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唯一真跡《喪亂帖》,差點陪葬武則天,如今卻在日本博物館

2020-12-18 不見長安舊少年

說起王羲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後世尊稱其為「書聖」。他曾師從衛夫人,在書法上博採眾長,推陳出新,擅長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尤以行書著長。然而,儘管王羲之書法作品十分優雅飄逸遒美健秀,引得不少人前來收藏臨摹,但其實隨著政權更迭,王羲之很多的真跡早就在輾轉中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如今已知的王羲之唯一的真跡,是藏於日本的《喪亂帖》,這可以稱得上「法書第一」的國寶,在唐代差點陪葬武則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書聖」唯一流傳真跡

說起王羲之的真跡,或許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他寫下的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但是《蘭亭序》在歷史記載中,在唐太宗駕崩後就不知所蹤了,如今我們欣賞到的,其實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臨摹版。不止是《蘭亭序》,其實王羲之的很多作品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如今唯一流傳於世間的真跡,只剩下了《喪亂帖》。

與王羲之擅長的行書作品不同,《喪亂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喪亂帖》,顧名思義,這是王羲之在極度悲傷時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那麼究竟是何事讓王羲之如此悲傷,寫下這時行時草的《喪亂帖》的呢?

原來,王羲之的家族是一個世家大族,十分注重自己家族的祖墳,但是當時正值亂世,戰爭頻發,王羲之家族的祖墳在「五胡亂華」時被多次損毀,王羲之得知消息後,卻不能前往修整列祖列宗的墳墓,一股悲傷和憤慨湧上心頭,於是提筆寫下了流傳後世的《喪亂帖》。

《喪亂帖》一共只有六十二個字,原文為「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短短數語,就透露出王羲之濃濃的悲傷之情。

因為寫帖時緒不平,感情由壓抑到後來的激烈,所以王羲之筆下的《喪亂帖》先行後草,時行時草,根據其字體的變化和墨跡的深淺不一,足以看出王羲之當時極其悲痛的心情。

曾深受皇室喜愛

上文我們就曾提到,王羲之的真跡被很多人收藏和臨摹,說明王羲之也算是一個紅人,有很多「迷弟迷妹」追捧。而王羲之的「迷弟迷妹」們來歷大都不簡單,比如東晉末年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魏晉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唐朝的唐太宗,武則天等,這些人大都出生於皇室或是極其富貴家族,而且都十分喜愛王羲之的作品,其中甚至不乏有一些人窮極一生去收集王羲之的真跡。

其實到了唐朝,王羲之的真跡流傳在世間就已經很少了,在僅存的作品中就包括傳世之寶「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和「法書第一」《喪亂帖》,貴為皇帝的唐太宗也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將王羲之的一些真跡搜集到宮中悉心珍藏。

這些真跡中,唐太宗尤愛《蘭亭序》,甚至在臨死之前,奄奄一息地囑咐子孫,將《蘭亭序》放入自己的枕頭,隨自己一起入葬,這也是歷史上明確記載《蘭亭序》的最後蹤跡。

雖為女子,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是十分欣賞王羲之的書法,她甚至請了很多大師名匠臨摹篆刻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並且對被譽為「法書第一」的《喪亂帖》尤為喜愛。多次表示在自己作古後,要將這幅聲譽極高的草書作為陪葬品帶入墓中。

但最後卻因為種種意外,《喪亂帖》最終沒有成為隨葬品被時光塵封,而是流落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的國寶。

顛沛流離,藏於日本

原本應該是中國的國寶,或是流傳百世供後世觀賞,或者是成為帝王皇室的隨葬品一起被埋入土中的《喪亂帖》,究竟為何會在顛沛流離中來到日本,最終成為日本的國寶呢?眾所周知,唐代是一個十分開放的朝代,當時唐朝統治者的對外政策也十分開明,中日兩國交好,中日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因此一度來到高潮。

因為唐朝的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日本曾經多次派出遣唐使漂洋過海來到唐朝,學習唐朝的經濟,文化,這些遣唐使來到中國,自然入鄉隨俗,慕名學習了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為一代書法大家,王羲之自然是聲名遠播,這些來自日本的遣唐使中,有一些也觀摩了王羲之留下的真跡,並對其十分敬佩,稱讚有加。

後來在日本遣唐使回國時,為了展現大國風採,皇室最終決定將王羲之親手寫下的《喪亂帖》送給了日本,並由遣唐使帶回國內。自此,《喪亂帖》結束了在政權更迭和戰火紛飛中的顛沛流離,作為展現大國風採和兩國交好的禮物,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

如今,《喪亂帖》作為王羲之唯一留在世間的真跡,仍被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為了品味王羲之書法的神韻,有很多書法熱愛者不遠萬裡來到日本,只為能夠看一看書聖王羲之留下的真跡。

王羲之筆下的《喪亂帖》,結構上虛實相生,字體厚重與靈動相間,章法肆意靈動,從此就可以看出王羲之極深的書法造詣,人們在觀賞臨摹時,仿佛感受到了王羲之當時極其悲傷的情緒。只是讓人有些唏噓的是,這幅被稱為「法書第一」的傳世之寶,在顛沛流離中,最後成為了日本的國寶。

書聖王羲之已逝去千年,或許對後世最大的遺憾就是在一次次戰亂和政權更迭中,王羲之的真跡大都不見蹤跡,再難現世,唯一流傳下來的真跡,被譽為「法書第一」的《喪亂帖》也成為了日本的國寶,被珍藏於日本的藏館之中。但王羲之作為一代書法名家,他的作品在歲月的洗禮中仍閃耀著不滅的光輝,展示著歷史的積澱和中國文化的底蘊。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王羲之代表作品展:《喪亂帖》最為珍貴
    王羲之《喪亂帖》(宮內廳)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福岡縣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場名為「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的盛大展覽,把日本歷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和日本早期書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了一次系統展示,堪稱是今年東亞最重磅的展覽之一
  • 王羲之真跡雖28字,卻是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地位堪比蘭亭序!
    ,但是遺憾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不知道下落何處,我們如今能看到的都是臨摹作品!不過在我國的臺北博物館裡有一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雖然只有26個字,但是地位堪比《蘭亭序》!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肯定也知道臺北博物館的作品是王羲之的哪一幅書法作品吧?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
  • 美術研究|伍劍:我讀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行草書尺牘《喪亂帖》是其最具代表意義的書作之一。現存王羲之《喪亂帖》為唐摹本,雙勾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現收藏於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應該可以認為,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為鑑真和尚東渡時帶去。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真跡:寫62個字,被日本視為國寶1300年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多,草書、行書、楷書他都有涉獵,書法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王羲之早年曾跟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辦了一批獨立的學校。他的作品有《姨母帖》、《橘帖》、《快雪時晴帖》,還有《黃庭經》、《曹娥碑》,以及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可以說是王羲之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雖然只是草稿,卻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距今1667年前,農曆三月份的普通一天,時任東晉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王羲之藝術水平最高的《喪亂貼》(高清大圖,單字放大)
    《喪亂帖》《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
  • 一個王羲之寫的便條的臨摹本,被日本皇室當做秘寶珍藏了1300多年
    王羲之的行書出色,一笑就多講一點。今天要介紹的,是《喪亂貼》。《喪亂貼》現存於日本。首先我們要說明一點:《喪亂帖》雖然在日本,但這個還真不是日本人搶的。日本史書《扶桑略記》記載,鑑真東渡曾帶來王羲之真跡一帖。後來據日本學者考證這真跡就是《喪亂帖》。不過也有人說是開元盛世期間,日本遣唐使從中國帶回去的。由於它並非真跡,也不是什麼名家摹本,所以當時唐朝人也不在意。
  • 「書聖王羲之」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日本文化廳長官近藤誠一、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穀真美、每日新聞社社長朝比奈豐、NHK(日本廣播放送協會)會長松本正之等為展覽開幕剪彩。各界來賓和觀眾共1200餘人出席了開幕式活動。  主辦方歷經長達4年多的策劃,籌組了來自日本宮內廳、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及民間收藏的王羲之作品的歷代版本和部分王羲之、蘭亭雅集等相關書畫作品163件,蔚為大觀。
  • 王羲之《喪亂帖》單字釋義
    喪亂:指因時局動蕩或戰爭而引發的禍亂喪亡。此詞《詩經》中頻見,如《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大雅·雲漢》:「天降喪亂,饑饉荐臻。」 日本 堯延法親王( 1677—1719)臨
  • 這樣寫《喪亂帖》,很容易上手!
    《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與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2006年3月於上海博物館舉辦《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 日本正倉院所藏王羲之《二謝帖》雜糅拼湊之作,疑為贗品
    前後文字扞格不通的日本藏《二謝帖》2006年,珍藏於日本皇室正倉院,為聖武天皇心愛之物的《二謝帖》,在日本流傳了1300多年後回到上海展出,國人始得一睹此帖之真顏。(《中國書法全集》19卷)《二謝帖》為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唐代雙鉤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此帖與《喪亂帖》、《得示帖》合裱於一卷,總稱為《喪亂帖》。《二謝帖》至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楊守敬任駐日欽使隨員時,始將「喪亂三帖」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書界所知。
  •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
    》,從九州國立博物館走出來的時候,我查看了一下展覽換展的信息,確定了《孔侍中帖》展覽的日期後,我立刻定了3月24日從北京飛往福岡的機票。八大山人手札(三)這次展覽在日本福岡九州國立博物館,展覽的名字叫做《王羲之與日本書法
  • 盡善盡美——王羲之的書法人生
    王氏一門皆善書,因為年代久遠,現存唯一一張那時候的書法大家的真跡是一張王羲之遠方侄子王珣的書法《伯遠帖》。」王羲之的書法流傳至今已經看不見任何真跡了,如今我們想要感受他那「龍跳天門,虎臥鳳閣」的書法風採只能透過唐宋時期書法家臨摹留下的作品了。別人臨摹的都這麼好看,真跡可以仿佛!
  • 王羲之《平安帖》,雖只有4行27字,卻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而王羲之一生當中書法代表作非常的多,比較有名的有《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等等,而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幅書法作品是王羲之的《平安帖》,這幅書法作品如今珍藏在了我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館,雖然只是唐朝著名書法家的摹本,但是也是百分之百的還原了王羲之的真跡,所以我們通過唐朝摹本也能間接的也解到王羲之筆法的精妙。
  • 王羲之的書法為何受到歷代帝王和書法大家的推崇?
    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東晉琅琊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後人尊稱為「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 王羲之書法手札全集(帶釋文)
    王羲之頓首頓首。」帖前引有跋,「臣十代再從伯祖晉右車將軍羲之書」,是王羲之後裔唐武則天時期王方慶所附。《姨母帖》,行楷,硬黃紙本,縱26.3釐米,橫53.8釐米,藏遼寧博物館。《姨母帖》原跡已無,現存的是唐代的墨跡鉤填摹本,行草書尺牘帖。
  • 盤點:在日本博物館的十大中國寶藏,每件都價值連城,令人痛惜!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進行了瘋狂洗劫和掠奪。專家研究發現,二戰中日本從中國掠奪了6000噸黃金,從東南亞各國也掠走1萬噸黃金,並且從中國掠走了10萬件珍貴文物。圖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如果要問除中國之外,哪個國家收藏中國文物最多,那答案必然是日本。
  •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楊守敬評《二謝帖》云:「《三希堂》所摹絕佳,陰陽向背,轉折起止之妙,宣洩已盡。學者從此尋玩,可悟用筆之法。」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 《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遊曳間馳縱無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