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05年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2020-12-12 中國政府網

2005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

    1. 概述

    2005年,海南省管轄海域海洋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全省海域海水環境質量和海洋沉積物環境質量良好,部分港灣和江河入海口鄰近海域仍有汙染現象,海洋生物質量總體保持健康水平,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相對穩定,各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能夠滿足其功能區要求,海洋水文狀況基本正常,海洋災害發生次數比去年少,陸源汙染物仍是影響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

    2. 海洋環境質量狀況

    2.1海水環境質量

    ●總體狀況

    2005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總體優良。

    遠海海域 海水水質符合清潔海域水質標準,水質優異。

    近海海域 海水水質符合清潔海域水質標準,水質優異。

    近岸海域 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總計393平方千米,絕大部分海域的海水水質符合清潔海域水質標準,水質狀況總體優良。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323.8平方千米,佔近岸海域總監測面積的82.39%;較清潔海域面積約60.7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5.45%;輕度汙染海域面積約7.9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2.0%;中度和重度汙染海域面積約0.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0.15%。

    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船隻活動頻繁的港口區、江河入海口鄰近海域和入海排汙口等局部近岸海域。

    ●重點監測海域的海水質量

    海口灣 監測面積約60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15.9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26.5%;較清潔海域面積約43.9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73.2%;輕度汙染海域面積約0.2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0.3%。

    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南渡江入海口附近的局部海域,汙染因子為溶解氧、無機氮和無機磷。

    清瀾灣 監測面積約40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39.4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98.5%;輕度汙染海域面積約0.6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1.5%。

    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東郊椰林附近海域,汙染因子為溶解氧。

    博鰲近岸海域 監測面積約7.5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7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93.3%;較清潔海域面積約0.5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6.7%。

    陵水灣 監測面積約30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29.6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98.7%;較清潔海域面積約0.4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1.3%。

    鶯歌海近岸海域 監測面積約20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19.3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96.5%;較清潔海域面積約0.7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3.5%。

    東方近岸海域 監測面積約30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26.8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89.3%;較清潔海域面積約0.3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1%;輕度汙染海域面積約2.9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9.7%。

    汙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八所港附近海域,汙染因子為油類和無機磷。

    臨高后水灣海域 監測面積約20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18.32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91.6%;較清潔海域面積約1.64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8.2%;輕度汙染海域面積約0.04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0.2%。

    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鄰昌礁以南附近海域,汙染因子為溶解氧、無機磷、油類和糞大腸菌群。

    洋浦灣 監測面積約25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17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68%;較清潔海域面積約8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32%。

    澄邁近岸海域 監測面積約23平方千米。其中清潔海域面積約18.8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79%;輕度汙染海域面積約4.2平方千米,佔總監測面積的21%。

    汙染海域集中在馬村港附近,汙染因子為油類。

    三亞近岸海域 監測海域均為清潔海域。

    昌化江口近岸海域 監測海域均為清潔海域。

    萬寧近岸海域 監測海域均為清潔海域。

    ●主要汙染物含量比較

    無機氮 2005年臨高后水灣、陵水灣、萬寧海域和清瀾灣近岸海域的無機氮平均含量比2004年有所下降,其餘海域均有所增加。

    油類 2005年海口灣、陵水灣、洋浦灣、和清瀾灣近岸海域的油類平均含量比2004年有所下降,其餘海域均有所增加。

    2.2 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沉積物環境質量狀況良好。海口近岸、三亞近岸、陵水近岸、澄邁近岸、瓊海潭門近岸、文昌清瀾灣、昌化江口、萬寧近岸等八個重點監測海域的各項監測指標評價如下:

    油類 監測海域沉積物的油類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重金屬 監測海域沉積物的總汞、鎘、銅等重金屬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三亞近岸沉積物的鉛含量符合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陵水近岸沉積物的鉛含量符合三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沉積物的鉛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三亞近岸的砷含量符合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的砷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硫化物 澄邁近岸沉積物的硫化物含量符合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沉積物的硫化物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其他有機汙染物 監測海域沉積物的有機碳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海口近岸和三亞灣海域沉積物的滴滴涕含量符合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沉積物的滴滴涕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海口近岸、澄邁近岸和三亞灣海域沉積物的多氯聯苯含量符合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沉積物的多氯聯苯含量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2.3 近岸海洋貝類生物質量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質量狀況良好,總體保持健康水平。十個重點監測的近岸海域海洋貝類體內有害物質殘留量指標評價如下:

    油類 監測海域海洋貝類體內殘留的油類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

    重金屬 監測海域海洋貝類體內殘留的總汞、銅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萬寧小海、海口東寨港近岸海域個別貝類體內的鎘含量符合二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海洋貝類的鎘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潭門近岸海域、三亞灣海域和樂東鶯歌海近岸海域個別貝類體內的砷含量符合二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海洋貝類的砷含量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監測海域海洋貝類的鉛含量均符合二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

    其他有機汙染物 海口東寨港、萬寧小海的個別貝類體內殘留的滴滴涕含量符合二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其餘監測海域海洋貝類的滴滴涕含量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

    3. 珊瑚礁和海草床海洋生態系統狀況

    據2005年調查結果顯示,我省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生物多樣性豐富。

    3.1 珊瑚礁生態系統

    2005年,海南島東南沿岸海域和西沙、中沙、南沙海域的珊瑚礁系統均處於健康狀態。

    鹿回頭海域 調查到造礁石珊瑚12科21屬32種。鹿回頭灣2至5m水深階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12.84%,死珊瑚平均覆蓋度較高為16.55%,硬珊瑚補充量為0.29個/m2, 調查過程中珊瑚平均發病率為0。

    鹿回頭石珊瑚呈持續生長之勢,但也存在珊瑚死亡白化現象。受三亞河和三亞港汙水影響及人為活動的幹擾,珊瑚礁次生演替相繼發生。

    大小東海海域 調查到造礁石珊瑚10科19屬37種。大小東海近岸海域2至5m水深階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30.81%,死珊瑚平均覆蓋度較低為0.20%,硬珊瑚補充量為0.113個/m2,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珊瑚礁常見病害。

    大小東海屬於海南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且有企業參與管理,珊瑚受人為破壞現象相對較少,區內珊瑚生長狀況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豐富,珊瑚礁生態系健康。

    東瑁州 調查到造礁石珊瑚8科12屬18種。東瑁州島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階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31.40%,死珊瑚平均覆蓋度較低為0.55%,硬珊瑚補充量為0.105個/m2, 調查過程中珊瑚平均發病率為0;軟珊瑚分布極少,平均覆蓋度0.85%。

    東瑁州島近岸海域珊瑚礁生物相對較少,但珊瑚礁生態狀況良好。

    西瑁州 調查到造礁石珊瑚10科18屬36種。西瑁州島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階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20.85%,硬珊瑚補充量為0.06個/m2,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珊瑚死亡和珊瑚礁常見病害,只有個別珊瑚白化現象。

    西瑁州島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態狀況良好,活珊瑚覆蓋度高,死珊瑚覆蓋度低,珊瑚礁生物相對較少,周邊海洋環境存在一定壓力。

    亞龍灣 調查到造礁石珊瑚12科22屬51種。亞龍灣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階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35.67%,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3.4%;軟珊瑚平均覆蓋度為16.5%,硬珊瑚補充量為0.1個/m2,珊瑚平均發病率為0。

    亞龍灣的東西排島近岸海域屬海南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區內有企業參與開發管理,人為破壞現象基本沒有。珊瑚分布狀況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豐富,珊瑚礁生態系統良好。

    蜈支洲 調查到造礁石珊瑚11科19屬53種。蜈支洲島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階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41.90%,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3.45%,硬珊瑚補充量為0.15個/m2,調查過程中珊瑚平均發病率為0,軟珊瑚平均覆蓋度1.65%。

    蜈支洲島近岸海域,人為破壞現象基本杜絕,旅遊開發活動對珊瑚及其生態系統造成的輕微影響,可控制在珊瑚生態系的恢復範圍之內,珊瑚礁生態系統穩定,珊瑚生長發育狀況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豐富。

    長圮港 調查到造礁石珊瑚6科10屬17種。長圮港近岸海域3至4m水深階段,活造礁石珊瑚平均覆蓋度為7.50%,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3.0%,硬珊瑚補充量為0.01個/m2,調查過程中珊瑚平均發病率為0。

    長圮港近岸珊瑚生長環境較差,但與2004年相比,本次調查監控區珊瑚魚類相對較多,珊瑚生長環境得到改善。

    永興島 調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6科11屬22種。監控區活珊瑚覆蓋度為76.34%,死珊瑚覆蓋度為16.00%,珊瑚死亡率為11.62%,珊瑚發病率為5.93%,硬珊瑚補充量為0.017個/m2,海洋細菌造成永興島南部優勢種群葉狀薔薇珊瑚(Montiporafoliosa)部分群體變黑。

    永興島監控區活珊瑚覆蓋度較高,珊瑚種類較多,優勢種顯著,珊瑚礁生態系統良好。

    石島 調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4科6屬13種。監控區活珊瑚覆蓋度為22.67%,死珊瑚覆蓋度為2.67%,珊瑚死亡率為7.17%,硬珊瑚補充量為5.1個/m2,調查過程中珊瑚發病率為0。

    石島監控區珊瑚礁生態系統良好,硬珊瑚補充量高,新生小珊瑚較多,珊瑚礁魚類豐富。

    西沙洲 調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8科12屬20種。監控區活珊瑚覆蓋度為64.67%,死珊瑚覆蓋度為4.75%,珊瑚死亡率為3.83%,硬珊瑚補充量為0.17個/m2,調查過程中珊瑚發病率為0。

    西沙洲監控區死珊瑚較少,活珊瑚覆蓋度較高,西沙洲南部珊瑚礁生態系統良好。

    趙述島 調查到的造礁石珊瑚種類有4科5屬10種。監控區活珊瑚覆蓋度為53.83%,死珊瑚覆蓋度為2.33%,珊瑚死亡率為2%,硬珊瑚補充量為0.42個/m2,珊瑚發病率為0。

    趙述島監控區硬珊瑚補充量相對較高,活珊瑚覆蓋度高,珊瑚礁生態系統良好。

    北島 調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5科7屬13種。監控區活珊瑚覆蓋度為63.50%,死珊瑚覆蓋度為8.75%,珊瑚死亡率為3.83%,硬珊瑚補充量為0.2個/m2,本次調查中沒有發現病害情況。

    北島監控區活珊瑚覆蓋度高,珊瑚礁生態系統良好。

    珊瑚礁生態為我省海洋生態系統增添了獨特的魅力,但珊瑚礁生態相對較脆弱,陸源排汙、海洋資源開發活動及人為破壞對其健康構成威脅,須加大保護力度。

    3.2 海草床生態系統

    我省海域海草種類豐富,生物多樣性高。海南島東海岸監控區分布的海草具有典型的熱帶特點,熱帶種與亞熱帶種均有分布,主要海草種類有8種,優勢種類為泰萊草和海菖蒲。部分海域海草成床分布。

    高隆灣 海草呈點片狀結合分布,大部分海域的海草分布呈點狀分布,少部分為片狀分布。海草種類有泰萊草和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為161株/m2,平均蓋度為45.7%。海草伴生生物在調查斷面上很少,僅11種,該海域海草床共調查到8種魚類以及一些饅頭蟹科和梭子蟹科蟹類。

    龍灣港 灣內開闊,生長有大片的海草,向南與潭門港岸線海草床基本連成一片,海草種類有泰萊草和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248株/m2,平均蓋度為74.85%。該海域沿岸海草床共調查到魚類12種,還調查到饅頭蟹科和梭子蟹科蟹類。伴生生物有17種。

    新村港 該港的海草分布,南部海域以大片分布為主,東部海域以點狀分布。海草種類有泰萊草、海菖蒲、海神草、羽葉二藥藻和小喜鹽藻。海草平均密度547株/m2,平均蓋度為65.5%。共調查到魚類8種。伴生生物有21種。

    黎安港 該海域的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海草面積約有1.0km2,海草基本以大面積分布,偶有小面積分布。海草種類有泰萊草、海菖蒲、海神草和針葉藻。海草平均密度為254株/m2,平均蓋度為57.8%。該港海草床底棲生物豐富,常見的類群有紫海綿、梭子蟹、網新錨參、細鱗刺等。伴生生物有25種。

    長圮港 海草分布一般以混合方式生長,也有單種小面積分布。海草種類有泰萊草、海菖蒲、喜鹽藻、二藥藻和針葉藻。海草平均密度291株/m2,平均蓋度為54.6%。該海域沿岸海草床共調查到魚類8種,及大量的饅頭蟹科和梭子蟹科的蟹類。伴生生物有17種。

    海南東部的文昌、瓊海和陵水沿岸海域,有大片海草床分布,監控區長圮港與瓊海岸線南端的龍灣港、潭門港和地處文昌岸線北端的高隆灣海草床連成了海南東部沿岸大片海草資源。與珊瑚礁生態相比,海草床生態系統相對較穩健,但海洋資源開發、高密度養殖會給海草生存帶來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像炸魚等破壞性作業行為,更會使海草資源遭到破壞。

    4.陸源汙染物排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今年影響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的汙染物主要來自陸源排汙,這些工、農業生產廢水和生活汙水主要通過河流、直排或混合入海排汙口等向海洋排放,直接影響著海洋環境質量。

    4.1 主要河流入海口鄰近海域海洋環境質量

    由河流攜帶入海的汙染物總量較大,可造成近岸海域海水各項指標含量升高,使海洋環境質量下降。

    南渡江 監測結果表明,2005年由南渡江攜帶入海的主要汙染物總量約8萬噸,其中,COD約7萬噸,佔總量的88%,磷酸鹽6千多噸,氨氮1千多噸,石油類400多噸,重金屬500多噸。

    南渡江入海口鄰近海域水質超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主要汙染物為無機磷和無機氮。

    萬泉河 入海口鄰近海域水質符合國家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屬較清潔海域。

    昌化江 入海口鄰近海域水質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屬清潔海域。

    三亞河 入海口鄰近海域水質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屬清潔海域。

    文昌河 入海口鄰近海域水質超國家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屬輕度汙染海域。

    4.2 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海洋環境質量

    2005年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對我省102個陸源入海排汙口及部分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顯示,部分排汙口攜帶的汙染物濃度較高,已經對鄰近海域水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汙染。

    龍昆溝入海排汙口 排汙口鄰近海域受汙染面積約5平方千米,其中:重度汙染海域面積約1.2平方千米,中度汙染海域面積約1.1平方千米,輕度汙染面積約2.7平方千米。主要汙染因子為糞大腸菌群、無機磷、無機氮、石油類和溶解氧,其中無機磷、石油類測值超過國家四類海水水質標準。

    在潮汐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龍昆溝排出的城市生活汙水、地表水和鄰近企業的廢水在海口灣擴散,已汙染了海口灣東側海域的海水水質。

    海口秀英工業排汙口 排汙口鄰近海域受汙染面積約4.5平方千米,其中:重度汙染面積約0.4平方千米,中度汙染面積約0.3平方千米,較清潔海域面積約3.8平方千米。主要汙染因子為無機磷。

    5.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

    5.1海水養殖區環境狀況

    2005年,對陵水新村港、臨高后水灣、澄邁花場灣、海口市東寨港、文昌市清瀾灣等5個主要魚、蝦、貝、藻類養殖區進行水質、沉積物和生物質量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新村港、清瀾灣、後水灣、花場灣養殖區水質狀況保持良好,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準,能夠滿足海水增養殖區的環境功能要求;東寨港局部海域水質超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汙染面積約為600公頃,比上年增加25%,主要汙染因子為無機氮、無機磷和石油類;各養殖區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基本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各養殖區養殖生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符合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

    5.2 海洋自然保護區環境狀況

    至2005年底,我省已建成各種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18個,其中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4個,有效地保護了紅樹林、珊瑚礁、海島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也保護了白蝶貝、虎斑貝、海龜等珍稀海洋動物及其棲息地。

    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水質優良,珊瑚生長狀況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豐富,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

    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保護區:水質優良,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生態系統穩定。

    儋州-臨高白蝶貝自然保護區:水質良好,基本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5.3海水浴場環境質量狀況

    三亞亞龍灣浴場 浴場全年水質狀況均為優,遊泳健康指數全部達到優良水平,指數最高為100,最低為84;全年適宜或較適宜遊泳的天數比例為95.62%,不適宜遊泳的天數比例為4.38%。

    風浪偏大是造成浴場不適宜遊泳的主要原因。

    海口假日海灘浴場 4至10月,浴場水質為優、良和差的天數分別佔7.55%、82.13%和10.32%,遊泳健康指數優、良和差的比例分別為3.77%、84.91%和11.32%,適宜和較適宜遊泳的天數比例為95.85%,不適宜遊泳的天數比例為4.15%。

    糞大腸菌群指標偏高是造成海口假日海灘浴場海水質量波動的主要原因;水質較差、風浪偏大和降水是造成浴場不適宜遊泳的主要原因。

    5.4 海洋傾倒區環境狀況

    我省劃有海洋傾倒區6個,2005年實際使用的海洋傾倒區有5個,分別為洋浦、三亞、海口、馬村、東方傾倒區,全年共籤發許可證12份,批准傾倒量320萬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9.8萬立方米,傾倒的廢棄物主要為疏浚物。

    各傾倒區的水質均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傾倒活動未對周邊海域環境產生顯著影響。

    6. 海洋水文狀況

    6.1 海浪

    2005年,海南島近岸海域的實測年平均波高為1.0米(十分之一大波波高,下同),西沙群島附近海域為1.3米,南沙群島附近海域為1.4米。與2004年相比,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附近海域的平均波高均有所增大。

    海南島近岸海域的實測年最大波高為4.6米,西沙群島附近海域為5.0米,南沙群島附近海域為5.0米。與2004年相比,海南島近岸海域的年最大波高有所減小,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附近海域均有所增大。

    6.2 潮汐

    2005年,海南島近岸海域的年平均潮高10釐米(榆林76基面,下同),年最高潮位226釐米,年平均潮差124釐米。與2004年相比,海南島近岸海域的年平均潮高基本持平,但近二十年來,海南島近岸海域相對年平均潮位略呈上升趨勢。

    6.3 海水溫度

    2005年,海南島近岸海域的年平均表層海水溫度為26.1℃,西沙群島附近海域為27.9℃,南沙群島附近海域為28.8℃。

    與2004年相比,海南島近岸海域的年平均表層海水溫度略有下降,降幅0.4℃不等,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附近海域均有所上升,升幅0.3~0.4℃不等,但近二十年來,海南島近岸海域相對年平均表層海水溫度略呈上升趨勢。

    6.4 海水鹽度

    2005年,全省各海域年平均表層海水鹽度變化不大,與常年基本持平。

    7.海洋災害與損害

    7.1 海洋赤潮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發生兩次赤潮。

    ●一月,文昌高隆灣海域發生紅海束毛藻赤潮,赤潮最大面積約為0.15平方公裡。

    ●二月,海口灣海域發生球形棕囊藻赤潮,持續三天,赤潮最大面積約為0.3平方公裡。

    7.2 災害性海浪

    2005年度南海的巨浪(有效波高大於4米的海浪)日數共有61天,其中因熱帶氣旋(熱帶風暴以上級別,下同)影響產生的巨浪日數為23天,因冷空氣影響產生的巨浪日數為38天。

    夏、秋季產生巨浪的因素主要為熱帶氣旋,春、冬季產生巨浪的因素主要為冷空氣。

    7.3 風暴潮

    2005年度海南島沿岸出現三次明顯風暴潮增水過程,分別由0508號強熱帶風暴天鷹、0516號熱帶風暴韋森特和0518號颱風達維引發。0508號強熱帶風暴天鷹7月31日凌晨5時25分在瓊海市長坡鎮一帶沿海登陸,據省三防辦統計,天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660萬元;0516號熱帶風暴韋森特,雖未在海南島登陸,但因其影響範圍較大,給我省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369萬元,另有2人死亡,9人失蹤;0518號颱風達維是32年來影響海南島最強的颱風,於9月26日04時左右在萬寧市山根鎮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45米/秒。經省三防辦最終核實,全省共有18個市縣222個鄉鎮630.54萬人受災,死亡25人,倒塌房屋3.2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16.47億元。

    據驗潮站實測資料統計,由0508號強熱帶風暴天鷹引發的風暴潮,秀英站最大增水53cm,清瀾站最大增水71cm,洋浦站最大增水53cm,最高潮位均未超當地警戒潮位。

    由0516號熱帶風暴韋森特引發的風暴潮,清瀾站最大增水71cm,最高潮位203.5cm(國家85基面,下同),超當地警戒潮位5cm;三亞站最大增水57cm,最高潮位未超當地警戒潮位。

    由0518號颱風達維引發的風暴潮,秀英站最大增水126cm,最高潮位245cm,超當地警戒潮位52cm;清瀾站最大增水152cm,最高潮位274cm,超當地警戒潮位75.5cm;三亞站的最大增水76cm,最高潮位185cm,未超當地警戒潮位;東方站最大增水66cm,最高潮位217cm,接近當地警戒潮位。

    7.4 天文大潮

    受天文大潮影響,2005年度海南島西北部沿海(儋州洋浦到臨高新盈一帶沿岸)共出現7次超過當地警戒潮位0~50cm的天文高潮位,出現時間分別是:1月11~14日、5月26~28日、6月23~25日、7月21~23日、11月7~8日、20日、12月4~7日。由於預警及時,受天文大潮影響岸段均未造成明顯損失。

    7.5 溢油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未發生溢油事件。

    8.海洋環境監控管理

    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涉海項目的建設,海洋開發活動、沿海人民的生產生活與海洋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2005年我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有效監控我省海洋環境狀況。

    8.1 全面部署海洋環境監測

    組織開展我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海洋沉積物和生物質量、江河入海汙染物總量、陸源入海排汙口及鄰近海域、重點海域控制性監測、海水浴場水質監測及漁業水域水質監測等,監測範圍覆蓋海南島近岸海域。通過監測,及時掌握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環境現狀及變化趨勢,為海洋行政管理和海洋開發提供實時的科學依據。

    8.2 完善海洋生態監控區監測

    2005年,我省在去年設立的海南島東海岸海洋生態監控區的基礎上,對原先的監控區進行了優化,由原來的10個生態監控區調整為12個,同時還增加了西沙珊瑚礁生態監控區。通過對監控區內典型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態系統開展調查,及時地掌握我省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態系統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為海洋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我省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措施;為珊瑚礁區的海洋旅遊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8.3 設立赤潮監控區

    為了進一步完善赤潮應急響應體系,及時發現我省管轄海域發生的赤潮,2005年繼續開展陵水新村港赤潮監控區監測工作。

    8.4 加強珊瑚礁保護

    組織開展了全省珊瑚礁保護聯合大行動,沿海各市縣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和執法檢查系列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應。剷除了文昌翁田利用珊瑚礁燒石灰的窩點,並建立了保護珊瑚礁的長效機制。

    由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執行、國家海洋局(SOA)具體實施的國際援助項目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管理項目啟動,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項目示範區之一。2005年底,成立了海南省項目指導委員會、海南省項目執行辦公室、海南省項目利益相關者等機構,制定了項目的執行計劃。

相關焦點

  • 《2019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近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2019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9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所轄海域水質為優,近岸海域水質保持優,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優良。
  • 2019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萬寧大洲島海域風光。   富營養化狀況 2019年,海南省所轄海域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共195平方千米,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富營養化海域面積分別為159、17和19平方千米。   海洋沉積物質量   2019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優良。
  • 海南省農業廳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 海南省林業廳關於2016年省級...
    根據《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海南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評選辦法的通知》(瓊府辦〔2015〕172號)要求,7月20-29日,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組織專家聯合召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評審會,並赴市縣實地核查,根據兩次綜合成績排名高低,現將得分前20名評選結果公示如下:1、三亞蘭花世界2
  • 2016 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依然嚴重近日,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向社會公布《2016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南海區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主要河口海洋沉積物質量狀況維持穩定。去年南海海洋生物群落結構基本穩定,近岸局部海域海洋生物密度偏低,監測的近岸海域典型生態系統半數處於亞健康狀況,其中包括珠江口河口、大亞灣、廣西北海海草床生態系統等。南海各國家級海洋保護區環境質量較好,區內珊瑚礁、紅樹林、海島生態系統及海洋自然景觀等主要保護對象或保護目標基本保持穩定,75%的保護區活珊瑚覆蓋度與前年相比有所增加。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專欄4  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發布實施  2018年6月25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與原海南省質監局聯合發布了《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DB46/455-2018)》,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 近岸海域問題突出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顧瑞珍 高嘉晗)國家海洋局25日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近岸海域問題突出。    據介紹,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共完成了全海域約8000個站位的監測工作,獲得各類海洋環境監測數據240餘萬個。2011年我國的海洋環境總體狀況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洋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海域使用要求。
  •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 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 瓊臺往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海南省生態環境廳2019年6月     專欄4  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發布實施  2018年6月25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與原海南省質監局聯合發布了《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DB46/455-2018)》,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 世界海洋日 | 一圖讀懂《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世界海洋日 | 一圖讀懂《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0-06-10 0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7年青島海洋環境公報發布
    年青島市海洋環境公報》發布,去年共完成近岸海域411個站位的監測工作,獲取各類海洋環境監測數據4.2萬餘組,結果表明青島市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穩中向好。膠州灣溼地總面積增加2017年,膠州灣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71.8%的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比2016年增加0.1%;16.6%的海域屬於汙染較重的第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比2016年減少0.8%,主要分布在膠州灣東北部、北部灣頂。膠州灣海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省熱帶海洋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省熱帶海洋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舉辦首屆學術研討會2019-01-22 14: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高校之窗        瀏覽量: 3901 1月18日上午,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省熱帶海洋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水產南繁種業及健康養殖學術研討會在三亞校區召開。
  • 海南日報數字報-2019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9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 全文+重點丨《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印發
    2019年,夏季一類水質海域面積佔管轄海域的97%,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2020年6月3日,生態環境部公開《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19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良好成效:共對1434個海洋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190條入海河流國控斷面、448個汙水日排放量大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汙染源、32個海水浴場開展了水質監測;對18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開展了生態狀況監測。
  • 2018年海南多個海洋工程項目鄰近海域海洋生態狀況良好
    9日公布《2018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監測的海口如意島、儋州海花島、三亞紅塘灣等5個工程項目鄰近海域的海洋生態狀況整體良好。  公報顯示,2018年海南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為優,海南島東海岸和西沙生態監控區生態系統處於健康狀態;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綜合環境質量等級為優良或較好;國家級海洋保護區環境質量良好。
  • 廈門2017年海洋環境狀況發布,這三個浴場最適宜遊泳
    昨天下午,《2017年廈門市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的發布給出了參考答案。市海洋與漁業局介紹,2017年廈門灣局部海域水質狀況改善明顯。通過對陸源、溪流、海域的點源、面源、移動源多維度治理,廈門灣局部海域符合第一、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890平方公裡,佔該海域總面積的69.1%,比年度目標值上升4.2%。
  •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書記王中丙調研深圳市海洋產業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書記王中丙調研深圳市海洋產業2017-10-14 09:4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        瀏覽量: 3985 次 我要評論 王中丙書記與企業代表座談&nbsp&nbsp&nbsp&nbsp10月12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黨組書記王中丙來到深圳,進企業、看基地,並召開海洋高端裝備企業座談會
  • 2018年度《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發布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蝕等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7.77億元,死亡(含失蹤)73人。
  •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關於海洋伏季休漁的通告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關於海洋伏季休漁的通告 發布日期:2019-04-08 10:22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字體:[大 中 小] 蘇農規〔2019〕2號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更好地養護和合理可持續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根據《農業部關於調整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的通告》(農業部通告〔2018〕1號)要求,結合我省海洋捕撈實際和執法管理實踐,現將我省海洋伏季休漁有關規定通告如下:一、休漁區域:北緯35度至26度30分的黃海和東海海域。
  • 調整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開展優勢品種引進...
    調整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開展優勢品種引進更新改良效果評估2017-05-11 13:40 &nbsp&nbsp&nbsp&nbsp2017年5月11日,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在大連召開了水產優勢品種引進更新與改良項目效果評估部署會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
    作為擁有約21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1900多公里海岸線、定位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海洋大省,海南也長期被這些難題困擾。如何解決海洋生態環境難題?2017年7月,海南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開始向逾越海洋生態紅線、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者「宣戰」,向履職不力的行政執法部門「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