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雅典與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共同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論壇並發表演講。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 李拓)雅典時間20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共同出席了中希海洋合作論壇並發表題為《努力建設和平合作和諧之海》的演講。演講中,李克強表示,海洋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不斷發展的海洋交通,為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李克強總理此次演講,引用了許多中國古代和古希臘的先賢大師及古希臘的民間諺語,通過兩國文化、經濟的相通之處表達了「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的思想。中國青年網記者對李克強總理演講中的亮點進行了梳理和解讀。
PART 1 歷史人物及古語篇
齊景公
講話原文:2500多年前,當中國春秋時期的齊景公在渤海和黃海海域留下航行記錄時,古希臘城邦雅典的商船穿梭於地中海沿岸。
解讀:齊景公(?―前490年),姜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君主,出生於山東境內的臨淄。他的大臣中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邱據等人。齊景公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
在《韓非子·內儲說右上》中記載:"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後世將孰有此?'"這裡面提到的"少海"就是今天的渤海。
大約在同時,處於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打敗了入侵的波斯以後,空前繁榮起來,奴隸制經濟高度發展。此時,希臘商船把酒、橄欖油、布、陶器等商品運銷到各地,而這種貿易也使得本國的經濟急速發展。而這時候的雅典是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希臘最繁榮的城邦。
鄭和七下西洋。 資料圖
鄭和下西洋
講話原文:600多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把中華文化帶到了東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
解讀:鄭和(1371年-1433年)原名馬和,是中國明代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1405年(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大明帝國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
據史料記載,鄭和每次出海都由蘇州瀏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直到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更早迪亞士57年遠赴非洲。
希臘三賢。 資料圖
希臘三賢
講話原文:剛才薩馬拉斯總理提到中國的老子、孔子。中國人也十分熟悉貴國先哲的名字,像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希臘很多神話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中國古老的傳說也為希臘人津津樂道。我聽說希臘有這樣一個說法,"一位希臘人的骨子裡可能藏著一位中國人,一位中國人的骨子裡可能藏著一位希臘人。"它表達了一種非常值得我們珍視的情感,就是中希友誼牢不可破。
解讀: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則是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兩人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而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則被譽為"希臘三賢",其中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則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在古希臘文學、藝術、哲學領域做出的非凡貢獻至今影響著世界範圍內的文學藝術發展方向。
此外,與李總理所引用希臘人說的那句話相似,希臘還有很多類似的諺語,如"如果你摩擦中國人,會發現希臘人。如果你摩擦希臘人,會發現中國人"或"希臘人扒了皮就是中國人"等。
海納百川
講話原文:海納百川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精華之一,體現了包容並蓄的美德,這與古希臘哲人所說"和諧會促進正義、美和善"異曲同工。
解讀:海納百川出自晉·袁宏的《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量很大。
而希臘古典美有三要素:靜態、形式、和諧。而"和諧"是其核心內容。這就說明,"和諧美"是希臘古典美的基本形態。希臘古典"和諧美"理論的提出者主要是古希臘最具代表性的哲人之一畢達哥拉斯。他明確地提出:"什麼是最美--和諧",他還將"和諧美"的基本品格歸之為"由雜多導致統一"。而這一點,正與中國的"海納百川"互相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