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昌發射場設8個長徵七號觀景臺 可容納2.53萬人
【摘要】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在即,本報記者走進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為你揭開我國首個濱海發射場的神秘面紗——從2002年至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海南文昌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周鳳廣全程參與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論證、設計、建設、使用。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在即,本報記者走進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為你揭開我國首個濱海發射場的神秘面紗——等待第一聲「點火」,這裡如此平靜■本報記者 王通化 鄒維榮 通訊員 張曉霞
藍天、白雲、陽光、沙灘、椰林……今天,用這些詞語形容文昌,已遠遠不夠。
因為有了航天發射場,這個地處國際旅遊島海南東北一隅的縣級市,正憑著「航天」概念聲名鵲起。一撥又一撥的遊客來到這裡,遠遠張望著這片椰林深處帶著夢幻色彩的神秘之地。這些目光,隨著長徵七號首次發射日期的臨近,變得愈加好奇:作為我國首個濱海發射場,這裡正在發生什麼?有何獨特細節?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日前,本報記者走進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為您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新原點,選擇在星光之地「航天」熱浪攪動著文昌的大街小巷,如同熱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迎火箭首飛,樹文昌形象」「最美火箭發射觀賞地」「陽臺觀首飛」……文昌的街道兩旁,諸如此類的字樣令人目不暇接。就連街邊小餐館的餐具上,印的都是火箭圖案。「熱浪」的中心,是一個叫龍樓的小鎮。這裡,便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所在地。2009年,一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人員來到這裡,開始正式開工建設文昌發射場。直到今天仍鮮為人知的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設管理使用,這裡的大部分工作人員,都來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西昌到文昌,一字之差的背後,卻是我國航天發射場空間的巨大轉換。俯瞰中國版圖,從大漠戈壁到大涼山下,從黃土高坡到海角天涯,中國航天發射的「原點」正在由內陸向沿海位移。至此,中國航天發射場四足鼎立,形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新格局。全程參與建設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周鳳廣一連用3個「值」表達對這一「新原點」的肯定:「一是緯度低、發射效費比高,同等條件下能夠明顯提升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能力,延長衛星使用壽命;二是射向寬、安全性好,射向1000公裡範圍內均為海域,火箭殘骸落區均在海上,可以滿足安全性的要求;三是海運便捷、可行性強,可以解決由於新一代運載火箭直徑大、現有鐵路和空運均無法運輸的難題。」為了這一「新原點」,不知經過多少次選址論證。其間甘苦,早已成為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故事中不可分割的「前傳」。今天漫步發射場,當初遷走的村莊、小學的痕跡仍掩映在椰林深處,以一種耐人尋味的方式,講述著腳下這片土地與航天的不解之緣——被遷走的村子叫「星光村」,村裡小學的校門柱子上面竟然有一個「一枚火箭在眾星環繞中向天發射」的不鏽鋼模型!據說,這是該校當年專門請人設計的校標,期望這裡的孩子長大成材向科技進軍。從西昌到文昌,從「星光村」到發射場,從「火箭發射模型」到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這個「新原點」蘊含多少巧合、多少必然!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每一個「原點」都是一次夢想的出發;每一個原點,都是一次坐標系的重構。在戈壁灘上的「原點」——酒泉,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都從那裡飛向太空,那裡已成為世界聞名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在大涼山下的「原點」——西昌,一次次「嫦娥奔月」,正在讓那裡成為中國航天的「探月港」。在黃土高坡的「原點」——太原,發射周期越來越短,發射方式正從「一箭一星」變為「一箭多星」。在中國航天發射「新原點」,這個曾經以「星光」命名的地方,必將以一次次新一代火箭的成功發射,迎來更多太空中的中國星光!每一步,都是超越的起點椰樹成林,綠草成茵,鳥語花香,清泉小河……漫步在這片佔地1萬多畝的發射場,處處皆是風景,但唯獨一條條獨具特色的路,深印記者腦海。從大門到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叫「航天路」,從「長徵七號」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到火箭固定勤務塔叫「長徵路」,還有「問天路」「北鬥路」「嫦娥路」……「這些路的名字是大家徵集後投票確定的,就像是中國航天人一路走來留下的一個個腳印。」發測站工程師王磊說,「每走一次這些路,都是一次勵志。」王磊和他的同事們很清楚,文昌發射場從設計論證到開工建設,一路走來,步步都是勵志味道。那時,發射場還處於「圖紙時代」。但你絕對想不到,各種火箭、太空飛行器測試任務,已在計算機中虛擬發射場的廠房、塔架中展開。精確到釐米級的三維數位化技術,為這裡的每一處建築設施以及參試各系統間的接口協調、流程驗證等,做了最精確的分析評估。起步決定後程,當年在計算機中虛擬的一幕幕今天已成為現實。6月22日,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正在進行垂直轉運。它旁邊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垂直總裝廠房的塊頭更大。現場指揮告訴記者,這個總裝廠房擁有諸多之「最」:亞洲最大的鋼鐵之門、中國單層最高的廠房……目光從這個「巨無霸」廠房收回,刺眼的陽光擋不住記者好奇的腳步。沿著那條「長徵路」,可以抵達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的發射塔架。從發射塔上面望去,不遠處便是大海。不息的濤聲時刻提醒著人們:這裡是海南文昌,這裡最大的特點是「高溫高溼高鹽」以及「強颱風強降雨強雷暴」。從發射塔底部仰望,這個相當於30層樓高的大傢伙,由固定、迴轉、導流、避雷塔4大部分組成。圍繞在塔架四周的4座鋼架結構避雷塔,正是發射場為了有效防止雷電等惡劣氣候影響的創新之作。「發射平臺降溫非常關鍵。」發射場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師周湘虎告訴記者,火箭發射點火的剎那,溫度高達2800℃,發射平臺既要能承受強熱流的衝刷,又要耐得住強高溫。為延長發射平臺的使用壽命,在每次火箭發射前,技術人員都要為即將執行發射任務的平臺表面塗覆大面積「防曬霜」——特種防護塗層。「除了塗『防曬霜』,還可以『淋浴』。」順著周湘虎的手勢,記者在發射塔架的第11層,果然看到一個巨大的水箱。這個水箱可以通過發射平臺旁的「大流量噴水降溫降噪系統」,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起飛時20秒內噴出400噸水。走在椰林深處一條條路上,從300立方米液氫貯罐到大流量高揚程低溫液氧泵,從具有最佳氣動外形的導流槽到新型耐燒蝕混凝土……目光所及之處,創新無處不在。「每一步,都是超越的起點。」在指揮控制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周鳳廣指著一排排電腦屏幕說,他們首創國產化軟體開發平臺,研發測控指揮監控系統等配套軟體,確保了航天發射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絕對安全。這棟聳立在半山坡上的建築,算是整個發射場除了垂直總裝廠房、發射塔架之外的第三大制高點,外形像極了閃光燈。相信隨著航天之路在這裡不斷延伸,這裡將迎來更多世界聚焦的「閃光燈」。讀秒聲,早已在這裡響起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在等待著屬於這裡的第一聲「點火」。「10、9、8、7……」點火前,那熟悉的讀秒聲即將從這裡傳遍世界。然而,你可知道,從14年前進行可行性論證時起,讀秒聲便時刻響在創業者們的心頭。從那時起,他們便將這個發射場的「藍圖」時刻與「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這一目標對表。可行論證年、立項規劃年、研究準備年、奠基設計年、開工建設年、全面推進年、攻堅突破年、竣工交用年、合練結算年、雙箭首飛年,這是一個發射場的成長年輪,更是一群航天人的奮鬥年輪。14年,僅夠一個嬰兒長成少年。但這群人卻把這裡變成世界一流的航天發射場!「從真正開工建設到建成,只用了3年多時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周鳳廣回憶起那段日子仍不勝感慨:「那時候不得不下命令,所有人不得休假,白天幹不完,就連夜幹!」那是一段倒計時「讀秒」的日子,那是一段用「兩彈一星」精神「點火」的時光。最終,他們用汗水和智慧換來騰飛的「火焰」——取得了大推力火箭發射能力、信息化指揮控制能力、複雜自然條件下重大工程建設、生態型環保型集約型發射場建設等一系列突破……今天,這個在海邊拔地而起的發射場,選擇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在發射場的大門口,正在建設的遊客到訪中心,主要承載航天科普的作用。」據當地媒體報導: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時,當地確定了8個火箭首發觀景點,能夠容納2.53萬人觀看火箭升空。首飛在即,發射場各個工位上,一位位航天人的表情、聲音和舉止,處處透著一種從容和平靜。他們在工作的間隙,偶爾抬起頭,會指著窗臺上那盆從西昌帶來的三角梅,微笑著告訴你:「這花,比西昌長得還好。」「說一點不緊張那是假的,準備了這麼久,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在等待著檢驗!」發射場一位領導說,「但也沒必要那麼緊張,對於文昌發射場這是首次發射,但對於西昌發射中心來說,我們馬上就要迎來第100次發射,可謂身經百戰了!」難怪,發射場協作樓的橫幅上寫著這樣的標語:「首發要有百倍信心,百次要有首發標準!」長徵七號出徵在即,世界等待著見證這份信心和標準。從2002年至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海南文昌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周鳳廣全程參與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論證、設計、建設、使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前夕,本報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面朝大海 仰望星空■本報記者 鄒維榮 王通化問: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即將發射,請談談您此刻的心情?答:面朝大海,仰望星空,夢想正在照進現實。14年來,在這片曾經的灘涂上,一個現代化航天發射場已經拔地而起。我們期待著交出一份滿意的考卷。問:作為發射場建設親歷者,如何為前期的建設打分?答:我由衷為所有發射場的創業者和建設者們點讚。他們秉承「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把工地當陣地,把建設當會戰,周末假日連軸轉。讓人欣慰的是,所有的苦如今都釀成了甜。問:建設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什麼?答:發射場地質條件複雜,灘涂、沙窩……各種各樣的地質難題接踵而來,我們用到了幾乎所有的地基處理技術。此外,高溫高溼高鹽霧、強颱風強降雨強雷暴等惡劣氣候環境給工程建設帶來了極大挑戰。為此,發射場採用新技術多、新設備多、涉及專業多、標準要求嚴。很多工藝在國內首次使用,風險較高。問:作為我國首個自主論證、規劃、設計、建設的航天發射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取得哪些創新突破?答:概括為3個方面,一是實現了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能力的突破。適應長徵七號、長徵五號兩型運載火箭發射要求,攻克了低溫推進劑大流量加注和大容量儲運技術、發射塔迴轉平臺安裝施工等一系列設計、施工關鍵技術突破。二是實現了複雜自然條件下重大工程建設的突破。針對海南地區「高溫高溼高鹽霧、強降雨強颱風強雷暴」等氣候特點,攻克了地基止水、建築抗風、防腐防雷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術難題,設計建造了現代化發射塔和錐形四流道導流槽。三是實現了生態環保型集約型發射中心建設的突破。堅持科學規劃場區布局,千方百計保護原生椰林、溼地、灘涂,全面採用無毒無汙染新型推進劑,對兩型火箭垂直轉運軌道進行集約化設計,一座集科技、生態、環保,人文於一體的現代化發射場從藍圖變為現實。問: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即將迎來長徵七號的首飛,這次「首秀」意味著什麼?答:這是開啟我國航天事業新徵程的奠基工程,必將推動航天發射綜合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標誌著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了關鍵一步。我國還有哪些衛星發射中心酒 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地處甘肅省酒泉以北的戈壁灘,組建於1958年10月,是我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世界聞名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太 原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地處太原市西北的高原,組建於1967年,主要承擔我國極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以及深空目標探測等任務,先後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及「資源一號」、海洋資源勘察等衛星。西 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的幽深峽谷中,始建於1970年,是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著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月球探測器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我國嫦娥探月系列衛星均在這裡升空。相關連結:長徵七號首飛為啥選在海南文昌發射場?中國軍網海南文昌6月23日電曲延濤、宮玉聰、王玉磊報導:本網記者今天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了解到,與我國現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相比,文昌航天發射場有「五大」突出優勢:一是緯度底,與較高緯度發射場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速度,提高運載器效率。二是射向寬,滿足90度至175度射向範圍要求。三是安全性好,射向面朝大海,火箭殘骸落區位於海上,最大限度降低火箭航區和殘骸落區安全隱患。四是運輸限制少,可以採用海運方式運輸新型大尺寸航天產品,運輸方式經濟可靠。五是綜合效率高,發射場可發展空間大、運行費用低、限制因素少,利於開展對外合作,為我國航天發射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蓄勢待發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曲延濤 攝
蓄勢待發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曲延濤 攝
蓄勢待發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曲延濤 攝
長徵七號固定勤務塔。 趙彥勳 攝
長徵七號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王玉磊 攝
長徵七號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王玉磊 攝
長徵七號火箭緩緩移出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王玉磊 攝
長徵七號火箭正在進行轉運前的最後準備。王玉磊 攝
長徵七號圖集
楊志遠 攝
楊志遠 攝
楊志遠 攝
楊志遠 攝
楊志遠 攝
楊志遠 攝
楊志遠 攝
楊志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