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有2個朋友不約而同地問:
「你看今年去年哪個國內的攀登,能送去參加亞洲金冰鎬獎?」
「沒一個攀登有資格入圍。」
「領導要讓選幾個去韓國參賽啊...」
「啊,韓國人這麼講民族性、講國家面子,國內攀登雖有進步,但這幾年不說跟歐美比較、就是跟日韓比也是最高的攀登作品差太多,拿這些個去參加比賽簡直是搞笑。韓國人敏感,心理笑話說中國攀登水平低但臉皮厚還來參賽......不小心,我們就被這麼「被代表」了。」
「自己玩水平爛點一點都沒啥,但這麼還不知天高地厚,那就丟臉到國外了。而且還是很多中國青年看不慣的韓國,嘿嘿......」
註:亞洲金冰鎬獎,為亞洲攀登界的最高榮譽獎。而金冰鎬則為全球性的獎,是攀登界的奧斯卡、最高榮譽,頒發給亞洲、全球最具備探險和創新精神的攀登事跡。
中國攀登的現實
有一種觀點相當流行:「拿中國攀登(攀巖登山等)和紐西蘭、瑞士、美國、法國等傳統阿爾卑斯強國去比是沒有意義的,國情、傳統文化本不同,而且中國攀登現在進步很大……」不管怎樣,這些觀點隱晦地承認了一個事實:中國攀登比它們這些國家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日前,有朋友問,你說我們公司贊助的攀登,能否去參加韓國那亞洲金冰鎬獎評選呢?我笑談:國內技術能力有提高,但參加這個就算了吧,自己玩水平低點沒關係,但拿去參賽,那不是義和團學了幾招非得要和人家去比武。有敏感的國青豈非要罵人了?出去不就「代表」中國大陸人了嘛......
亞洲地區,日本、韓國、哈薩克三國是平均水平及高端成績最突出的國家。而伊朗、中國、尼泊爾、巴基斯坦的高山區域有能力的人很多,比如夏爾巴、西藏藏隊成員、罕薩人等,但他們在國際攀登界的「地位」並不算很高,在亞洲也僅屬於第2梯隊。當然也有人會說「是你說不高就不高吧?」「這是西方的門檻、這是傲慢與偏見吧?」「看我們的藏隊是世界上第一支以團隊形式完成8000米的隊伍!」「這些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實際上,的確8000米攀登尤其14座8000米,是比7+2一類的更具有探險、技術和能力的含義,更應受到尊重。但在所謂「國際攀登界」,真正精神核心、所受推崇的是一種人類探險的創新,如對於一個6000米山峰的技術新線路的開拓。阿爾卑斯式的攀登、創新的攀登,是攀登界的時尚與推崇。被更多人認為是一種自由攀登的精神之隧。而夏爾巴等為生活生存的努力更局限在工匠型的體力付出。
亞洲攀登界最高榮譽是亞洲金冰鎬獎,迄今,日本、韓國、哈薩克的攀登者基本包攬了每屆榮譽甚至也包攬了入圍。2008年,第三屆亞洲金冰鎬獎提名5個技術型攀登,韓國攀登3個,日本攀登1個,哈薩克攀登1個。最終,來自日本的文隆村、貴介佐藤等三人獲得第三屆亞洲金冰鎬獎。這三個30歲左右的男子,憑藉印度卡蘭卡峰(6931米)的攀登還獲得美國「金巖釘獎」。第二屆亞洲金冰鎬獎獲得者為韓國,第一屆為哈薩克的天才Denis Urubko 和Serguey Samoilov。
中國攀登者,如果哪一天能入圍該候選單,都是相當的歷史突破。更不用說,全球性的素有「登山界的奧斯卡獎」之稱的金冰鎬獎(「Piolet d`Or」)了。
在人種、文化等方面,東亞三國是相當接近的,而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日韓已相當接近,更比哈薩克要富裕的多。中國山嶽資源,更可謂世界第一大國,但為什麼中國攀登,無論是群眾型的普及(平均)能力,還是高手的數量與能力,攀登作品的數量和創造力,都要落後很多?
如攀巖領域,日本有平山(Yuji Hirayama),小山田(Dai Koyamada),韓國有高美順,這個前韓國及亞洲冠軍,現在竟然已經完成六座8000米高峰,包括在2008年登頂K2。高美順,其實許多中國攀登者尤其是攀巖者並不陌生,她前些年到中國參加比賽、去雙橋溝攀冰等,誰會驚奇身邊看起來的普通攀巖女孩漸漸成為8000米的女子強人?2007年,韓國Sim Kwang Sik、Kang Yongsun以及Joo MinSu在從西壁線路登頂巴基斯坦Mount Garmush峰(6244米)。
而日本歷史和現實中存在許多阿式攀登者,象植村直己、山野井泰史(平山攀巖的入門老師)、竹內弘高、山田升等等。而2006年登頂K2的23歲小松由佳(Yuka Komatsu),也曾在中國攀過四姑娘三峰等雪山,被中國攀登者認為體力、速度、技術和經驗非常平常等等,但誰能想到她就登頂K2?2007年3月,日本人Masatoshi在阿拉斯加SOLO冬季首登完成福拉克山的東南山脊。文隆村、貴介佐藤等還完成麥金利山的一條高難線路等。這些號稱日本的阿爾卑斯新生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