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已是85歲高齡的徐向前元帥在北京接到甘肅報來的消息:西路軍領導人熊國炳已找到,但已於1960年去世。
徐帥淚流滿面,喃喃自語:「熊國炳是為革命立了大功的人,我們一直在尋找他……」
至此,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十一人的下落全部都有結果了。
那麼熊國炳是何許人也?提起他,當年在大巴山區是響噹噹、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中國革命的第一大蘇區是江西瑞金中央蘇區,主席是毛澤東,第二大蘇區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是通江,主席就是熊國炳。
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十一人中,陳昌浩、徐向前、李卓然、王樹聲、李先念先後回到延安,李特在新疆被當作「託派」錯殺,曾傳六、楊克明、陳海松、鄭義齋壯烈犧牲,倖存的熊國炳是唯一淪為平民,在河西走廊隱姓埋名生活20多年。
熊國炳(1893-1960)年,現四川萬源市竹裕鄉(新中國成立前為通江縣洪口鄉)熊家灣人,讀過4年私塾,成為當地初通文墨之人。
16歲娶了趙家姑娘為妻,後為生計所迫,在家鄉大巴山一帶,以打獵為生,曾經打死一隻老虎,被稱為「巴山勇士」,在大巴山區,因其果斷勇敢,非常有名。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偵察連長劉子才來到大巴山區偵察敵情,找到熊國炳為紅軍當嚮導。他們翻山越嶺,勘察地形,偵察敵人兵力部署,為紅四方面軍入川提供了重要情報。
紅四方面軍入川後,39歲的他參加了紅軍,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3年1月,他用20多天時間,連續創建了赤北、赤江、洪口、南江、巴中等6個縣的蘇維埃政權。連續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都被高票當選為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他由於工作積極性高,能力出眾,在百姓心目中有號召力,興修公路、建橋、疏通河道、徵兵等工作幹得有聲有色,頗有成效,深得張國燾的欣賞和信任。是川陝根據地除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的第四號人物。
他也成為大巴山區叱吒風雲的人物,川軍總司令劉湘曾出2000塊大洋,懸賞緝拿他。
1935年春,他跟隨紅軍離開川陝蘇區,強渡嘉陵江,開始戰略轉移。
張國燾在茂縣成立西北聯邦政府,熊國炳任副主席,他參與了保衛局長袁克服籤名給張國燾的意見書,被貶為總後勤部經理處處長。
紅軍會師後,又隨西路軍西渡黃河,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領導人之一。
西路軍與數倍於己的馬家軍血戰河西走廊,鏖戰倪家營,浴血梨園口,最後兵敗祁連山。
石窩會議中決定陳昌浩、徐向前回延安匯報工作。
會議決定成立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由李先念、李卓然、李特、曾傳六、王樹聲、程世才、黃超、熊國炳等參加統一指揮部隊,李先念負責軍事領導,李卓然負責政治領導。
熊國炳所在的由機關人員編成的遊擊隊,被敵堵截,大部犧牲。他獨騎戰馬從敵群中殺出,馬被打死,他被甩進一個萬年雪坑才倖免喪身。
他在敵人追擊時光著腳奔跑,雙腳被冰扎壞凍傷,被馬家軍俘虜,自稱是夥夫,沒有暴露身份。
他被關押處的裕固族頭人放了,後來他輾轉來到酒泉的一個農民張大爺家,為他治好了腿腳的凍傷,傷好後熊國炳在酒泉城,白天給人幫工,晚上住在一個破廟裡。
當時酒泉城裡,馬家軍隊伍把徐向前、陳昌浩、熊國炳等列為「赤匪首犯」,懸賞1200塊大洋活捉,600元買他們的人頭。
後來他一直流落到甘肅酒泉等地打零工,想走也走不了,想留又無處藏身,後經人介紹與一拖著3個孩子的當地寡婦白玉生結婚。
不知是難忘妻子張庭富,還是感激張大爺的救命之恩,他改名張炳南,挑著貨擔,走街竄巷擺攤度日。
在1945年他們又逃到玉門謀生,1948年又返回到酒泉,雖生活貧苦,他們還收養了兩個貧窮人家的女兒。
熊國炳在大巴山區參軍之前就已經結婚了,紅軍撤離蘇區時,地主「還鄉團」捲土重來,他的髮妻逃亡餓死,兩個兒子地主被害死,父母被毒打致殘,一個弟弟被打死,三個妺妹遭迫害流落他鄉……
熊國炳與川陝省第一任婦女部長張庭富相識熟悉。
1935年5月,在部隊轉戰毛兒蓋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在戎馬倥傯中為他倆牽線搭橋,在毛兒蓋結成革命伴侶。
張庭富是四川通江人,1932年15歲參軍,當過號兵、醫院看護,後任川陝省婦女部長,蘇維埃政府內務部執行主席。
西路軍兵敗後,在突圍戰鬥過程中被打散,張庭富被俘,先在馬家軍一個連長家當傭人,後來跟一個叫黃大明的馬家軍班長結婚,定居在甘肅高臺縣。
當時都認為對方犧牲,其實,他們兩個在甘肅生活的地方,相距僅僅60公裡。
1949年酒泉解放,政府登記流散紅軍,他以張炳南之名登記,獲得補助銀元50塊,麥子4石。
當地政府安排他到酒泉人民醫院當勤雜工,公社合作化時,由於熊國炳年事己高,在生產隊裡看果園,守麥場。
張掖解放後,張庭富在戰友介紹下重新入黨,成為鄉婦聯主席和書記。
1959年春天,熊國炳思鄉心切,民政部門資助300元錢,他帶著老婆孩子回到通江老家一趟,還與回到家鄉生活的張國燾的警衛員何福聖見了一面,各自敘述了別後情況。
當時家鄉人以為他死了,年年清明都祭奠。大家見到他回來了,非常熱情,挨著請他吃飯,政府也特別照顧他。
本想葉落歸根,留在家鄉生活,但老伴生活不習慣,他們又回到酒泉。
熊國炳老宅1960年河西大饑荒,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難吃不上飯,他硬著頭皮去申請救助,並自報真實身份,但當地政府並不相信他的話。
1960年10月底,這位身經百戰,年屆67歲的原紅軍高級將領,隱姓埋名20多年之後,全身浮腫,飢餓而死。
張庭富在丈夫去世後,1960年也帶著幾個子女回到通江居住,她不知道熊國炳也在1960年去世了,老人102歲依然健在。
熊國炳這個獵人出身的紅軍高級將領,如果他當年能尋找紅軍回歸組織,或者剛解放時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估計,他的革命生涯將會延續,生活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當時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回歸組織,他說:「作為西路軍的領導人,看著2萬多人的部隊全軍覆沒,特別是自己從家鄉大巴山帶出的青年男女,大都長眠在祁連山下,內心有愧;加上一手提撥自已的張國燾已叛逃國民黨,自己更是無顏回去見黨和主席。因而寧願隱姓埋名,做一個普通人……」
2009年6月24日,原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被譽為「巴山勇士」的熊國炳塑像落成揭幕儀式在四川達州萬源市竹峪中學舉行。
讓我們永遠記住、緬懷這位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求索取的巴山紅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