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流傳日本的唐代佛教藝術品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舉辦的《國寶》特展(展期為10月3日至11月26日),是日本四十一年來規模最大的特展。特展被分為四期,每一期都精彩紛呈。如今,特展進入到第四期。
日本的文物收藏和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中國的國寶基本都是博物館的藏品,而日本國寶裡有很大一部分是寺院的聖物。日本很多寺院傳承千年,很少人為破壞,而且會把從中國唐宋時代請回的文物代代珍藏,所以很多在中國早已失傳的文物,在日本反而可以看到。在國寶展前三期的文章裡,筆者著重介紹了一些日本寺廟中的文物珍品,如《吉祥天女像》(中國唐代或日本奈良時代,藥師寺藏,第一期展示)、曜變天目茶碗(南宋,龍光院藏,第二期展示)、《猿鶴觀音像》(南宋牧溪畫,大德寺藏,第三期展示)等,都是藝術史上的名品。同樣,第四期(11月14日至26日)裡也有很多頂級的藝術珍品。
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途徑是佛教。僧人無子嗣,以法脈傳承為嗣,所以他們特別注重學習和傳承佛法。唐代鑑真大師六次東渡,多次遭遇海難,甚至付出雙目失明的代價,也要把佛法東傳。日本的僧人也是冒著生命危險渡海西來學習,把佛法和法器帶回日本。僧人們努力傳法學習,一個附帶效應是把當時的佛教藝術帶到了日本。佛教教義複雜,經文卷帙浩繁,不利於向一般大眾傳教,於是雕塑、繪畫等藝術都成了傳教的手段,因為好看的東西總會吸引人。中國唐代是佛教的極盛期,從龍門到敦煌都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成就,但中國沒有收藏佛教藝術品的傳統,除了石窟之外少有珍貴文物傳世。日本則一直注重保留各種從中國請回的佛教藝術品,將其當做聖物世代珍藏。
在國寶展的第四期上,有很多難得一見的古代佛教藝術精品,筆者最推崇的是京都世界遺產東寺收藏的《兩界曼陀羅圖》。中國的佛教來自於印度,在佛法興盛的唐朝,不光是有唐玄奘西天取經,印度也有很多高僧來華傳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人,他們在唐朝被封為國師,史稱「開元三大士」。他們傳來的佛法分為《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兩個系統。不空的華人弟子惠果才智卓絕,同時獲得了兩部經書的傳承,他將兩套系統合二為一,創造出了唐代的密宗(唐密)。唐密內容複雜,系統嚴密,為了易於理解,惠果把兩部經書裡描繪的世界景象繪製成了兩界曼陀羅圖像。804年,日本僧人空海來華學習,拜師於惠果門下,惠果將佛法精要盡皆傳授之後,令其帶著佛像和曼陀羅圖回日本傳教。空海回日本後開創了真言宗,成為日本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宗教門派之一。之後數十年內,還陸續有僧人來華修習密教,求道解惑,終於把惠果的唐密在日本保留了下來,而中國的唐密則逐漸銷聲匿跡。
本次國寶展的《兩界曼陀羅圖》是兩幅大畫,畫心高達1.85米,上面畫了大量神佛形象,工筆華麗之極,堪稱皇皇巨製。這是東寺西院的傳世品,製作於公元九世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彩色兩界曼陀羅。由於畫上沒有題記,所以日本在評審國寶時,定其為平安時代日本的作品。然而現在學者逐漸開始認為其製作於中國唐代,可能是僧人宗叡於公元865年請回日本的。筆者仔細觀察後,也認為這是唐代的佛畫,因為古人複製畫像並非是複印,而是重新繪製,這就不可避免的有作者的筆法和思路在裡面,會和原始作品有區別。這兩幅兩界曼陀羅有極強烈的印度繪畫風格,卻見不到任何日本佛畫的痕跡,這在日本流傳的古畫中獨樹一幟。作者肯定見過並臨摹過很多印度佛畫,當時日本畫家只怕沒有這樣的條件,因為他們能看到的都是中國佛畫,而中國畫家卻是有這個條件的,因為唐朝和印度交流很多,能看到一手的資料。另外,《兩界曼陀羅圖》其中一幅作品裡,有各種各樣的神仙,在這些神仙裡,能看到西方的十二星座、印度的神靈,還有中國本土的二十八星宿,卻沒有日本的神靈,可見《兩界曼陀羅圖》很可能是在中國繪製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兩界曼陀羅圖》不但是傳世最大最華麗的唐代繪畫,更是中國藝術史上堪比《清明上河圖》的極致之作。(謝田)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