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羲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後世尊稱其為「書聖」。他曾師從衛夫人,在書法上博採眾長,推陳出新,擅長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尤以行書著長。然而,儘管王羲之書法作品十分優雅飄逸遒美健秀,引得不少人前來收藏臨摹,但其實隨著政權更迭,王羲之很多的真跡早就在輾轉中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如今已知的王羲之唯一的真跡,是藏於日本的《喪亂帖》,這可以稱得上「法書第一」的國寶,在唐代差點陪葬武則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書聖」唯一流傳真跡
說起王羲之的真跡,或許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他寫下的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但是《蘭亭序》在歷史記載中,在唐太宗駕崩後就不知所蹤了,如今我們欣賞到的,其實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臨摹版。不止是《蘭亭序》,其實王羲之的很多作品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如今唯一流傳於世間的真跡,只剩下了《喪亂帖》。
與王羲之擅長的行書作品不同,《喪亂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喪亂帖》,顧名思義,這是王羲之在極度悲傷時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那麼究竟是何事讓王羲之如此悲傷,寫下這時行時草的《喪亂帖》的呢?
原來,王羲之的家族是一個世家大族,十分注重自己家族的祖墳,但是當時正值亂世,戰爭頻發,王羲之家族的祖墳在「五胡亂華」時被多次損毀,王羲之得知消息後,卻不能前往修整列祖列宗的墳墓,一股悲傷和憤慨湧上心頭,於是提筆寫下了流傳後世的《喪亂帖》。
《喪亂帖》一共只有六十二個字,原文為「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短短數語,就透露出王羲之濃濃的悲傷之情。
因為寫帖時緒不平,感情由壓抑到後來的激烈,所以王羲之筆下的《喪亂帖》先行後草,時行時草,根據其字體的變化和墨跡的深淺不一,足以看出王羲之當時極其悲痛的心情。
曾深受皇室喜愛
上文我們就曾提到,王羲之的真跡被很多人收藏和臨摹,說明王羲之也算是一個紅人,有很多「迷弟迷妹」追捧。而王羲之的「迷弟迷妹」們來歷大都不簡單,比如東晉末年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魏晉南北朝的梁武帝蕭衍,唐朝的唐太宗,武則天等,這些人大都出生於皇室或是極其富貴家族,而且都十分喜愛王羲之的作品,其中甚至不乏有一些人窮極一生去收集王羲之的真跡。
其實到了唐朝,王羲之的真跡流傳在世間就已經很少了,在僅存的作品中就包括傳世之寶「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和「法書第一」《喪亂帖》,貴為皇帝的唐太宗也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將王羲之的一些真跡搜集到宮中悉心珍藏。
這些真跡中,唐太宗尤愛《蘭亭序》,甚至在臨死之前,奄奄一息地囑咐子孫,將《蘭亭序》放入自己的枕頭,隨自己一起入葬,這也是歷史上明確記載《蘭亭序》的最後蹤跡。
雖為女子,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是十分欣賞王羲之的書法,她甚至請了很多大師名匠臨摹篆刻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並且對被譽為「法書第一」的《喪亂帖》尤為喜愛。多次表示在自己作古後,要將這幅聲譽極高的草書作為陪葬品帶入墓中。
但最後卻因為種種意外,《喪亂帖》最終沒有成為隨葬品被時光塵封,而是流落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的國寶。
顛沛流離,藏於日本
原本應該是中國的國寶,或是流傳百世供後世觀賞,或者是成為帝王皇室的隨葬品一起被埋入土中的《喪亂帖》,究竟為何會在顛沛流離中來到日本,最終成為日本的國寶呢?眾所周知,唐代是一個十分開放的朝代,當時唐朝統治者的對外政策也十分開明,中日兩國交好,中日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因此一度來到高潮。
因為唐朝的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日本曾經多次派出遣唐使漂洋過海來到唐朝,學習唐朝的經濟,文化,這些遣唐使來到中國,自然入鄉隨俗,慕名學習了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為一代書法大家,王羲之自然是聲名遠播,這些來自日本的遣唐使中,有一些也觀摩了王羲之留下的真跡,並對其十分敬佩,稱讚有加。
後來在日本遣唐使回國時,為了展現大國風採,皇室最終決定將王羲之親手寫下的《喪亂帖》送給了日本,並由遣唐使帶回國內。自此,《喪亂帖》結束了在政權更迭和戰火紛飛中的顛沛流離,作為展現大國風採和兩國交好的禮物,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
如今,《喪亂帖》作為王羲之唯一留在世間的真跡,仍被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為了品味王羲之書法的神韻,有很多書法熱愛者不遠萬裡來到日本,只為能夠看一看書聖王羲之留下的真跡。
王羲之筆下的《喪亂帖》,結構上虛實相生,字體厚重與靈動相間,章法肆意靈動,從此就可以看出王羲之極深的書法造詣,人們在觀賞臨摹時,仿佛感受到了王羲之當時極其悲傷的情緒。只是讓人有些唏噓的是,這幅被稱為「法書第一」的傳世之寶,在顛沛流離中,最後成為了日本的國寶。
書聖王羲之已逝去千年,或許對後世最大的遺憾就是在一次次戰亂和政權更迭中,王羲之的真跡大都不見蹤跡,再難現世,唯一流傳下來的真跡,被譽為「法書第一」的《喪亂帖》也成為了日本的國寶,被珍藏於日本的藏館之中。但王羲之作為一代書法名家,他的作品在歲月的洗禮中仍閃耀著不滅的光輝,展示著歷史的積澱和中國文化的底蘊。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