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倉院所藏王羲之《二謝帖》雜糅拼湊之作,疑為贗品

2020-12-15 太史叨叨令
前後文字扞格不通的日本藏《二謝帖》

2006年,珍藏於日本皇室正倉院,為聖武天皇心愛之物的《二謝帖》,在日本流傳了1300多年後回到上海展出,國人始得一睹此帖之真顏。時人評價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用筆輕重緩疾富有變化,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中國書法全集》19卷)

《二謝帖》為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唐代雙鉤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此帖與《喪亂帖》、《得示帖》合裱於一卷,總稱為《喪亂帖》。《二謝帖》至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楊守敬任駐日欽使隨員時,始將「喪亂三帖」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書界所知。

《喪亂三帖》

但細心觀察之下,此帖疑竇叢叢,即《中國書法全集》之評價亦頗有矛盾處,草、行、楷間雜,不僅氣脈不通,語句更為詭異難解,釋讀其義竟至駁雜紛呈,莫衷一是。

啟功先生曾經明確提出質疑:《二謝帖》共五行,其文斷割,難以卒讀。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為一帖;末行為「左邊劇」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屬平抬內容,當為另一帖;三四兩行之中,筆跡仍有不合。」故,《二謝帖》「為摭拾諸帖摹搨而成。」(彭礪志著《尺牘書法——從形制到藝術》

風趣的大師

啟功曾經撰文,如《二謝帖》不僅前後文字扞格不通,且至少含三帖不同內容。日本著名書法家、漢學家、書法理論家西川寧在《〈喪亂帖〉年代考》認為《二謝帖》包含了《二謝帖》(二行)、《邵兒帖》(二行)、《左邊帖》(一行)三通尺牘和斷簡。

如此可大膽推測,《二謝帖》雖為唐人摹本,但實為集字而拼湊之作。或為唐代鉤摹者的練習作品亦未可知。

此為《三希堂法帖》中之《二謝帖》

其有力佐證為:真正的《二謝帖》一直在中國流傳有序,至明代尚有清晰記載,文徵明公亦曾目睹真跡。此事於明人李詡所著《戒庵老人漫筆》中有詳實記述,無論文字內容抑或書法風格均與日本之《二謝帖》大相逕庭。

《戒庵老人漫筆》卷五題為《右軍真跡》:「王逸少二謝帖真跡,七十六字,後有趙清獻公並蘇子容等跋。」此與《三希堂法帖》所刻之《二謝帖》完全符合,其文亦並無二致。

李詡之《戒庵老人漫筆》

「二謝書雲,即以七日大斂,冥冥永畢,不獲臨見,痛恨深至也,無復已已。武妹修載在道,終始永絕,道婦等一旦哀窮,並不可居處,言此悲切,倍劇常情,諸不能自任,未遂面緣,撫念何已,不具。羲之頓首。」

李詡記:「字畫並無殘缺,但墨氣已盡。」更寫明帖中兩字特點:「『斂』字上著草,右旁加『殳』,『具』字大類『之』字。」亦與原帖一一吻合。

李詡何以斷定此為王逸少真跡,蓋因此帖之上林林總總共有三十一跋,其中宋代名相趙與蘇頌之跋赫然其上。

宋代名相趙

趙工詩善書,蘇頌曾長期統管國家三館秘閣圖籍之事。《三希堂法帖》尚存有蘇頌在王羲之《二謝帖》上的題跋原文,更系此帖為《二謝帖》真本之確證。但何以不見趙之跋?竊恐此帖於乾隆時已有不測之虞。

據李詡所記,此帖曾經文徵明過目並大加讚賞:「此希世之寶也,每一字當得黃金一兩,其後三十一跋,每一跋當得白銀一兩。更有肯出高價者,吾不論也。」以文徵明的眼力與書法功力,後世其有幾人可匹敵?

名相蘇頌之跋

最可嘆惜者,此帖原是「顧山周氏先世物,子孫欲求售,……後典於閶門一富家,止得米一百二十斛,竟不知下落矣。惜哉!」

依文氏所言此帖當得76兩金並31兩銀,可惜竟落魄至如此地步。

筆者查閱明時米價,一斛初為10鬥,宋後為5鬥,而於蘇浙1斛曾為 2鬥5升。明末新米1鬥,折銀0.1兩,則此稀世珍寶即以600鬥成交,亦只合銀60兩。文公亦君子矣,何不收入囊中?

文徵明小像

或言三希堂所刻大王書中《二謝帖》,小王《新埭帖》,已見米家筆意,疑為米鬼捉刀,則米氏參照亦定為國中流傳之真跡,況米芾生於1051年,歿於1107年,與810—824年已經流轉於日本之帖毫無干係。

相關焦點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 《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遊曳間馳縱無羈。節奏《二謝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
  •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王羲之代表作品展:《喪亂帖》最為珍貴
    王羲之《喪亂帖》(宮內廳)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福岡縣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場名為「王羲之與日本書法」的盛大展覽,把日本歷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和日本早期書法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了一次系統展示,堪稱是今年東亞最重磅的展覽之一
  • 王羲之《喪亂帖》單字釋義
    《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本指哀號父母之喪,終身追念父母之恩。《北史》卷八三《文苑傳·樊遜》:」而衡性至孝,喪父,負土成墳,植柏方數十畝,朝夕號慕。」
  • 王羲之書法手札全集(帶釋文)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紙本,縱25.6釐米,橫21.5釐米。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曾為王時敏等遞藏,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文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王羲之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是其末年書。
  • 日本正倉院
    ,藏於正倉院的北倉,這就是正倉院珍寶最初的由來。,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是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之物。其中中國人熟悉的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之時就帶去了不少東西,鑑真帶去的物品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王羲之真跡行書一帖》和《王獻之真跡行書三帖》,但可惜的是,這件珍品後來卻不知所蹤。
  • 尊碑抑帖,何紹基否定王羲之背後的「碑帖之爭」
    然而就是這位當年以帖學入手,寫得一手工整館閣體的何紹基,在人到中年留下了他對王羲之「一傳特因天筆重,千秋誤盡學書人」的評價。這就奇怪了,何紹基這位帖學出身的人物為什麼要去否定王羲之的藝術價值?他這樣做是出於何種目的呢?
  • 日本正倉院特展中的盛唐印象
    正倉院原為奈良東大寺內的倉庫,現藏文物9000餘件,文物主體是聖武天皇(701-756)去世後光明皇后先後五次交由正倉院收藏的聖武天皇的遺物,其中包括王羲之書法等。是後,正倉院陸續有重臣、僧尼奉獻及來自中國隋唐兩朝、新羅、百濟等海外珍寶入藏。明治時代正倉院脫離東大寺,由宮內廳直轄。
  • 美術研究|伍劍:我讀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行草書尺牘《喪亂帖》是其最具代表意義的書作之一。現存王羲之《喪亂帖》為唐摹本,雙勾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現收藏於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應該可以認為,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為鑑真和尚東渡時帶去。
  • 王羲之《知念帖》!
    王羲之《知念帖》,6行66字,草書,收刻於《淳化閣帖》卷七、《大觀帖》卷七、《寶晉齋帖》卷三和《二王帖》等帖,存世有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本、玉煙堂帖和安思遠藏本等四個版本。
  • 聽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
    七月一日按我們現在是盛夏季節,為什麼它叫《秋月帖》呢?原來這和古代節氣 曆法有關係,那時候七月一日,剛剛入秋,王羲之讀到了朋友的信。古人有悲秋的心情,有感而發,回復了「忽然秋月」。書札中寫道「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特別是「遠涉」二字,讓陶喻之想起了王羲之曾經臨仿過的諸葛亮暮歲六出祁山北伐行軍途中,寫給胞兄諸葛瑾的《遠涉帖》。
  • 王羲之唯一真跡《喪亂帖》,差點陪葬武則天,如今卻在日本博物館
    如今已知的王羲之唯一的真跡,是藏於日本的《喪亂帖》,這可以稱得上「法書第一」的國寶,在唐代差點陪葬武則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喪亂帖》一共只有六十二個字,原文為「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短短數語,就透露出王羲之濃濃的悲傷之情。
  • 日本收藏中國的十大國寶!
    日本人形容這個碗,都是用"碗中宇宙"這種詞,說裡面仿佛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測。漢委奴國王金印黃金製品漢委奴國王金印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的。
  • 一個王羲之寫的便條的臨摹本,被日本皇室當做秘寶珍藏了1300多年
    而且,日本人帶回去的還是個「合集」——《喪亂帖》是一幅長卷剩下的一部分,又加上王羲之的《二謝帖》、《得示帖》摹本,三封書信被摹拓在了一張紙上,「三合一」拼版。——當初賣這個給日本人的商人可謂深諳消費者心理,買一送二的營銷手段放到今天也不過時。
  • 一本王羲之字帖,歷代皇帝爭相收藏,其贗品卻成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在我國的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的人才,而在書畫造詣方面最為出名的毫無疑問就是王羲之了,可以說,王羲之的每一幅書畫作品都是無價之寶的存在,也受後世中每個皇帝的喜愛,在王羲之所有作品中,除了為首的《蘭亭序》之外,還有一個作品受世人青睞,那就是《快雪時晴帖》,而且《快雪時晴帖》也是歷代皇帝們收藏的目標之一
  • 王羲之寫的快雪時晴帖
    如果說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那麼天下第二行書就一定要是王羲之寫的快雪時晴帖了,一年冬天恰逢大雪,王羲之在自己的小房子裡給自己的好朋友寫下了一篇簡短的書信,這一個書信整篇文章一共只有28個字,文章十分簡潔,整篇抒情,看起來淡雅和古典。
  • 王羲之的作品與羊欣存在相似,《黃庭經》通過拓本保留下來
    而另一方面,羊欣草寫的書跡可能看上去已經接近《十二月帖》的書法了。那貫穿於幾個字間不間斷的筆跡流動、那迅捷激越、無暇筆畫精密調整的筆的運動也一定是羊欣夜間草略之書特有特徵。東晉 王羲之 黃庭經有關羊欣的書法與《黃庭經》《十二月帖》有緊密關聯的推測可以從對這兩件作品流傳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 乾隆也有走眼的時候,收了一幅贗品《韭花帖》,還編進三希堂法帖
    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時候,收了一幅贗品《韭花帖》,還編進三希堂清代的帝王大都喜歡書法,但是能夠稱得上是發燒友的也只有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了,他不僅喜歡書畫,練習書法、繪畫,還有兩大愛好,一是喜歡收藏古代的名家字畫,二是喜歡在歷代名家字畫上題字蓋章
  • 臨古之二十——試臨王羲之十七帖之旃罽胡桃帖/虞安吉帖
    臨古之二十——試臨王羲之十七帖之旃罽胡桃帖/虞安吉帖 > 臨古之二十 ——試臨王羲之十七帖(選)之 旃罽胡桃帖/虞安吉帖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 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 益州刺史周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