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科學院士巴裡•布贊:中國到底多重要

2020-12-18 中國日報網

環球在線消息:近年來,在西方國際關係學界,關於中國是否重要的話題引發了眾多爭辯和論證。引發這場爭論的學者之一就是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傑拉德·西格爾。1999年,他曾在美國《外交》雜誌發表《中國重要嗎》一文。文章認為,中國不論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一個中等國家,西方對中國實力的估計被誇張了。西格爾生前最後的這篇論文,可能成了他最知名的論調。總體而言,說中國是「威脅」或「重要力量」的論點,顯然比說中國「不重要」的論點更佔上風。其實無論是「中國威脅」,還是「中國不重要」,都是西方學者站在自身立場上對中國崛起進行的解讀,兩者觀點雖然看上去相反,但背後邏輯卻殊途同歸,即如何準確定位中國的崛起。

2004年,英國著名學者、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巴裡·布贊組織幾位中國問題專家編寫了《中國重要嗎》一書,綜合中國及國際社會新的發展,從各個角度,重新審視西格爾的命題。作為國際關係英國學派的代表性人物,布贊如何理解中國的重要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堅持認為,應該把中國放在地區格局和世界格局中比較,認清中國對誰重要、如何重要、有多重要。

·中國的成功,更多表現為未來的潛力

記者:傑拉德·西格爾的主要觀點是,中國沒我們以為的那麼重要。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在西方人卻都在說中國是「威脅」,似乎沒人質疑中國的重要性了。

布贊:的確很有趣。但是我就不把中國看成威脅。或者說,威脅只是中國的崛起的一種可能———它也可能不是威脅,這取決於中國在崛起過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西格爾的觀點是,中國的發展吸引了過度的關注,它的力量以及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外界誇張了。他覺得,中國的成功,更多表現為未來的潛力,但在目前的階段,中國還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重要。我覺得在全球的層面上,他的觀點仍然可以成立;不過在地區層面上,中國現在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您在文章中提到,「對中國未來的估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對中國現實的認識,要取決於中國花多長時間實現其潛力,以及這一過程所依賴的結構有多穩固可靠」,您現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判斷?

布贊:很明顯,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很注意借鑑歷史的經驗,中國的領導者具備歷史眼光,他們不希望採取二戰前的德國或者日本的途徑去發展,也不希望走蘇聯的道路,不想讓崛起的中國被外界視為一個顛覆性力量。

我喜歡拿中國和德國做比較。中國和德國不具備美國那樣的條件———周圍只有兩個力量弱小的鄰國。中德兩國都是大陸國家,有很多鄰國,而且可以說有的還懷有疑慮。因此,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如何處理它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就顯得極端重要。戰前德國採取了戰爭的方式,最後其發展受到了周圍國家的遏制。如果中國的發展獲得周邊國家的支持,那麼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會取得相當有利的地位。

我們還可以參考印度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困於地區」之中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對立,俄羅斯很大的力量也被牽扯於處理與周邊的前蘇聯國家的關係上。中國與周邊實際是一個很需要研究的問題,這其中更大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和日本的關係。

·中日關係會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存在

記者:是的,一談到中國和周邊國家關係,似乎第一個就想到日本問題,目前中日關係可以說進入了一個僵局。

布贊:其實我認為中日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機遇。當然在當前,兩國關係步入了歧途。一方面,日本不願意正視歷史,希望歷史乾脆不存在;另一方面,中國民眾中的反日情緒也相當強烈,這需要審慎對待。在東亞,歷史並沒有消退,歷史仍然活在今天,這和歐洲的情況相當不同。而歷史對今天的地區關係造成嚴重影響,誰會從中受益呢?美國。所以我希望你們想一想:如果亞洲國家希望把美國長期「留在」亞洲,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這個地區始終處於不安定狀態,甚至處於焦點。(笑)。

相反,如果亞洲國家希望,美國的影響力在這個地區逐步減小,那麼最好的方法,是處理好中日之間的矛盾。目前做到這點很困難。人們似乎還沒充分認識到中日關係會影響美國在整個亞洲的存在。某種意義上說,只要中日之間不安定,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就是相當穩固的。

記者:您說的有道理,但是目前,美國在亞洲的存在是個事實,短時期內看不出美國會退出亞洲,而且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布贊:我們需要想一想,美國是如何處理它與眾多地區間的關係的。為什麼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是什麼讓它如此強大?一般看法是,美國是個大國,具有超強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意識形態實力等等。但是,我們認真檢視一下會發現,除了軍事實力外,美國的其他力量,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超強。比如,其經濟力量真的比日本或歐洲強大很多麼?而一個國家能夠成為超級大國,其實並不單純依靠它是多麼能打仗。

我認為,美國的另一種實力體現在:它是世界上唯一聲稱自己屬於任何地區的國家。比如,靠著這種實力,它合法地成為「歐洲」的一部分,合法地成為「亞洲」的一部分,合法地成為「西半球」的一部分。而且,美國相當聰明地創造了一個「宏觀—地區結構」,即所謂「亞太地區」。通過創造出這些概念,美國的活動範圍不斷拓展。對我來說,這種創造「社會結構」的能力,是美國超級實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任何別的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

·中國已經是具有全球影響的經濟大國

記者:現在更多的中國人傾向於用現實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國際問題,認為實力決定一切。但現實主義的邏輯有時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因此,不少中國學者開始注意英國學派的理論和觀點。

布贊:的確是這樣。在西方,關於現實主義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論,現實主義的方法無法解釋許多事情,特別是在全球化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很明顯不僅僅存在大國政治,也有對於共同繁榮、技術進步等等方面的追求。如果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純粹現實主義的世界裡,那麼就不會有國際空間站,不會有國家間的合作,不會有跨國組織,不會有全球經濟分工,所有國家都兵戎相見……我們不是生活在現實主義構造的世界裡。

我想,中國學者近年對英國學派(以及其他學派)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人越來越希望介入到國際論辯中來,而中國人顯然不希望做美國思想的奴隸。而英國學派的貢獻在於,它不把國際關係看成是權力相互牽制的體系,而是一個由國際機制所規範的社會,其規範並不僅僅是美國的、自由主義式的。

記者:那麼,從英國學派的觀點看,中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關係是怎樣的?

布贊:今天的國際社會不是本來就如此的,中國古代實行的世界體系,其實和歐洲的完全不一樣。中國100多年來在努力地調整自己以適應(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而國際社會卻在不斷變化。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接受了「主權」及「互不幹涉」的觀念,使自己適應了舊有的威斯特伐裡亞體系(指的是由幾個大國統治歐洲,由歐洲統治世界的世界體系)。但當中國完成這種調整後,國際社會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加入了市場因素,主權概念也因之有了新的內容。中國又開始迎頭趕上,比如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積極開展和東協的地區合作,學會在多邊框架中維護自己的利益等。在我看來,中國日益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活躍的「公民」。不過目前中國更關注自身的發展,不太熱心於在世界範圍發揮影響。

記者:我們最後回到開始的話題:今天,您認為中國是否重要?

布贊:我認為中國對誰重要,有多重要,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毫無疑問,幾年來的事實證明,中國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對於本地區而言,這種重要性更為顯著。現在要考慮的是,中國在世界上具有多大的作用。我認為,在經濟上,隨著中國參與世貿組織、製造業的不斷發展,兩年前的某些論點可能過時了,中國對於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有了實質性的提高;軍事上,中國的作用仍然不明顯,不過這對中國是件好事情;政治上,中國可以更有影響力,但中國似乎並不急於這樣做;文化上,很遺憾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沒有超過日本。因此總體而言,中國已經是具有全球影響的經濟大國,但其影響力在目前還不是全方位的。

巴裡·布贊,英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家,英國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安全項目主任,現任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係主任、教授。他在國際關係與世界理論、安全理論等方面建樹頗多,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近年來,他成為挑戰美國國際關係理論主導地位的領軍人物。(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英國科學院院士巴裡 布贊教授到吉林大學講學
    講學期間,巴裡•布贊以「形成中的世界秩序: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視角(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in the Emergent World Order)」為題作了學術報告,並與師生交流互動,
  • 科學+|中國工程院丁德文院士: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這一年,丁德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海洋環保產業在當時的中國,還屬於全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雖然尚未形成系統,但政府和市場在一點上已達成共識:廣闊的市場和商業前景。
  • 義大利巴裡——一個重要的宗教和商業中心!
    法西斯時代的巨大海濱被戲稱為古巴哈瓦那的Malecón,但它實際上位於人口稠密的普利亞大區巴裡,而城市的形狀被比作一隻伸展翅膀的鷹的形狀。俯瞰亞得裡亞海約40英裡,深度為13公裡。它是一個重要的宗教和商業中心,被定義為「東方之門」,在歷史和城市遺產方面呈現出一個特別重要的古鎮中心。巴裡擁有溫和的氣候,以及眾多的旅遊和文化景點以及眾多的海灘使其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目的地和出發前往Murgia高原的出發點,以便到達Itria山谷和著名的Alberobello鎮,教科文組織遺址的特點是典型的圓錐形房屋:特魯利。
  •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加盟復旦,任職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師資隊伍」顯示,該院「兩院院士」一欄新增了研究方向為6G光子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學院現有兩院院士5人。餘少華,1962年9月6日生於武漢,男,漢族,武漢人,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專家。中共黨員。
  • 孫寶國院士帶你探秘食品科學--「院士大講堂」第二講開講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29日電 (記者 劉旭)4月28日下午,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院士大講堂」第二講正式開講,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以《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為題作報告。首師大二附中、北師大良鄉附中、良鄉五中、翠微小學240餘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 看資深院士解析疫情:科學是戰勝疫情的利器
    科學就是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利器。科學不僅可以「治病」,幫助我們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也能夠「治恐」,給我們撥開眼前未知的迷霧,讓我們不再感到恐懼。如何用好科學這一利器?言之有理工作室近日約請兩位資深院士——著名醫學微生物學家聞玉梅院士和著名流行病學、微生物學專家莊輝院士,為我們解析疫情,展現科學這一利器如何幫我們戰勝疫病。
  • 馬志明院士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郝靜秋 通訊員 李詩睿  高春燕 攝影 宗琪琪)9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志明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數學」為主題,在主樓小禮堂為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2020級新生帶來開學第一課。這也是「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今年迎來的首場講座。
  • 中科院院士張明傑,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隨後,邱宣,于洋,郭雨蓉,薛其坤,陳十一,李鳳亮,南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明傑共同為生命科學學院成立揭牌」。上述消息意味著,中科院院士張明傑已出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在儀式上,張明傑表達了對生命科學學院未來發展的期望。
  • 傅伯傑院士榮獲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洪堡獎章
    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於10月22日公布了2020年聯合會獎章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傅伯傑研究員獲2020年度 EGU「洪堡獎章」。該勳章以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名字命名,授予那些在發展中地區開展造福人類和社會的研究,在地球科學、行星或空間科學領域取得卓越貢獻並產生重要國際影響的科學家。傅伯傑院士因在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恢復方面的創新成果及領導全球乾旱生態系統研究的卓越成就而獲得這一殊榮。
  • 新晉中國科學院!山西本土院士趙陽升的「科學世界」
    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太原理工大學採礦工程專業教授,也是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晉院士。1300多平方米的大型實驗室,整齊陳列著多臺大型設備,其中實驗室保留的一套「油頁巖原位注蒸汽熱解中試系統」吸引了記者的關注。這套系統直徑2.2米,高1.5米,上有粗粗的管子輸入(出)蒸汽,下設細細的管道深入巖層。趙陽升介紹,這套系統是2015年進行中試後保留的,也是專門為原位注蒸汽開採油頁巖設計的。
  • 瑞典中國籍院士:科學發展觀領先世界發展趨勢
    瑞典中國籍院士:科學發展觀領先世界發展趨勢 25日說,中國領導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符合世界發展大趨勢,已經和世界的共識同步,甚至有些地方是領先的。  他是在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大廳接受瑞典皇家工程院頒發院士證書,受到國王的熱情接見並與之共進晚餐後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說這番話的。  吳季松教授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是8月份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全體大會選為該院外籍院士的。10月2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為其頒發證書,大約1000多人出席了這一儀式。
  • 小人物的奮鬥《巴裡林登》
    (英國霍克/佩裡格林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87分鐘,編劇:斯坦利.庫布裡克,主要演員:瑞安·奧尼爾飾巴裡.林登,馬裡薩·貝倫森飾 林登夫人,派屈克·馬吉飾巴利巴裡騎士,哈代·克魯格飾波茨多夫上尉2劇情簡介愛爾蘭青年雷德蒙·巴裡因父親去世
  • 她捨棄功名回國,為科學研究隱姓埋名30年,到底有多牛?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編輯 | 侃侃君今日話題曾為我國科學研究隱姓埋名30年,連美國都想要的一位女人,她到底有多牛?在我國的科學界曾出現過這麼一位奇女子,她曾以一個公式轟動世界,而在巔峰時突然神秘消失,隱姓埋名30年投身於科學,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就是王承書院士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殷實的詩書之家,父親是清朝的進士曾留學日本,後任民國內務部警政司司長兼警官高等學校教授,母親則出身揚州名門,被譽為晚清第一園的何園便是王承書外祖家。
  • 「家國情懷 科學精神——長春院士展」在長春市圖書館舉行
    9月25日,「家國情懷 科學精神——長春院士展」暨《家國情懷 科學精神》新書發布儀式在長春市圖書館舉行。本次展覽由長春市圖書館主辦,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協辦,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2月末。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科學規划水網體系建設 支持海南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  科學規划水網體系建設 支持海南經濟社會發展  海南日報記者孫慧 通訊員鄒小和  今天,省水務廳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舉辦專題講座
  • 「科學向日葵」「布鞋院士」——李小文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院士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被網友稱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院士。【科學向日葵布鞋院士2015年1月10日被網友稱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師大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的院士們齊聚一堂 為了紀念這位開拓者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大氣物理學界一眾院士專家,日前齊聚一堂,以學術思想研討的形式,紀念顧震潮先生誕辰一百年。顧震潮,著名的氣象學家與大氣科學家,我國數值預報、雲霧物理、人工影響天氣等諸多學科的開拓者。
  • 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中國著名院士臨死前留下一句話!
    一些科學家甚至批評《易經》,稱《易經》影響了我國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影響是現代科學未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真的是這樣子的嗎?中國院士臨死前發出警告:該院士於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去世,享年95歲。在臨終前,學生們問是否還有東西要留下。·他考慮了一會兒,只留下最後一句話:"中國將在未來大放異彩,要關注《易經》。"
  • 6 名中國學者入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科研圈日報」是一個新的欄目,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我們希望和你一道,理解中國以及全世界科研生態的發展與變化。 我們在工作日的每天早上為你推送「科研圈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