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編輯 | 侃侃君
今日話題
曾為我國科學研究隱姓埋名30年,連美國都想要的一位女人,她到底有多牛?
在我國的科學界曾出現過這麼一位奇女子,她曾以一個公式轟動世界,而在巔峰時突然神秘消失,隱姓埋名30年投身於科學,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她就是王承書院士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殷實的詩書之家,父親是清朝的進士曾留學日本,後任民國內務部警政司司長兼警官高等學校教授,母親則出身揚州名門,被譽為晚清第一園的何園便是王承書外祖家。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王承書從小就表現出對理科的熱愛,特別是在數學物理學上天賦極高。1930年,王成書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燕京大學物理系,在該班13個入學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1934年王承書從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該班13個僅畢業了四名學生王承書名列榜首,並獲得「金鑰匙獎」。
本科畢業後繼續留在該校攻讀研究生,1936年王承書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一年時間擔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一時間她成了燕京大學名副其實的風雲人物,後來抗日戰爭爆發王承書離開北京,先後輾轉於南京、武昌、桂林、貴陽等地。
1941年,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接受了王承書的申請,同年八月王承書到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物理學家烏倫貝克。在美國期間,王承書宇導師烏倫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
1944年,王承書獲得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學位,並曾兩度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工作,所有人都認為她的前途不可限量。如果再這樣繼續工作研究下去,將會有極大的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她卻拒絕了這樣的誘惑。
1949年,傳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喜訊,王承書堅定地表示要親自參加到創造科研條件的行列中。可當時韓戰爆發在美國的重重阻撓下,王承書未能順利回國,直到1955年,中美達成有關協議她終於等來了回國的機會。
為了避免美國政府的檢查,在回國前她就將有關書刊和資料分成三百多個郵包,從美國陸續寄往北京。
1956年,王承書一家人終於搭乘輪船回國了,當時國家極度稀缺科研人才面對此時此景,王承書心中早已有數,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她暗下決心從零開始告訴自己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熱情拼命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後來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王承書被調到該室從事理論工作,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副主任,熱核聚變技術當時不但在國內一片空白,更是一個她從未接觸過的陌生領域,對她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過兩年的精心鑽研,王承書不但一躍成為中國熱核領域的頂尖專家,還為祖國培養了第一批相關科研骨幹,而此時另一項艱巨的任務與挑戰正向她砸來。1961年3月錢三強來找王承書國家正在研製原子彈,準備交給你一項秘密任務分離鈾同位素。
如果接受了這項任務,今後將不能再出席任何公開會議,甚至要為此隱姓埋名一輩子,沉思片刻最終王承書還是堅定地接受了這項任務,放棄了在國際上所有的功成名就。從此,王承書的名字徹底從物理學界消失了,在眾多科研工作者中,她是唯一的女性,可她卻擁有著不輸任何男兒的堅毅頑強。
1916年10月16日,伴隨著一聲巨響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西北羅布泊成功試爆,繼美、蘇、英、法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在接下來的歲月裡王承書全心投入到我國的核事業中。
1994年6月18日,這位我國核武事業上最神秘的存在的老人赫然長逝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並把自己的全部積蓄都捐獻給希望工程,她的一生平淡而真實用半生隱瞞姓名,實現了一位中華兒女國家最長情的告白,她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