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的衝擊
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衝擊有:由於身體外形的變化,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們也希望能儘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儘快擺脫童年時的一切扮演新的社會角色,獲得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種新的追求中他們感到種種困惑。
其次,由於性的成熟,青少年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和興趣,萌發了與性相聯繫的一些新的情緒體驗,滋生了對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開表現這種願望和情緒,所以,體會到一種強烈的衝擊和壓抑。
元認知監控
元認知監控是指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而自覺的監視、控制和調節的過程。
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
青少年期個體的認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能用更加抽象、複雜和獨特的方式來認識自己。
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四個方面:生理因素;認識水平;成功及失敗經驗的積累;父母的自我概念傾向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
整合水平
盧文格把自我發展過程劃分為8種,而成年期自我發展主要經歷4個階段,依次為:遵奉者水平、公正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整合水平是自我發展的最高階段,只有極少數人能達到這一水平。
認知實用成分
巴爾特斯智力的雙重過程模型認為智力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即認知機械成分和認知實用成分。其中認知實用成分可看成晶體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為個體在後天環境中積累的知識、信息或經驗。由於受文化知識水平所決定,認知實用成分的畢生發展將隨著知識經驗的愈益豐富而不斷增長。
親密關係
當友誼和愛情等親密關係建立起來之後,人們總是期待這種關係能夠持久維持。但實際上,維持這種關係需要雙方付出很多的努力。
為了使親密關係讓雙方滿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平等。平等是親密關係維持的重要條件之一,按照公平理論,在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中,人們的付出應該與其收益成正比例。
(2)歸因。決定人們對親密關係是否滿意的另一個因素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方式。
(3)溝通。除了由不平等誘發的緊張和消極的歸因傾向,夫妻或其他形式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溝通。
(4)嫉妒。Hupka認為嫉妒是指當個體自我概念有關的重要關係受到真實的或想像的威脅時,個體會產生的一種消極的情緒反應。
相似性
相似性是指人們傾向於喜歡那些與自己具有相同態度和價值觀的人,並與之表現相互吸引。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又稱自我展露,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他人,與他人共享自己內心的感受與信息。
適當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對你的喜歡,自我表露也必須注意分寸,過分的表露會讓人不舒服。
利他行為
在有些情況下,受助者並不感謝助人者,有時候反而以怨報德,利他者也懷疑自己的助人行為是否適當,局外人也沒有讚賞利他者的表示,即利他行為會產生消極後果,在兩種情況下利他行為會產生消極後果:
(1)當利他行為對利他者有利時;
(2)當利他行為對受助者有傷害時。
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
利他行為是一種不期待回報的行為。
變態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又叫異常心理學,是將心理科學應用於對心理障礙,包括對其產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療進行研究的一個心理學分支學科。
心理不健康的分類
個體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兩類,神經症屬於心理不正常的範疇,心理正常又分為兩種狀態: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有三種情況: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可疑神經症。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變態心理學是研究異常心理和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分支學科。心身疾病又稱為心理生理障礙,狹義上的心身疾病是指一組軀體疾病,其發病、發展、轉歸和防治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心理障礙,是指心理過程和機能受阻,這種障礙既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包括器質性的改變;心理疾病,是從醫學的角度理解心理異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來反映人的心理異常。
強迫觀念
強迫觀念是OCD的核心症狀,是指反覆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不需要的或多餘的;患者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動,積極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惱和焦慮。
PTSD的症狀學標準
PTSD的診斷標準有:
(1)由嚴重的威脅性或災難性的應激事件引起;
(2)精神障礙發生於創傷後3至6個月內;
(3)臨床以反覆重現創傷性體驗、持續性迴避和警覺性增高為主要症狀,並有焦慮、抑鬱、對創傷性經歷的選擇性遺忘等。
似動知覺
時針的運動很慢,所以人們只能看到相對靜止(時針),實際上時針還是運動了。似動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主要形式有動景運動(Phi運動)、自主運動、誘發運動、運動後效。從似動的定義可知,時針的運動不屬於似動。
知覺恆常性
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範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印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這就是知覺恆常性。
似動現象
似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似動的主要形式有動景運動、誘發運動、自主運動和運動後效。
電影畫面和動感的霓虹燈廣告本身並沒有真實的連續位移,而被知覺為連續位移,屬於似動。具體地說,它們屬於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相繼呈現時,我們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運動,這是動景運動。火車的行駛和時針的轉動都是真實的運動。
遺忘症患者
遺忘症患者表現為自由回憶、線索回憶、再認等方面的明顯缺陷,但是,他們在殘詞補全的測驗中,完成的狀況卻接近於正常人。
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又稱活動記憶、操作記憶,是人在進行某項工作或活動時連續流動的記憶。它是由若干個短時記憶,按時間順序組合而成的一個連續加工系統。巴德利和希奇認為,工作記憶包括中央執行系統、視覺—空間初步加工暫存器和語音環路三個成分。
幼兒期兒童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
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是幼兒言語發展的集中表現。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有兩個主要發展趨勢:(1)從對話語向獨白語發展;(2)從情境語向連貫語發展。幼兒期是兒童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獨白語與連貫語的發展是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無意識記
幼兒初期的兒童無意識記佔優勢,凡是兒童感興趣的,印象鮮明,強烈的事物就容易記住,讓記憶服從於一定目的還有困難;在教育影響下,幼兒晚期的兒童有意識記和追憶的能力才逐步發展起來。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是嬰兒依戀存在的一種類型,這類嬰兒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母親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緊張、不安的表現;當母親回來時,也往往不予理會,表示忽略而不是高興,自己玩自己的。有時也會歡迎母親的回來,但時間非常短暫。因此,實際上這類嬰兒對母親並未形成特別親密的情感聯結。
小學生自我評價的發展
從順從他人的評價到有獨立的見解;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能夠對多方面的優缺點進行評價;從評價外部特徵到具有評價內心品質的初步傾向;在整個小學階段,兒童自我評價總的發展趨勢是從評價的具體性向抽象性,從外顯行為向內部世界過渡;(小學生自我評價的穩定性逐漸提高。
二年級小學兒童
二年級的小學兒童已能明確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一員,能逐步把集體的要求轉變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體的榮譽轉變為自己的榮譽,服從集體的要求,完成集體所交給的任務。
阻抗
精神分析認為,離奇的症狀和扭曲的行為其實都是潛意識衝突的表現。要想解除症狀,精神分析師就必須捕捉到這些衝突。但是在深入潛意識的過程中,越接近癥結,病人就越想逃離。這種逃離的力量就是阻抗,是任何精神分析治療中都會出現的必然現象。阻抗的表現包括:遲到、遺忘、沉默、攻擊治療師、不付報酬。
人格結構
榮格(Jung)從整體上把握個體發展的歷程,將人格分為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人格發展的動力
性本能是人格動力的觀點來自弗洛伊德;自卑感是人格動力的觀點來自阿德勒;榮格認為人格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動力系統,其動力源泉則是心理能量;社會文化和規範是自我心理學派或者社會文化學派認為的人格發展的動力。
性別角色偏愛
性別角色偏愛指對與性別角色相聯繫的活動和態度的個人偏愛。兒童雖然常常偏愛與自己性別相同成員的活動和角色,但並不總是如此。
客體關係理論的代表人物
從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到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轉變是將理論重心從以生理驅力為取向轉向以人際關係為取向。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精神醫學家克雷恩、馬勒、英國精神病學家克哈特等。
他們認為一個人與他人的交往方式是在早期童年的人際交互作用中建立的,而這種交往方式將反覆出現在其一生的社交互動中,成為一種穩定的人際交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