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王羲之代表作品展:《喪亂帖》最為珍貴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書法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太高,所以歷朝都對名家的書法作品珍重收藏,尤其是書聖王羲之之所以被稱作書聖,就在於他把書法變成(公元303-361年)的作品,那更是要反覆揣摩。對王羲之的推崇,不僅在國內持續了一千多年。從唐代開始,王羲之的書法也在日本受到追捧,並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書法風格。

作者:謝田


王羲之《喪亂帖》(宮內廳)

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福岡縣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場名為「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的盛大展覽,把日本歷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和日本早期書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了一次系統展示,堪稱是今年東亞最重磅的展覽之一。在中國,最重要的王羲之作品是故宮收藏的神龍本《蘭亭集序》,在日本,最重要的王羲之書法是宮內廳收藏的種藝術,他創造出率意的行書,讓書者既能兼顧規則,又能用字體本身表達出複雜的心理變化,由理入情,將書寫上升為書道。而《喪亂帖》無論是從情緒還是手法,都近乎完美的體現了王羲之,是天皇家世代珍藏的寶物。

《喪亂帖》平時極少展出

《紫紙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奈良國立博物館)

中國古代的藝術,一開始並不是為了而藝術,而是為了「通神」而藝術。為了溝通天人,上古的先民嘗試了各種方法,從獸面猙獰的青銅器到溫潤晶瑩的玉器不一而足。古人最終發現,溝通天人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寫《歷代名畫記》,一上來不說畫,而是說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造化不能藏其秘,神怪不能遁其形」,可見在古人心中,文字是可以通神的。文字出現之後,玉器逐漸成了飾品,而青銅器上有了大段寫給祖先和神靈的銘文。

因為文字有其自帶的神聖屬性,所以中國歷代首屈一指門類就是書法,其次是和書法的「近親」繪畫。我們知道,上古書家從李斯寫小篆開始,名人輩出,鍾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大部分都是朝廷重臣,哪怕到了蒙古人的元朝,寫字最好的趙孟頫也是官居一品,封爵魏國公。畫家雖然不那麼出名,但是歷代畫家都有名錄,世代傳承有案可查。

由於書法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太高,所以歷朝都對名家的書法作品珍重收藏,尤其是書聖王羲之(公元303-361年)的作品,那更是要反覆揣摩,能寫的有點像就是人生的大成就了。像臺北故宮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雖然是唐摹本,但在古時候被當作真跡,是元清兩朝皇帝摯愛的珍藏,乾隆皇帝更是照著它摹寫了一輩子,奉之為天下第一寶物。

中國如此重視書法,對周邊的漢字文明國家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日本古代沒有文字,其文明的起源就來自於漢字,漢光武帝下賜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到現在還是日本國寶。到了隋唐時期,日本大量收購以王羲之為首的中國名家書法,朝野上下書風極盛,到後來甚至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書法風格,但也是漢字書法史上的重要一環。

從2018年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福岡縣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的盛大展覽,把日本歷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和日本早期書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了一次系統展示高度,加之摹拓精妙,就連蟲子蛀壞的地方或紙邊殘破之處也被精心描繪出來,堪稱是今年東亞最重磅的展覽之一。筆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深感不虛此行。

中國的書法,以王羲之為書聖,所以任何關於書法的收藏,一定首看王羲之。王羲之的年代距今一千七百年,他的真跡早已無存,現在留下的作品中,最好的要數唐代宮廷製作的摹本。唐代的宮廷摹本和今天影印出來的效果差不太多。古人的做法是晴天在黑暗的屋子裡,把書法真跡貼在窗戶上,用一張薄紙蒙住,這樣書法筆跡在強光下可以看得很清楚,然後用描邊的方法將字跡複製下來,再一點點的填墨。好的摹本,能連真跡上的墨痕濃淡,乃至於毛筆的飛白,全部都摹下來,和手寫的幾乎一樣。

這是唐代獨有的複製技術,宋代以後會用刻本複印,資料傳播更廣,但是再也無法做到唐代那樣和真跡幾乎一樣的效果了。在中國,流傳至今最重要的王羲之作品是故宮收藏的神龍本《蘭亭集序》,在日本,最重要的王羲之書法是宮內廳收藏的《喪亂帖》,是天皇家世代珍藏的寶物。由於《喪亂帖》太過貴重,所以極少展出,這次從2月10日展到3月11日,算是很長時間了。

鑑真東渡時傳入日本

《紫紙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奈良國立博物館)

《喪亂帖》的流傳十分有序,日本史書《扶桑略記》記載,鑑真東渡帶來真跡一帖,據日本學者考證應該就是《喪亂帖》。公元756年聖武天皇駕崩之後,光明皇后將二十卷王羲之與日本書法施捨入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其中應該就有」特展之上,共有四幅件唐摹王羲之作品出展,除了著名的《喪亂日本另一件流傳有序的名跡《孔侍中帖》(前田育德會藏,展期為3和。這兩卷書帖都曾經借出過,然後於延曆三年(784年)歸還,於是被蓋上了「延曆敕定」的印章。《孔侍中上的印章蓋在帖子中間,上的因蓋在邊緣,只能看到一半,這說明《喪亂以前是一個長卷,後來被截斷了,今天只能看到剩下的一部分。

《喪亂帖》之外,還有兩幅小作品《妹至帖》和《大報帖》,都是日本世代流傳的唐代精摹,屬於上品,可見日本自古就對雖然被截斷了,但是其水平極高,是王羲之公認的之一。學界連《蘭亭集序》都有過爭議,因為其筆法太慢,算計複雜,不像是酒後書法推崇備至。
日本的書法,一上來就是跟著唐人學習但是對《喪亂帖》,那就只有一片叫好之聲,因為無可挑剔。王羲之的作品有幾種不同的面貌,國家寶藏裡介紹過遼寧省,大約到了公元八世紀,日本最高《萬歲通天帖》,那裡面就有王羲之的,但是風格單純質樸,應該是早期不成熟的作品。勾摹極佳,而且作者成熟,情緒表達到位,但可惜線條便僵,似乎是根據臨本摹的。唐代摹的王羲之未必就是王羲之原貌,因為王羲之的作品早在東晉就會有人仿製,唐代之前戰亂又多,不知道毀了多少,也不知道唐人看到的王羲之作品有多少是臨本或仿本。臺北故宮藏的《快雪時晴帖》的底本十有八九是臨本,《孔侍中帖》可能也是這個情況。

《喪亂帖》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但摹的無可挑剔,而且它的底本就是真跡,上面有梁代名家徐僧權的鑑定籤名。《喪亂帖》的內容共有三帖:喪亂、二謝、得示,是三封書信被摹拓在了一張紙上。其中《喪亂帖》說的是王羲之得知祖墳遭到破壞時的痛苦感受,內容是這樣的:「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這一整篇文字齊全,能讀懂,情緒、內容、字體三者高度契合,是極其罕見的。唐人摹王羲之書法水平已經接近唐朝了。這次展覽上有奈良國立博物館的《紫紙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2月27日-4月8日),大概是公元741年的作品,上面的金字楷法精緻,放在唐朝也是上乘。到了公元九世紀,日本出了三位大,往往是只看字而不看文,一封書信如果有破損蟲蛀,那麼剩下幾個字就摹幾個字,不考慮讀者閱讀的連貫性,所以王羲之作品很多都是讀不懂的,像同一張紙上的《二謝帖》,雖然有筆者的姓氏在裡面,但就是讀不順暢,應該是缺了字所致。

有人考證這篇文字寫於公元357年,那時王家在琅琊的祖墳遭到兵火破壞,時年五十歲的王羲之書道已然大成,卻無力為祖宗做些什麼,心中難過之極,寫出的字全都由心而發,雖然痛徹心扉,寫到筆下卻成了酣暢淋漓。從書寫方式來看,王羲之是左手拿著捲紙,右手一列列豎著寫的,筆法豐富多彩,字體變化多端,一會兒左旋轉,一會兒右旋轉,有時上下兩個字會連起來,中間的連筆仿佛是滑雪者從山上滑下來一樣,有極強的運動感。

在欣賞書法的時候,作者的情緒和書寫的狀態是觀察的重點。書法是人驅動毛筆家,號稱平安三筆,分別是嵯峨天皇、空海和橘逸勢。空海是在長安學習過的,擅長各種書體,在紙絹以上的空間裡進行三維立體運動,經過一定時間中國被人稱為「五筆和尚」,他回到日本之後,留下的作品大多是草書筆記。這次痕跡。以筆者的《喪亂帖》而言,它是平面靜止的掛軸,但是要欣賞的,卻是立體運動的場景:王羲之如何手執毛筆?筆頭粗細如何?他怎麼拿紙?手寫的運動是如何進行的?哪裡緩?哪裡急?寫的時候是什麼心情?能看到這些,就是真正的欣賞了。以前都說讀書法是「見字如面」、「親晤古人」,其道理就在這裡。

多部唐摹王羲之書法

了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的空海《金剛般若經開題殘卷》(通期展示),是草書的私人學佛筆記,墨色極新,甚至能看清筆法,完全是唐人風貌,但可能由於不是給人看的作品,所以字體沒有變化,筆力也軟。與此相比,嵯峨天皇的《光定戒牒》(寫於823年,通期展示)就完全是另一個風貌了,其筆力遒勁瀟灑,真、草、行三種書體變化,完全是唐代書法宗師的風範。帝王親筆、水平高超、加上唐風的用印,鑑證了千年前僧家戒牒的形式,合歷史性、藝術性、考古性三種價值於一體,是令人讚嘆的至寶,放在中國也是最頂級的了。
公元894年,由於唐朝內亂,日本結束了遣唐使制度,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文化摸索之路。日本的書法也從此走上一條獨特的道路,在墨法、字型等方面頗有創新,很是值得一看。平安中後期的小野道風和藤原行成等日本書法家,在借鑑王羲之的基礎上形成了圓潤的「和風」字體,筆法雖有簡化,在美感上還是有獨到之處的。另外日本的造紙完全繼承並發揚了「唐紙」的工藝,砑花灑金,華麗至極,這次展出的《元永本古今和歌集》(通期展示),紙張工藝之精美華麗,比同時期的北宋砑花紙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耳目一新。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書聖王羲之」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中新網1月23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東京國立博物館成立140周年,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NHK等聯合主辦,朝日新聞社特別協力的「書聖王羲之」展覽於1月21日下午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 王羲之唯一真跡《喪亂帖》,差點陪葬武則天,如今卻在日本博物館
    不止是《蘭亭序》,其實王羲之的很多作品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如今唯一流傳於世間的真跡,只剩下了《喪亂帖》。與王羲之擅長的行書作品不同,《喪亂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喪亂帖》,顧名思義,這是王羲之在極度悲傷時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
  • 美術研究|伍劍:我讀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行草書尺牘《喪亂帖》是其最具代表意義的書作之一。現存王羲之《喪亂帖》為唐摹本,雙勾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現收藏於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應該可以認為,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為鑑真和尚東渡時帶去。
  • 王羲之藝術水平最高的《喪亂貼》(高清大圖,單字放大)
    《喪亂帖》《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
  • 這樣寫《喪亂帖》,很容易上手!
    《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與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2006年3月於上海博物館舉辦《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 專訪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大展,一覽從唐風到日本的書法傳承
    這場2019開年第一大展匯聚了177件中國和日本的書畫珍品,自1月16日開幕以來,卻因臺北故宮借出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引發多方在網絡上就「國寶」外借的動機和文物的運輸保護等問題的巨大爭議。對此,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東京國立博物館書法史主任研究員富田淳表示:「王羲之的《蘭亭序》雖為巔峰傑作,但因被唐太宗帶入昭陵陪葬,只在世間留存了296年。
  • 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書法展 顏真卿何以超越王羲之
    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超越王羲之的名筆:顏真卿」大展完整梳理了中國書法史  顏真卿何以超越了王羲之  最近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超越王羲之的名筆:顏真卿」大展,大批書畫重寶齊聚一堂,堪稱一二十年一遇的書畫界盛事,迅速引發社會關注。
  •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
    》,從九州國立博物館走出來的時候,我查看了一下展覽換展的信息,確定了《孔侍中帖》展覽的日期後,我立刻定了3月24日從北京飛往福岡的機票。八大山人手札(三)這次展覽在日本福岡九州國立博物館,展覽的名字叫做《王羲之與日本書法
  • 九州國立博物館の王羲之書法展
    九州國立博物館位於天滿宮景區內,靠近「曲水流觴」。該館為全日本繼東京、京都、奈良之後的第四大國立博物館。
  • 王羲之《喪亂帖》單字釋義
    喪亂:指因時局動蕩或戰爭而引發的禍亂喪亡。此詞《詩經》中頻見,如《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大雅·雲漢》:「天降喪亂,饑饉荐臻。」 日本 堯延法親王( 1677—1719)臨
  • 日媒: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展」參觀人數已超過10萬
    截至2月8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的入場者超過了10萬人。據日經中文網2月11日報導,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穀真美向成為第10萬名參觀者的東京公司職員倉持英樹贈送了展覽會圖錄等禮品。
  • 東京國立博物館《三國志》文物展掠影
    近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此次在東京帝國博物館的展覽將進行至9月16日,此後還計劃赴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在海外眾多展陳中國藝術的博物館中,日本的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場館。各中原有,固然有其地理優勢(中日一衣帶水)、文化優勢(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長期影響),但更根本的或許是日本博物館內藏有的眾多「國寶級」中國文物,及每年都定期推出的優質中國藝術大展。其中,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便是一例。
  • 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在海外眾多展陳中國藝術的博物館中,日本的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場館。各中原有,固然有其地理優勢(中日一衣帶水)、文化優勢(中國文化對日本的長期影響),但更根本的或許是日本博物館內藏有的眾多「國寶級」中國文物,及每年都定期推出的優質中國藝術大展。其中,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便是一例。
  • 奢華如絹帛的頂級宋紙 現身九州國立博物館「大倉家族藏品展」
    近日,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了「大倉家族藏品展」(展期為10月2日到12月9日),展出了大倉集古館百年藏品的精華。謝田大倉集古館是日本東京一家專門收集日本及東亞、東南亞等地美術品的博物館,開館於1918年。其創建者叫大倉喜八郎(1837-1928),他是日本明治時期的極為成功的實業家。
  • 王羲之真跡雖28字,卻是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地位堪比蘭亭序!
    不過在我國的臺北博物館裡有一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雖然只有26個字,但是地位堪比《蘭亭序》!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肯定也知道臺北博物館的作品是王羲之的哪一幅書法作品吧?這幅書法作品是《快雪時晴帖》,全長只有23公分,寬不足15公分,雖然整幅書法作品只有28個字,是1600多年前王羲之寫的一封信,便是這幅書法作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非常的高,因此這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快雪時晴帖》也被稱為是臺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我們看到上面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年代的久遠呢?
  •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喜迎中國「紫檀制六角亭」(組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與日本九州博物館副館長光安常喜先生共同為紫檀珍品「六角亭」落戶日本九州博物館揭幕。  2007年1月31日,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迎來了尊貴的中國客人。  陳麗華女士的這一舉動來源於2005年中國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館慶,在那次慶典上,陳麗華館長將中國紫檀博物館館藏的五件珍貴的紫檀作品,包括「紫檀制天壇」、「紫檀制故宮萬春亭」、「紫檀制故宮角樓」、「紫檀制山西飛雲樓」、「紫檀制六角亭」,分別贈送給中國故宮博物院、美國史密森研究院、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德勒斯登博物館及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
  • 日本天皇夫婦參觀顏真卿展,現場感慨「珍貴的東西啊」
    (觀察者網訊)中國國寶、有「天下第二行書」美譽的顏真卿真跡《祭侄文稿》目前仍在日本東京展出,該藏品由臺北故宮博物院交流送展。 據日本每日新聞2月20日消息,日本明仁天皇夫婦當天晚間前往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
  • 這些作品下的王羲之,你們認識嗎?
    這些作品下的王羲之,你們認識嗎?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