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省會這個詞彙通常與內陸省份相關聯,內陸地區一些省會城市可以比肩東部沿海大城市,但內陸地區的地級市與東部沿海的地級市又呈現了另一種差別。內陸地區市域之間的差距正逐漸被人重視。
在發展的歷程裡,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強省會模式,但通過現實邏輯分析強省會是內陸地區發展的最佳選擇。
武漢
為什麼會有強省會?|強省會的意義
強省會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並不突出,一些大城市因為歷史遺留本身實力就很強,這無可厚非,那什麼是強省會呢,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強省會的本質是:省域資源和政策傾斜於省會城市發展,這就產生了省會與地市的差異加大。
而強省會通常出現在內陸省份中,而東部沿海地區卻極其少見這是為什麼呢?
我國夜間衛星燈光圖
時間先回到改革開放前,改開前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相對平衡,這主要得益於「三線建設」,和抗日時期我國工業等全面內遷的結果。相對平衡的情況下,又普遍較窮,這就出現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也啟動了改革開放,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而地方基建、物流時效,便決定了產業的發展,而全球化的主要通道是「海運」,顯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擁有了巨大的地理區位優勢。
圖示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也逐漸由「均衡化」轉向「側重沿海」,這一點從我國前幾批開放的特區名單中就可以捕捉到。
沿海、特區開放城市
自此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伏筆就已經埋下了,隨著東部地區的崛起,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大,為此我國在21世紀先後啟動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三項大戰略從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區域發展,進一步加大了內陸地區的發展力度。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我國中部崛起全面啟動,東部地區佔全社會固定投資額才自改革開放來首次降至50%以下,為45.7%,同期中部為22.2%,西部為21.2%。
受到扶持的東部,快速崛起,東部地區站在了風口下,想不發展都難。因此今天我們看到一個奇妙的現象,東部一些地級市經濟發展甚至比內陸省會還發達。
東亞夜間衛星燈光圖
東部經濟發展如火如荼,顯然東部地區將對內陸形成強大的虹吸力,大量的內陸人口、資源流向東部,這給內陸地區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四川、河南等內陸人口大省,在改革開放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扮演著「勞動力輸出地」的角色,人口大量流失,家鄉誰來建設?強省會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發芽生長了,這是內陸強省會的背景。
通過重點傾斜資源、政策於省會城市,使得省會城市加快發展,以省會為中心留住省內人口、資源,為爭取政策打下基礎。這是強省會模式的基本邏輯。
資源要傾斜勢必會造成省域經濟不平衡,這是一個「取捨問題」但除了強省會,內陸地區別無選擇,如果全面均衡,勢必會導致人口、資源流失加劇。顯然強省會這一戰略,對中西部來講實屬「無奈之舉」。
強省會多年的正確案例|
四川成都便是強省會的典範之一,四川地處內陸又是人口、資源大省,大背景下四川面臨著很嚴峻的考驗,而1997年四川重慶攜帶萬縣等地區直轄,這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四川建設強省會的步伐,而今天的四川成都已然證明了強省會的正確性。
成都
而地處中部的江西,卻很少提強省會,相對均衡的江西,卻呈現出另一種面貌。
強省會內陸發展正確的道路|論述
2020年下半年,中部多個省份的自貿區獲批,獲批的背後卻凸顯江西的尷尬,我們可以從下圖中明顯看出,與江西接壤的省份都已獲批自貿區,而江西卻十分尷尬,這直接反應了當前以南昌為首的江西呈現的另一種形態。
環江西自貿區
安徽全域加入長三角迎來新機遇,福建、廣東本身就是東部強省,湖南過去側重於長沙的發展,今天長沙也沒有讓湖南失望,萬億GDP足證長沙的實力,而武漢的武漢更是衝進了前十城,並有希望成為第五城,但江西呢?省會南昌的聲音很弱,這使得江西的人口、資源流失在同等環境下比臨近省份要高許多,這主要是江西省會不強,地市也不強,雖然全省差異不大,但對外卻沒有明顯的競爭力,這使得江西的話語權和競爭力及爭取政策的底氣要慢半拍。
我們通過瀏覽器搜索「南昌為什麼沒」的關鍵詞,前三分別是:沒發展起來、沒存在感、沒好大學。
這些都反映了南昌發展速度與周邊有著明顯的差異,長沙、武漢早已身處萬億城市俱樂部,而南昌GDP卻還在為衝刺6千億而努力,顯然地處中部的南昌「落伍了」。
但江西各市的經濟發展還是相對均衡的,但沒有一個強大的核心,怎麼去留住人才和資源呢?今天的江西值得思考了。
江西各市GDP數據(2019)
而再往內陸走的四川成都卻呈現了另一種活力,四川西部第一大省,四川抗戰時期就被譽為「中國大後方」,沿海先行和重慶直接,讓四川開啟了「強省會」戰略,而成都受到省內的鼎力支持,再被西部大開發所帶動起來,這些年成都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從一座盆地城市成長為「具有全國強競爭力的新興西部超級城市」。
雖然強省會讓四川經濟形成了不均衡的場景,但多年孵化成都已經結束,2018年四川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的省域發展新戰略,在此基礎下再加碼「建設經濟副中心」,這意味著四川未來的經濟發展將走向全面均衡化,而作為省會的成都也開啟東進,全力輻射省內地級市,多個地級市積極承接成都產業,成都周邊顯然已經被成都所帶來起來了。
四川五大經濟區
而四川強省會的過程中,成都越來越強,使得四川人口流失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省域資源、人才有了一個「家的選擇」留住人口、資源才是省內發展的根本,而成都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將釋放這些資源,用以反哺省內城市,而這一幕正悄悄的開始。
內陸地區受制於地理地貌的硬性限制,發展強省會,省會再反哺省內地級市依舊是內陸地區發展最為正確的道路。
你覺得內陸地區走強省會是正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