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灣仔的菜市場只收現金,攤主閒下來整理花花綠綠的港幣。
「一機在手,走遍城鄉。」習慣於手機支付的內地居民,來到香港可能會瞬間陷入尷尬:此間手機支付尚未普及,如果不帶現金或信用卡,可能吃不上飯,購不成物,打不了車。香港支付工具相對落後,遭到一些內地客吐槽。
在信息化時代手機支付慢半拍,顯得「趕不上趟兒」。情況果真如此嗎?仔細探究,香港市場有其獨特性,且正在改變。
支付工具不是「痛點」
香港的各種消費場景,付費方式選擇多多,支付不成問題,不是港人的「痛點」。行動支付方面,除了信用卡,有支付寶HK、微信香港錢包、「拍住賞」手機錢包等。
在銅鑼灣看到,內地客人「血拼」的連鎖店洞察先機,其收銀臺十八般武藝齊全,掃碼槍、刷卡機、二維碼……一家連鎖藥店可接受的行動支付工具多達12種。最醒目、推廣力度最大的當屬支付寶和微信,最近一年多在港全面鋪開,包括商場、便利店、快餐店、咖啡館等。
但據銀行業統計,香港私人消費開支中,現金交易佔40%,電子支付佔60%,其中約八成是信用卡,可見手機支付總體佔比還不大。在灣仔,有食肆明示「本店只接受現金」,菜市場商戶也只收現金,鋪子前掛一個裝錢的籃子,水果攤、花店、報攤等,大都不能用手機付費。全港計程車約1.8萬輛,目前接受手機付費的很少。
市面上已有多個以港幣結算的手機支付軟體,但尚未風靡。什麼原因?有人說自己年紀大,不太會用智慧型手機;有人說帶錢包習慣了,用現金不費事的,倒是手機要先充值,麻煩;有人對手機支付的安全性有顧慮,擔心個人信息洩露。
手機支付在港推廣慢半拍,原因與歐美不少地方相似,因為信用卡已高度普及。統計顯示,香港每年發出1.5億張紙質支票,人均擁有信用卡2.5張。八達通卡總發行量約3000萬張,它無須記名,充值方便,小額支付頻率極高,甚至可用作住宅樓的門禁卡。如此「全能」,難怪人們改變的動力不大。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日前與微信支付達成企業聯盟合作,遊客從即日起在香港迪士尼樂園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圖為遊客體驗用微信支付購買紀念品。新華社記者秦晴攝
市場獨特「大餅」難啃
有調查顯示,40%的香港人滿意現有支付方式,不急於放棄。而早已形成的金融格局,則穩健而保守。
在內地,用手機可以理財甚至買保險,在香港如果要加上這類功能,需闖很多關。行家指出,一個手機支付系統面市前,要先通過金管局的「沙盒試驗」才獲審批,如果增加投資、保險功能,則要再分別通過香港證監會、保監局的「沙盒試驗」,過程繁複。
有的商家會考慮「改變」的成本。在內地客多的尖沙咀,火鍋店老闆黃先生向媒體算起了帳:終端機一年租費1200港元,按營業額計算的手續費每月約1.3萬港元,這夠聘一名員工了。每次使用後,夥計為方便統計帳目,要用收款機再輸入一次,每月做會計報表又要「對數」。而且支付工具多種,員工感到制式混亂,增加工作量,因而並不情願。
據香港法例,警察可向任何居民查看身份證,這令市民不能捨棄實體錢包,出行又離不開八達通,還習慣帶上信用卡。要備齊這幾樣物品的功能,僅憑一部手機還做不到。
香港計程車司機對電子化頗有牴觸。當年八達通推廣刷卡,久攻不下,那時無法做到無線傳送數據,司機收工時要回公司抄表,又要一周後才能去指定地點拿錢,很麻煩。現在傳輸技術可用手機解決了,司機為何仍在觀望?業內人士披露另有內情。香港司機向車行租車營業,自願報稅,收現金,稅務機關難以核實,電子支付記錄則會讓收入無所遁形。不少司機正在申請政府公屋,收入過高就無法「上樓」,已住公屋者,收入高了租金必漲。而且他們屬於自僱的個體戶,向其推廣手機支付,要逐個洽談,十分分散,不易說服。當然,根本的原因還是氣氛不濃、壓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