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525」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即為「我愛我」,提醒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核心內容是:關愛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己,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成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進而愛別人,愛社會。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青少年標準
兒童標準
心理異常該怎麼識別呢?
目前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存在誤解,不到藥物治療的程度就不承認自己存在心理異常。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準
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準
心理測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尚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
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標準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
社會適應性標準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如果個體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我們可以根據下面的標準(心理問題評估標準圖),初步對可能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甄別:
當然是否為心理異常不能隨便給下定論,這關係到個體對自我的認識,關係到其生活。
「潼南巴川」這樣做!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
我校為更好進行相關教育,特制定了「重慶市潼南巴川中學校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系列計劃」,該計劃針對學生的特殊時期--青春期制定,力求讓我們的學生在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做到快樂學習,進而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另外我校設有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與指導中心,主要以預防學生出現心理異常現象為主,盡力做到早發現、早行動。如果有學生家長發現學生的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可以積極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經驗。我們衷心希望每一位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