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老鎮在我家的正東方,相距約40公裡。川沙老鎮是以前川沙縣的縣治所在,1993年,川沙縣改為浦東新區,行政中心西移,此地漸漸被遺忘,名氣不及浦東國際機場和迪斯尼樂園,這三個點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川沙老鎮就在這個三角形的頂點。
川楊河被認為是川沙的母親河,上海世博館附近原來是楊思橋鎮,川楊河指的是從楊思到川沙的運河,東西走向,在楊思橋鎮西的前灘附近匯入黃浦江,在川沙鎮東的三甲港匯入長江,或者東海、太平洋,橫貫川沙縣的南部。
黃浦江的川楊河口
華夏路(華夏高架)在川楊河南一百多米,二者基本平行。沿華夏路一直往東,過了川沙路,幾個路口都可以往南拐,進入川沙老鎮的鎮區。
川沙城東的運鹽河,前方為華夏高架
老鎮當年的護城河還在,也許是最近幾年重新疏通的,河水挺乾淨,河邊的環境也挺整潔。護城河在西北通過一條小溝連通到川楊河,其他幾個方向也與川楊河的支流相通。護城河四四方方,清晰地勾勒出當年川沙鎮的模樣,大約1裡見方,顯然是人工建築的防禦要塞,而不是自然形成的集鎮。
川沙老鎮東南角還保留一小段古城牆,現在是一個公園,據1988年9月川沙縣政府所立《重建川沙古城垣記》:川沙城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所建,用於防患倭寇,建成後「寇不再犯,境宇遂安」。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後,城垣廢圮,到民國十四年獲準拆除,僅留下東南一角。1987年,川沙籍華僑陶伯育先生捐資港幣二十多萬元,重修了這段城牆。
古城牆公園是2010年修成的,除了這一小段城牆,還有一座小塔,當年可能是瞭望塔,另有一座嶽碑亭,是希望藉助嶽武穆的神力保境安民。
城牆公園前面的大街是新川路,出公園往西不遠是內史第,是清鹹豐九年舉人沈樹鏞的宅第,他當過內閣中書,類似於秦漢時期的內史,故稱內史第。
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波及上海的是小刀會起義,上海士紳無法自保,請求租界內的西方國家派兵協助,原先只能在租界範圍活動的西方人,趁機全方位進入上海縣城及周邊農村。上海從此真正開埠,由一個偏僻的小漁村,飛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當此之時,整個社會積累起巨大的財富,以沈樹鏞一個沒有什麼實權、舉人出身的小京官,能夠在川沙建起如此一座豪華的宅第,可以反應當時社會高速發展的一個側面。
沈家幾代單傳,沈樹鏞上任去後,門庭冷落。於是出嫁在南匯瓦屑的沈樹鏞的姐姐一家子搬進來住了。她就是黃炎培的奶奶。黃炎培的祖父母生了六個孩子,人丁興旺。
宋嘉樹(宋耀如)出生於海南文昌,原姓韓,後隨宋姓堂舅赴古巴,遂改姓宋。三年後轉去美國,在杜克大學聖三一學院學習,一年後轉學到範德堡大學神學院學習。1886年,宋嘉樹回到國內傳教,宋在傳教布道上受人排擠,處處不順,只得轉而為教會印刷聖經,沒想到這個事情很成功,靠印刷《聖經》而發財。
宋嘉樹在川沙傳教時期,就居住在內史第街坊,他的女兒宋慶齡、宋美齡和兒子宋子文就是在內史第南廂房出生的。宋嘉樹在商業上成功後,把大部分資金用來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在黑道白道之外,他非常有眼光地投資了紅道,國民黨奪得政權後,宋家逐漸成為民國第一家庭,其影響力延續到今天。
百度地圖標示的北市街,其實是南市街,過了中市街才是北市街,這兒是老鎮的中心,有幾家不錯的飯館。中市街口的牌坊應該是重修的,與1956年的稻香xx商店緊鄰,略顯滑稽,但歷史就是這麼重複的,不是嗎?