海省:省會,一般來說,因為行政優勢,通常集中了全省的政策、資金乃至人才優勢,因此,省會發展的比省內其他城市好是正常情況。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沿海各省紛紛湧現逆襲省會的城市。
  • 東部沿海諸省也開始效仿中西部來打造強省會,這兩個最可能成功!
    而新一線城市榜單也可以認為是強省會戰略成功的寫照,在2020年新一線15城中,可被成為強省會的有成都、武漢、西安、鄭州、長沙、合肥6個,再加上雖是直轄市,實質也是省級體量,事實上的強省會重慶。中西部強省會城市在榜單中佔據了半壁江山。
  • 首位度中部省份墊底,鄭州就不算是強省會了?
    強省會近十年來是城市發展的熱門話題,所謂的強省會就是指中西部內陸省份集中全省之力來發展一城,省會城市集中了全省優質的資金,人才等優勢資源。成為代表該省參與全國城市競爭的唯一選手,又是各省構建省級城市群的核心。強省會無疑是成功的,談起強省會,一般來講指的就是這6個省會:成都、武漢、西安、鄭州、長沙、合肥。
  • 我國區位「最好的」內陸省會,不是西安成都,未來或成國際大都市
    在我們國家,每一個省確立省會都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會綜合地理位置、城市規模、城市歷史、交通情況、戰略地位等多個因素,挑選出全省發展潛力最大的那座城市作為省會,沿海地方的省會的大部分是海附近,天生有交通便利的對外開放的優勢,往往是廣州、杭州、上海等國際大都市,不能成為內陸省的省會,在不同位置的環境的影響下
  • 河北省唯一內陸港 石家莊內陸港正式開港(組圖)
    中廣網石家莊4月6日消息(記者明慧通訊員王建勳楊雙彥)今天上午,在河北省省長郭庚茂的宣布下,石家莊內陸港正式開港了。這標誌著石家莊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口岸,此後進出口貨物的到岸地或出發地都可以直接填寫石家莊而不用中轉了。
  • 沿海省會城市福州,為何知名度不及內陸城市合肥?
    福州和合肥,一個是經濟發達的福建省的省會,一個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安徽省的省會;一個是沿海城市,一個是內陸城市。2019年合肥全年接待國內遊客14606.23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2036.43億元(資料來源:《合肥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我國交通「最牛」的兩座省會,都號稱中國第一,到底哪座更強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財富的最初的道路",在城市交通的建設是尤其重要的,很多城市的經濟發展,同時致力於積林風自己的交通狀況得到改善,但如果我們的交通最牛"的兩個省會,你知道嗎?這兩個城市都被稱為中國第一,你覺得哪個更強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非省會城市逆襲省會,並非沿海城市專利,這座內陸城市也可能實現
    中國城市經濟版圖現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東部諸省基本都是雙中心甚至多中心發展,省會城市首位度很低!甚至有些省份的省會城市在省內也拍不到第一,如濟南低於青島,南京低於蘇州!但在中西部省份,確實絕對的一城獨大,很難有非省會城市的經濟總量能夠佔到省會城市的一半甚至更多。
  • 福建省建立後,為何省會選擇福州,而不是更強的廈門?
    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陸省份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內陸省份基本上是省會之一,沿海省份有很多城市,內陸如湖北省武漢市、河南省鄭州市等,武漢市一直超越不了湖北省其他城市,位居河南省第二的洛陽經濟總量幾乎是鄭州的一半,福建省建立後, 為何省會選擇福州,而不是更強的廈門?
  • 福建正式開啟強省會時代,萬億GDP城市要來了
    根據福建省統計局數據,2019年,福建省人均GDP為107139元,除港澳臺地區外,僅次於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排名全國第五。由於各個地區發展較為平衡,福建各地區的人均GDP在全國範圍都可以拿得出手。去年,福建成為全國僅有的所有地級市人均GDP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2020年上半年,福建人均GDP在全國範圍內依舊躋身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